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燧

西周时,周幽王为博得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四方渚侯见狼烟四起,烽火冲天,还以为是犬戎来犯,纷纷带兵勤王。不料,骊山之上却是一片歌舞升平。烽火戏了诸侯,换来褒姒嫣然一笑,倾了周幽王之心,也倾了西周之国。烽火,不能轻视。

“烽火戏诸侯”的烽火是后世烽燧的前身。此时它的主要作用已经很明显了:示警。烽燧何意呢?如果只将烽燧等同于烽烟,显然过于简单。曾经有一个观点是烽主昼,燧主夜。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载:“昼日燃烽,以望火烟;夜举燧以望火光也。”

然而,随着西北敦煌、居延等地越来越多的汉简出土后,烽燧的面目终于清晰了:学者贺昌群认为,烽指烽火,燧指亭燧,燧所在之地就有烽火,所以史籍中通常连称烽燧。换言之,烽是通信工具,燧是烽台建筑。

烽燧的职责,也不再局限于示警。假如展开一份古代关隘地图,不难发现,它们大多集中在山川形胜的险要之所,而在西北边陲的荒漠戈壁中,名关却屈指可数:玉门关、阳关、嘉峪关、铁门关、肩水金关。这里不需要关卡吗?不是。或许是因为特殊的地形不利于设关。然而,关还不能没有,于是烽燧便承担了部分关的功能。唐代玄奘法师“偷渡”西行时,便不得不避开沿途的一些烽燧。

学者陈梦家曾概括烽燧的职责:窥伺塞外敌情动静;举烽火;为入侵作防御和戒备。而驻守在烽燧的士卒们,为了保证烽燧的正常运转,付出的辛苦更非比寻常。

马圈湾烽燧复原图

马圈湾遗址位于敦煌西北95公里,东距玉门关遗址小方盘城11公里,是汉代的一处烽燧。根据出土简牍内容,马圈湾烽燧活动以汉宣帝时期最为兴盛,在王莽篡位后被全部废弃。烽燧呈长方形,底基7.6X8.35米,为三层土坯夹一层芦苇垒砌。烽燧由墩台、望楼、坞墙、套间小屋、厕所牲畜圈等组成。其中,坞是烽燧外围的城墙。本图根据敦煌市博物馆的马圈湾遗址复原图改绘而成。

绘画/杨啊喵

一般而言,一个烽燧设置一名燧长,至少三名燧卒,他们的工作分成军务和杂役。所谓军务,就是警戒,不只在望楼上候望,还要巡视“天田”—— 在烽燧周围设定的沙地,每天用耙子搂平,根据天田中留下的足迹判断是否有敌人入侵。杂役呢,是燧卒的日常活动,劳作一天,还要把工作记录下来,叫做“日作簿”。从管理仓库、种植蔬菜,到收割堆积马草、苇草,还要负责炊事、记账,每一个燧卒都是工作多面手。

在居延甲渠候官治所坞内,曾出土一册东汉《塞上烽火品约》简牍,这是燧长燧卒们必读的规章。它规定了各种具体情况下,应使用的示警信号的不同形式。据载,一共有5种烽火信号:烽、表、烟、苣火、积薪,分别承担了不同功能。烽是草编或木框架蒙覆布帛的笼状物;表是布帛旗帜;烟是烟灶高囱升起来的烟柱;这三种在白天使用。苣火用于夜晚,举燃苇束火把。积薪是巨大的草垛,昼夜兼用,白天燃烧视其浓烟,夜晚则是熊熊大火。

汉长城遗址附近的积薪

敦煌作为河西四郡的最西端,汉代在它的周边广布烽燧,将其置于一个严密的烽燧预警系统之下。考古调查显示,敦煌北境的烽燧主要是沿长城一线,向西可至罗布泊(古称盐泽)以西,和库车以东的烽燧相连。而在敦煌南境,也有汉代烽燧遗迹。这些烽燧主要沿河谷通道线性展开,自东向西有榆林河谷、大泉河谷、党河河谷等数条。它们从东、东南、南、西南等方向,汇集辐辏于敦煌。本图展示了这—形势。

