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六)

远山之巅,星穹之下。
邂逅君子,温其如玉。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26)
潘安是古往今来第一大美男子,这点似乎没有什么疑问。但往往似乎没有疑问的事情最不靠谱,事实上,潘安从来没有参加过什么选美比赛,也没有什么专家组下过权威性结论并由政府颁发证书,(我的一位彝族朋友就曾参加过彝族火把节的选美,并当选美男第一名,他在喝酒的时候,就经常说:虽然长得不够帅,但政府发了帅哥证)。潘安的帅主要来源于一句鼓书演唱者经常说的、小说家经常写的大俗话“貌似潘安”,所以只能说潘安这两个字是美男子的代称。
据说潘安他家从来就用不着买鲜花水果,有需要了,就坐上牛车,跑到大街上溜上一圈。潘安一露面,街上各级年龄段的女士顿时尖叫不已,当时的女士还比较腼腆,多数情况下不会如当下的女子碰到心目中的明星而奋勇冲出人群做出诸如献花、拥抱或者亲吻衣角等过激行为,只是纷纷比较矜持地把手中的鲜花什么的东西丢到潘安的车上,而那些老妇(街上这些人似乎更多)手里往往提着是买回去哄孙子、孙女的水果,于是潘安车子里往往水果是最多的,这就是著名的“掷果盈车”。据我所知,潘安家的两个仆人后来都成了富户,他们一个开了个水果店,另外一个开的是鲜花店,价钱非常便宜。
实际上,潘安本来不叫潘安,他的名字叫潘岳,字安仁,也就是说,客套一点的话,人们得喊他潘安仁。
潘安仁简化为潘安,跟大诗人杜甫有关系,他在写一首诗的时候,遇到个问题,那地方只有两个字的空间,用“潘岳”吧平仄不合,用“安仁”呢过于泛指,苦思冥想很久依然毫无办法的杜甫最后只好壮着胆子写下“潘安”二字(我要是在诗里改别人名字,一定会遭到痛骂和鄙视)。宋朝以来把杜甫尊为诗圣,顺带就依照圣人圣诗把潘岳潘安仁改成了潘安,搞得后来的许多人都只知道潘安而不知道其潘岳的原名,或者认为这是两个人。不信,到苏州去问一下,看看有几个人知道拙政园跟潘安的关系。
(我经常用杜甫这件事情跟别人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格律不难,但照样难倒过诗圣,所以你被难几回也很正常;第二,格律不是什么金科玉律,但杜甫宁可改了别人名字,所以你也就别随随便便以律不害意的名义宣称要破律。)
当然,潘安不会就靠他的脸蛋子过一辈子,所以他有职业。他出身士大夫世家,长得又漂亮,自然是做官的好苗子;那个时候的官,除了武将以外,对文化的要求都比较高,所以他是个文学家。
虽然潘岳的官似乎当得不怎么样,除了当河阳县令时让全县人民都种桃花的疯狂举动之外,还真没什么拿得出来的政绩,所以只升过一次官,反而多次被平调、外放、除名甚至撤职。但文学家这个工作做得相当不错,他的诗赋都是当朝一流,当晚唐司空图在编撰《二十四诗品》时,把潘岳列为第一品,《悼亡诗》三首、《闲居赋》、《秋兴赋》均开历史之先河,至今犹有相当影响力。
潘岳早先的名声非常好,当得起至情至孝一词。他的发妻杨氏死后,可以满世界挑着续弦的潘岳终生未再娶,并写下《悼亡诗》三首,系悼亡诗之滥觞(似乎也仅有苏东坡《江城子》那词比之略高一筹),并且将悼亡诗的对象范畴仅限于妻子了;他的母亲染病思归故里,当官没什么出息的潘岳立马辞职回老家,全心全意侍奉母亲,也因此,他的事迹曾入选了《二十四孝》,侍奉母亲之余,潘岳写下了著名的《闲居赋》,其中有一句话“…灌园鬻蔬…此亦拙者之为政也”,著名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亲自设计并监造了一个园子,那园子就因为潘岳的这句赋定名为拙政园,意思是这浇园种菜是自己(拙者)的“政”事。
拙政园以水见长、花木为胜、庭院错落、自然典雅,是中国四大园林之首,苏州园林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但我总觉的那名字取得有些奇怪,所以在第一次游园子的时候就质疑过:
错落林廊比,
文潘定雅居。
榭堂充拙政,
有水亦难蔬。
此外,潘岳早先还是个极有正义感的人,因为瞧不上五斗米教教徒孙秀(这也是个人物,会再出现的),就当街狠揍了人家。
石崇似乎没有潘安长得那么漂亮,但不光绝对不丑,还是个超级大帅哥,其父石苞就是个美男子,号称“娇无双”,他也颇有“艳名”。不过石崇在中国历史上有名却是因为他富,相术上就有个石崇巨富痣,大抵是在右肩胛骨最下端靠近脊椎的位置。
