寻根之旅
寻根之旅
诗晴雨
摄影:水易居
故事发生在40年前。那年我刚刚高中毕业。工作没有着落,想着闲着也是闲着,不如趁这空档期,回老家去看看。
老家在河北,路途遥远。父母可能不太放心我一个女孩子家独行,一直没有答应。通过一周的软磨硬泡,父母终于同意了。这里面可能也寄托着他们自己的梦想。
首先做了简单的行程计划,父亲也认真给我讲解,在路上要注意的事项,还有老家的一些情况。母亲说穷家富路给80元吧,姐姐也给了20元,加上积攒下来的零花钱,好像总计136元,为此特别开心和满足。
出发前先来到了武汉二姑家,她又给老家带上一大包东西,看着超重的行李,开始担心背不动,好在姑父送我上火车,还给买了车票。就这样在家人的帮助和资助下,开始了我的寻根之旅。
摄影:水易居
第一站是石家庄,父亲的出生地。记忆深刻的是火车上人很多,累了只能坐在行李上,记不清在火车上晃荡了多久,到达石家庄是夜里3点钟。只有在候车室等到天亮后,再去搭乘长途汽车,又颠簸了6个小时,终于到达小堤村。
小堤村位于河北平原,以农业为主,是父亲的老家。解放时期父亲和他的三个哥哥,分别参加了解放军。后来大伯留在沈阳工作,二伯留在昆明,父亲留在了湖北,只有三伯受伤后回到了老家。
老家没见过面的爷爷奶奶,在我很小时就去世了。当年有三伯一家,还有大姑一家,大姑是父亲他们兄弟中的大姐,武汉二姑是他们的妹妹。
记得那天天气很好,下车后一眼望去,全是绿油油的庄稼地,看不见村庄,路上行人也很少。我开始忐忑不安,要知道这可是我生平第一次回老家,家乡的亲戚从来没见过面,只有书信和照片相互了解一些。
摄影:水易居
茫然中看见一位大爷赶着马车,赶紧上前询问。朴实的农民大爷说认识三伯,热情帮我把行李放上马车,并且让我坐好,直接送到三伯家门口。刚刚踏上家乡的土地,就感受到了淳朴善良村民的热情,那是古朴的民风魅力,还有乡土气息浓厚的乡情。朝思暮想的故乡,我来了……
接下来几天就是走访亲戚,当与亲人初次见面时,大家没有任何尴尬,有的是似曾相识,还有无拘无束地谈笑,这应该就是血脉相连心灵相通吧。三伯和伯母见到我,别提有多高兴,堂哥堂姐们还有堂妹,我们真是有几分相像。还有大姑家的孙子,居然比我还大几岁,在当时感觉不可思议。听说家乡的村民,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并且祖祖辈辈都传承下去。难怪从小父亲就给我们立规矩。
当年,河北农村正在发展中,县与村,村与村之间,公路交通方便快捷。堂哥堂姐们在结婚时,也能盖上新瓦房,生活逐渐变好。可是农村的土炕让人受不了,揭开炕席底下是土坯,晚上睡觉跳骚专门欺生。睡不着觉我就在想,在东北也是土炕,却是不一样的感觉。他们在盘好的新炕,就用有花纹墙纸贴好,再刷上两次清漆,这样做好的炕,又干净又好看。可是河北农村乡亲们,为什么不会这样做呢。也许这就是不一样的民间生活习惯吧。
摄影:水易居
记忆中,我还体检干了两天农活。当在烈日炎炎下,豆大汗滴洒落在这片养育祖辈的土地上,我这颗寻根游子的心,有一种不曾有过的踏实和归属感。我明白了,家乡的一草一木皆是根源,即使远隔千里,也能感受亲情温暖和故乡的味道。
一周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只能依依不舍,告别老家的亲人,继续北上之行。
第二站是北京,是我出生之地。虽然说40年前的北京,根本比不上现在的变化,但是在当时比我10岁离开时,还是有许多变化。看着纵横交错的立交桥,车来车往的繁华街道,我开始迷茫了。拿着地址再借用城市交通图,找到在北京唯一有联系,也是接下来一周要落脚的干妈家。
干妈是我幼儿时期,母亲为我找的托管家庭,一家人对我非常好,时间久了相互有了感情,就顺理成章认了干妈。再次相见,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但是干妈一家还是热情如初,这可是一生难忘的恩情。
本文作者1981年在人民大会堂前留影
原来我家住过的四合院,其实也是大杂院,为扩宽街道被拆迁,所有街坊邻居们都分散了,在那通信不发达年代,也就失去了联系。
当漫步在和平门外新华街的街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全聚德,北京烤鸭店。透过落地窗玻璃,看见里面高雅华丽,还有为数不多的人正在就餐。再向南行找到了师大附中,主要是一墙之隔的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虽然只能站在校门口观看,但是我的心情还是无比激动和感慨,那是我接受启蒙教育的母校,有我人生中最天真和快乐的童年。