汉代实行三烽三苣火制,比如,看到10人以上敌人在塞外或是1人以上已经入塞的情况,白天要举二烽,晚上则举二苣,同时还要燔烧一积薪;有1000多敌人攻打亭障时,则是三烽三苣三积薪。倘若敌人已将亭障攻下,士卒们必须要点燃苣火并将其时离时合,叫做“离合苣火”,意味着局势已到最危急的时刻了。

所谓“得情报者得天下”,烽燧地位虽低,但重要性不容忽视。倘若传错了信号,就会造成兵马损失的后果。作为一燧之首的燧长,必须要以身作则,熟读烽火品约。不能做到这一点,则随时撤换。在这些严格的制度和士卒的劳务下,一个个的烽燧,遂成为拱卫王朝统治的“螺丝钉”。

红色哨卡:克孜尔尕哈烽燧

在新疆库车县西北,盐水沟河谷东岸戈壁滩上,克孜尔尕哈烽燧守卫在西出玉门关,通向龟兹、疏勒的交通要道上。在维吾尔语中,克孜尔尕哈意为“红色哨卡”。它始建于汉代,夯土结构,夹在木骨层,顶部木坯裸露在外。现存烽燧残高约13米,底边东西6.5米,南北4.5米。因受自然侵蚀,南侧已呈现凹槽状。作为新疆境内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烽燧,它依旧伟岸的身躯见证了汉唐对西域的有效统治。

摄影/李学亮

讨赖河墩:长城第一墩

在嘉峪关以南,长城延伸到讨赖河的边缘,一座墩台矗立于悬崖峭壁之上,濒临讨赖河谷,名为讨赖河墩,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图中左侧悬崖上的“土丘”即是讨赖河墩。因是嘉峪关长城最南端的墩台,故而又有“长城第一墩”的赞誉。嘉峪关附近的墩台有大小之分,讨赖河墩为大墩,配有5至7名士兵。墩体为黄土夹沙夯筑,边长14、15米左右,现残高约8米。和汉唐不同,明代实行五烽及以上制度,并且利用硫磺、硝石等材料加上放炮的声音,使军情传递更加急速和准确。如来犯敌人数目在一二至百余人之间,举一烽,鸣放一炮;500人以上,二烽,二炮;1000人以上,三烽,三炮;5000人以上,四烽,四炮;10000人以上,五烽,五炮。

摄影/panda

文章选自:中华遗产 丝绸之路专辑 2018 总第149期03

(0)

相关推荐

  • 守望烽燧:汉代戍边战士们的主要任务

    汉代烽燧复原图 戍边士卒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守卫烽燧,在敌人逼近边塞时给后方发信预警,让后方守军做好反应准备,那么当时士兵们是如何操作烽火台的呢?居延汉简中的<塞上烽火品约>,就详细记载了当 ...

  • 汉朝烽火台上有种器械,名叫“望火头”,为何一件都没留下来

    在通讯方式上,从最初的烽火传信,到现在的电话微信,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原始通讯在历史上的贡献,比如汉代烽火台有种神器--望火头,被誉为古代最神秘的黑科技,但可惜至今也未出土 ...

  • 嘉峪关、敦煌和莫高窟——我的大西北纪行之三

    这次大西北之行,是奔敦煌去的,顺道先去了嘉峪关.嘉峪关是怎么样?不妨这样说,如果你还没去过八达岭或山海关长城,不用遗憾,去嘉峪关就是了:如果去过,那更要去嘉峪关,山海关是头,嘉峪关是尾,有头必须有尾. ...

  • “烽火台”在汉朝才出现,西周的周幽王拿什么来“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这个典故讲述了周幽王为博美人褒姒一笑,谎称犬戎来袭,多次通过点燃烽火的方式引诸侯来援,结果诸侯们千里迢迢赶过来后,却发现"小丑竟是我自己",尴尬的 ...

  • 200 甘肃-塞北

    敦煌城雕-马踏飞燕 烽燧 位于敦煌南郊,行车途中拍摄. 通行遇阻 从敦煌到莫高窟的途中,因昨夜一场大雨,致沙漠公路冲垮,等待抢修.后换大巴勉强通过. 莫高窟大门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鸣沙山断崖上.照相 ...