石崇肯定不是历史上最富的,但他绝对是富得最张狂的。他曾和司马炎的母舅王恺比富,干过用蜡烛当柴烧之类浪费资源的事情,并且打碎了司马炎借给王恺的国宝、一株两尺多高的珊瑚树,随手从仓库里拿出一堆足有三四尺高且漂亮得多的珊瑚树,让王恺彻底服了。石崇的厕所装修得宫殿一般豪华,还弄一帮漂亮姑娘拿香囊伺候着,让如厕的客人以为误入了他的卧室,更是浪费和煞风景得惊天地、泣鬼神了。石崇的别墅也是个园子,名叫金谷园,据说要比拙政园大许多,也奢华许多,“金谷春晴”还是当时的洛阳八景之一,可惜没有留下来。
要是搁在现在,石崇一定会问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可当时司法制度不够健全,石崇不光没被调查、双规什么的,还比潘岳混得风光得多,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他还当过荆州刺史这样的一方大员。
关于石崇什么时候富的,还真是个历史悬案。石苞肯定没给他留过什么遗产,(留也不会那么多),他任荆州刺史带领手下士兵抢劫富商是在和王恺比富之后。我查过相关史籍,认为唯一的可能就是这厮带兵伐吴的时候,把吴国的宝藏和国库的一部分偷偷搬回家了。
八王之乱期间,赵王司马伦废晋惠帝自立,他手下的第一权臣便是前面提到的道士孙秀。孙秀想强占钦慕已久的石崇任交趾郡国(附庸国、现在越南北部和广西南部一带)采访使时以十斛珍珠买来(可疑,我一直认为是交趾贿赂的)的宠姬绿珠,石崇不给而遭到灭族,绿珠在石崇说“我今因尔获罪”时来了一句“愿效死于君前”后奋勇在金谷园跳楼而死,留下了“绿珠堕楼”的忠节爱情佳话。
中国古代女子最高择偶标准的套话是:潘安之貌、石崇之富、曹植之才。这套话有些扯蛋,其实,只需石崇一个人就基本满足了这些要求。前面说过,他的容貌不会比潘安差多少,同样,作为西晋第一流的文学家、诗人,他的才比才高八斗的曹子建又能差多少呢?何况,石崇还是文武全才,就算是搭头,也足可以弥补那两项其实并不明显的差距。
(说到曹植的才高八斗,主要来源于南朝谢灵运的“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其实是吹牛没边的事情,何况人家谢灵运说那句话的意思本来就不是夸曹子建,而是狂妄地说自己可以独挑天下文坛。)
两位大众情人兼超级牛人潘安、石崇见到贾谧会是个什么样子呢?还真不太知道,但有另外一个记载似乎可以说明点什么,说这两人远远看到贾谧的车子扬起的灰尘就开始下拜,这就是所谓的“望尘而拜”。
比牛人更牛的绝顶牛人贾谧担任左氏《三都赋》第二次专家组副组长的时候,实际上可能还没完全成人,大致也就十七八岁的样子,自然就不会承担过多的工作量的。
于是有人又问了:十七八岁的文坛领袖?
没错。所以他是个绝顶牛人。
首先,他的外公就很牛,他的外公名叫贾充,是西晋立国的第一功臣。
公元二百六十年的某一天,魏帝曹髦实在忍受不了所谓路人皆知的司马昭之心,忽然就冒冒失失得带着几百名卫兵、太监什么的组成的乌合之众杀向司马府,被贾充带兵拦住,贾充跟手下一个叫成济的家伙说了一句“司马公养你,不就为了今天么!”之类的话,然后成济就冲上前去,一戟干掉了在车上大呼小叫什么“我是天子,谁敢阻拦”之类话语的曹髦。
这个事情其实很有意思,疑点颇多。
第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实际是曹髦在准备武力干掉司马昭之前誓师的时候说的一句话,而从曹髦死后司马昭的表现看(曹髦是司马师废了曹芳立的,而曹髦死后,司马昭立了曹奂为帝),这个明显属于强加之罪。司马昭当时绝对还是准备干个权臣的,最起码,司马昭当时的精力全部都在统一全国的大业上面,还来不及让曹氏禅让。虽然纵观那个时代,禅让是比较流行的,但那毕竟是从历史的角度,真到具体实施,那也是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实际上,比禅让更流行的则是把皇帝当个傀儡,自己独掌大权,董卓、曹操、诸葛亮、司马懿、司马师都是这么干的。
第二,曹髦没头没脑动武这事,怎么看都对曹氏没什么好处,绝对的自寻死路。万一真把司马昭给杀了,无故诛杀重臣的曹髦情何以堪,恐怕得让史官大伤脑筋了,再者,忠心耿耿的司马氏落得个这样的下场,对魏国的打击一定是致命的;一旦不成功(绝对的),就给司马氏留下了一个一定要曹氏禅让的理由。有汉一代以来,欺负皇帝的不少,但被禅让的只有王莽和曹丕。从政治的角度看,曹髦这个行为更象司马氏的托儿。当然,二十岁的曹髦不一定看得明白,但问题是这个馊主意到底是谁出的呢?