继续前行就是琉璃厂文化街,母亲原来工作的地方,再顺着胡同向东走,凭着模糊记忆走到了大栅栏,这里有许多百年老字号店,还有好多小吃店。然后又去了王府井,百货大楼购物中心。当时正是骄阳似火的夏天,我就买了把刚刚兴起的折叠伞,一双塑料凉鞋,还有个包包留做纪念。
天安门广场和北海公园,是小时候游玩最多,也是记忆最深的地方。再次故地重游,有的是熟悉的记忆,还有欢乐童年的回忆。
值得一提的是,在游北海公园时,偶然结识了一位朋友,他高高的个头,五官端正有点黑,是刚刚退役军人,所以有时间为我做了几天向导。我们一起参观了故宫博物院,愉快地游玩陶然亭和颐和园,本来还想去攀登长城,但是我担心太远,不安全就没去。
本文作者1981年在北京故宫留影
回首往事,感觉认识他有点像电影里的片段,那是青春的青涩懵懂,是热血青年的激情碰撞,是青春的绚丽色彩,是人生中最美的年华该有的浪漫故事……
后来我们成为笔友,还书信来往过一段时间,随着时间流逝,现在却记不得他的名字了。虽然远去的青春是如此模糊,但却又是如此清晰,在这段人生旅途中,我们似乎是彼此的过客,却依旧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最后一站,是母亲的老家白涧村。这是太行山中的一个小山村,离北京128公里,小时候跟着母亲去过几次。那时候姥姥还健在,母亲将姥姥接到北京小住,记忆里姥姥是个小脚,走起路来晃晃悠悠,脖子上有个瘤,说话多了就喘粗气。但是姥姥有着温柔慈祥的笑容,待人永远是和蔼可亲,对我们也是十分宠爱。
来白涧村之前我就写信通知,想着下了火车就会有人接。站台上人已散去,却始终没能见到熟悉的面孔,我只好独自背着沉重的行囊顶着烈日,缓慢地走在热闹的街市上,后来才知道那天是个集市。
本文作者1981年北京某公园留影
一路询问着,好像走了一个小时的路程,才找到三舅家。刚刚坐下表弟表妹就进了门,说一路上看见我,居然不认识也没敢认,到家门口才恍然大悟。而我根本没发现他们,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得一家人。
我有四个舅舅,听母亲讲当年大舅复员在北京,文革初期被迫回到老家。二舅与父亲是一个部队,复员后回老家当了一名村医。三舅复员后回家务农,是十里八乡很有威望的队长。只有四舅住在老宅子里,那是在村子以外的山坡上,还是个独门独户,可以说是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就是交通不方便。
我还有个小姨,她比母亲小15岁,当初小姨想在北京生活,却没能如愿,不过现在跟着孩子们,在县城生活也很幸福。
回想那个夏天,在白涧村游玩时间最长,有四个舅舅和小姨家,还有七八个表哥表姐们,每家都要去拜访。无论在北京还是父亲老家,走亲戚我都会带上点心,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礼仪。
摄影:水易居
又逢那年国庆和中秋是同一天,我有幸在家乡过了个团圆佳节。那天晚上村里放映电影,表弟表妹带着我早早出门,露天场地人山人海,好不热闹。当看到放映的是老片子,我们就商量不看啦。晴朗的天空,明亮的月光,我们在乡村路上边走边聊,累了就找个没人的草剁躺着,望着月亮和星星,吃着月饼花生大枣,天南海北聊个没完,最后还畅聊各自的理想。想想那时候的开心和快乐,至今难以忘怀。
两年后表弟被铁路招工进了县城,最小的表妹靠自己努力,至今生活在北京。
时间过的很快,天气也慢慢变凉,我也该打道回府了。舅舅给我买了车票,我一看手上还有钱,就在北京换车时间,赶快去全聚德买了两只烤鸭,带回家孝敬父母。
一天一夜的火车,到达花园车站已是傍晚。出了站台正在考虑,怎样回安陆呢,忽然看见一辆军用卡车,我就试探性询问,还真是安陆河西部队的军车。我先是套近乎,又是说好话,终于搭上顺风车,安全到家。一个多月的寻根之旅结束啦,出去走走看看,不仅见到了从未见到的亲人,看到了父辈生存过的土地,而且开阔了眼界,了解了很多风土人情,学到了很多东西。
时光如梭,一晃40年过去,父母两边的老一辈,现在只有小姨和四舅妈健在。当年青春靓丽的小姐姐,也已经是花甲之年。对于故乡,忽然有了新的理解:故乡并不止于特定的土地,而是对于童年和青春的回忆;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这种心情一经唤起,就是已经回到了故乡。
摄影:水易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