  • 长城第一墩,万里长城最西端的起点

    说起明代的万里长城,人们都知道它西起嘉峪关,东止于山海关.许多人还知道,长城的真正终点是山海关长城中伸向渤海岸边的老龙头.但嘉峪关关城也同样不是明长城的最西起点,真正的最西端起点是在嘉峪关关城西南7公 ...

  • 苍凉雄浑嘉峪关

    鸟瞰嘉峪关城楼 孔令晟 摄 驱车一路西行,车窗外,夏日的河西走廊盛满古老的寂静,一望无垠的大漠是不成风景的风景.在黄沙的尽头,在从祁连山连绵而来的长城边,嘉峪关的雄姿终于出现在我们眼前,它身披土黄色的 ...

  • 8天河西走廊自驾游详细攻略04

    第6天 行程:嘉峪关→敦煌,G30连霍高速-G3011柳格高速,364公里,116元,约4小时50分钟:或选择312国道,377公里,约7小时. 相关历史: ·嘉峪关:明朝初年,征虏将军冯胜发现了河西 ...

  • 大漠中的唐代烽燧遗址 活化一千多年前戍边生活场景

    来源:天山网 4月13日 "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公布 入围终评20个项目的 克亚克库都克唐代烽燧 虽然未能最终当选 但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已获得广泛认可 克亚克库都克 ...

  • 新疆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发现:1200多年前唐代将士如何戍边?

    考古现在进行时[新疆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发现:1200多年前唐代将士如何戍边?]"春景渐芳,暄和未尽,不委如何--"这封家书,来自唐朝的一位戍边将士.它最终是否送达到家人手上, ...

  • 缕狼烟燃千载 烽燧连绵佑万民

    一缕狼烟燃千载  烽燧连绵佑万民--走近市区"广仁岭汉代烽燧遗址(遗存)" 张子龙 (李春锋/拍摄) 左通辽沈,右引回回,北控蒙古,南治天下."康熙帝曾这样定位承德.诚然 ...

  • 有生之年,八百流沙|烟火烽燧八百里

    我的心中有一粒沙,就是八百流沙, 它是中国越野史上最沉最重的一粒沙, 我的心中有一个梦, 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 完成这个八百流沙赛事! 这粒沙在我心里慢慢长大,变成了一块磐石压得我越发喘不过气来. 随 ...

  •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雀河烽燧群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孔雀河烽燧群 孔雀河烽燧群由11座烽燧组成,东西长达150公里. 坐落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境内孔雀河沿岸的荒漠地带. 烽燧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风蚀.倒塌,部分形制呈土墩状. ...

  •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门关及长城烽燧遗址

    --玉门关及长城烽燧遗址 中国汉代长城关隘及障塞烽燧(烽火台)遗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北境. 史籍记载,汉武帝为抗御匈奴,联络西域各国,隔绝羌.胡,开辟东.西交通,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qu ...

  •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克孜尔尕哈烽燧

    --克孜尔尕哈烽燧 克孜尔尕哈烽燧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依西哈拉乡境内,坐落于却勒塔格山南麓盐水沟沟口的冲击台地上. 烽燧雄伟挺拔,建于汉代.烽燧即烽火,是古代军情报警的一种措施,史册记载,夜间举 ...

  • 仲夏南疆行(10) ▏天山神秘大峡谷 戈壁遗存古烽燧

    写在前面 不求资料翔实全面,不求论证无懈可击,但求真实记录旅途中所见闻及所思所想--我行故我思. 2021.06.14下午 库车 离开克孜尔石窟,今天的行程尚未结束,午餐后我们马不停蹄地继续游览. 天 ...

  • 汉唐经略统治西域的基层组织,烽燧系统,其建制及管理状况如何?

    现在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各类信息是决胜千里之外的关键,同样,在古代战争中军事信息的高效传递也是极其重要的,那么,这些信息是如何传达到指挥中枢的呢?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孔雀河沿岸的烽燧系统 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