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逸春生—迎新书画展之书法家李然
李然
个人简介:
李然,男,河北文安人,1955年10月生,1973年12月参军,现供职于海军总医院,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院士,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会员。
1955年李然生于河北文安。
燕赵大地,自古英雄豪杰,慷慨悲歌之士。
少年李然,也是志在高远。他崇拜字写得好的人,并立志长大后要比他们写得更好。他虽然爱写字,但那时正值“文革”岁月,既无碑帖可临,也无老师指点。他只是凭着兴趣写字,兴致来时,胡乱一阵“涂鸦”而已。
1973年李然参军入伍后,写字的兴致丝毫不减。工作之余,时常拿些旧报,廉笔,残墨随心挥写。虽然写得汗流浃背,却未能入得书法堂奥。
1982年他投师李铎习字,翌年他又有幸结识了启功大师。在两位老师循循善诱的指导下,李然明白了习字必须“循规蹈矩,正本清源”。他决心一切从头开始。
学书的人都明白,写字是个苦差事。但李然不怕吃苦,既然自己选择了这个苦差事,那就甘心情愿地去吃苦。他学书达到了痴迷的程度,真正做到了“闻鸡起舞”,“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为此人们给他起了个雅号:书痴。
· 李然《华堂聚紫气》 迎新书画展参展作品 ·
他不仅在繁忙的军旅中挤时间完成了中国书画大学书法专业的全部课程,还临摹了大量的古代碑帖,墨迹范本。他始学颜柳,后学欧赵,再学魏碑。其中对欧体用功最深,得其形貌也最多。带楷书初具规模,又学二王,张旭怀素行草。他对《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澄清堂帖》,《十七帖》。《淳化帖》用功最力,从手生到心熟,日积月累,食古而化,始终未离“大道”。由此,他终于在楷、行、草书上修得“正果”。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他的作品连连获奖:
俸皇杯国际书画友谊赛优秀奖;
中华侨光杯书画大赛优秀奖;
龙脉杯书画大赛优秀奖;
峨眉杯全国书画大赛优胜奖;
全军书法大赛优胜奖;
第三届国际文化交流赛佳作奖;
红荔杯书法大赛银奖;
毛主席诞辰100周年全军书法大赛佳作奖;
首届“塞克勒”杯书法大赛银奖,作品分别在中国美术馆和华盛顿艺术博物馆展出。
他的作品分别被颍州西湖碑林,释源祖庭白马寺,“95跨世纪当代艺术家书画库”收藏。
李然本人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为“特邀书画师”。
· 李然《晚次鄂州》 迎新书画展参展作品·
毫无疑问,从李然的这些斐然成绩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书法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同。但是他的作品并不被所有人看好。有的人对他的作品提出了批评意见。认为他的字“受古人影响太多,未脱出传统”。
尽管这些意见很尖锐,使他的脸发烫,但他从心里感谢这条批评意见。李然坐了下来,对照自己的作品,在传统和创新,形和神两个方面作了辩证的分析。他深刻的认识到:继承传统就是吸取古人笔墨技法的精髓和构字形态的特点,领悟笔法,掌握规律,做到胸有成竹,挥洒自如。如果不循传统,脱离传统,未有“草庐之功”,就想成就“西蜀霸业”那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如果继承传统而囿于传统,师法古人而受制古人,那他作品也就没有新意,没有生气,没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一个优秀的书法家必须继承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去创新发展。
但是创新并不是离经叛道,标新立异,也不是以'自我面貌’去作别于古人的乱挥一通,更不是故作惊世骇俗之举。而是要熔古铸今,在传统的基础上创作出既有现代审美意趣,又有别于古人的作品。非如此,就会被生冷手气所滞,或被狭隘胸襟所淤。
在形与神的关系上,形是基础,是决定因素。神由形产生并由形所决定。有形才有神,行到则神出。所谓形神兼备,就是一幅好的作品,既能娱目,让人有一种美的享受,有能娱心,让人有振聋发聩的感受。
· 李然书法作品·
李然把这些学习心得体会融铸于字上,使他的作品产生了质的飞跃。李铎老师既为他的进步而高新,更为他的虚怀若谷而感奋。他赞扬李然:学书近二十年,广阅古今名家书迹,临池不辍,修养有成。入室登堂,亦颇具功力。学书至此,他仍以其清苦寂寞之心,攀峰登极之志,孜孜以求,不懈努力。然而他以诚对人对书,从不自满。对褒扬之词不甚看重,而对批评意见却十分善求。
时间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李然的作品也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人们赞美他的作品:劲健雄逸,精能古雅。峻实妍美,无失古意。学古人能见今人气,有来龙去脉。
孜孜以求而又十分善求的李然,对于这些褒扬之词依然不甚看重,他希望人们对他的作品能提出更多的宝贵意见。
· 李然书法作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然把屈原的这句格言录在案头,作为他毕生追求艺术的座右铭。
是的,李然今后的路还很长,要使心中的书法艺术达到理想的境界,还要付出巨大的心智和汗水。
· 李然书法作品·
他的书法作品创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