第三,曹髦死的时候,史官没在现场,又是如何在吵吵嚷嚷的场面中听到贾充那句话的呢?如果贾充没说,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史官一定要把弑君的罪名安到贾充头上呢?
我认为曹髦冒失动武这个事情显然是个阴谋,但绝非司马昭之意。
从当时的情况看,曹氏虽然气数未全尽,但民心已失,离政治中心有渐行渐远之势,司马代曹基本是不可逆转的;而司马昭则完全没有做好改朝换代的相关准备工作,(改朝换代的准备可是需要相当积淀的,这个后面再说,)甚至说,他还根本就没准备在两三代人之内就把改朝换代提上议事日程;但司马氏或者他们的追随者中间,有一部分人急功近利地认为早该改朝换代了,胜利果实已经可以摘取了。所以,某个人或者一小撮人就发起了催进禅让进程的活动,他们居然忽悠着年少无知又心有不甘的曹髦搞“政变”,让后来的司马炎有理由也必须一上台就把曹氏的魏政权给灭掉了。
很遗憾,史官们一直找不到具有确切证据的真凶,不太好编故事,但什么都不写也心有不甘,就决定选个人作为嫌疑犯。这个人选非常好办,无可争议便是贾充了,因为贾充为司马氏做了太多的事情。
我们都知道灭蜀国的是邓艾、钟会,但多半不知道真正把蜀国收归国有的却是贾充,后来,贾充还是消灭东吴的前敌总指挥,绝对算是消灭孙刘的首席功臣;贾充是司马氏消除异己的急先锋,诸葛诞以及毌丘俭、文钦等曹氏大臣都是在有所图谋时被贾充干掉的;司马炎的上位和贾充也有相当大的关系,说服司马昭下决心把位子传给司马炎的就是他(司马昭本想改立的);在晋朝起到过巨大作用,以区分律令而在法律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晋律》也是贾充主持修编的;不杀曹髦,贾充都是西晋立国第一功臣,因为在曹髦死的那场混乱中,司马家一方的最高领导是他,那么,杀死曹髦的责任被特讲究忠诚的史官加到贾充头上也就天经地义得一塌糊涂了。
实际上,贾充和司马昭走得很近,司马昭的意图他非常清楚,暂时不动曹氏没准就是他参与制订的策略,所以,贾充一定不是杀死曹髦的主谋。
关于这个事情,我这样说过:
昭心原可鉴。
事魏待萧条。
谁惹路人变,
早衰司马朝。
有意思的是,这个主谋到底是谁,一直以来就没有任何其他的说法,哪怕学术界很多人都认为贾充不是,但似乎也没有揪一揪的想法。
当那位只会画点中不溜秋画的曹髦率领他的“叛军”从皇宫里出来的时候,曾经碰到过一支军队,领头的叫司马伷,是司马昭同父异母的弟弟,一向以生性纯良、谦恭节俭、孝悌克己著称(这样的人多半是包藏祸心的),但司马伷没有对曹髦做什么,(也有说劝说过曹髦的),带着队伍转身就走了。从这里,我总隐隐觉得我似乎找到了幕后黑手。
不管怎样,贾充确实牛得够可以。
相比较而言,贾谧的父母似乎就没有他外公那么牛,但人家浪漫无比,知道偷香窃玉这个成语么?呵呵,偷香故事的主角就是他们俩,而副产品则是贾谧。
贾谧的父亲叫韩寿,是贾充手下的一个幕僚,是个大帅哥(也不知道怎么回事,那个时候怎么那么多帅哥),同事们总能在他身上闻到一种奇异的香味并且经久不散(这个东西要是当时就批量生产并投放市场就没有以后的香奈儿之类的东西了),于是就有一些议论传到了贾充耳朵里。贾充把韩寿叫来一闻,就知道韩寿用的是司马炎赏赐给自己的西域“贡品香奈儿”—全国就只有一份,连石崇都没有这东西—而这东西自己只给过自己的女儿。不动声色的贾充就开始偷偷立案调查,案子很快就破了,出事的是他的小女儿贾午。
原来,当时还不满十二岁的贾午有一天在帘子后面看到了英俊帅气的韩寿,早熟的她顿时一见钟情,便义无反顾的派自己的丫鬟和韩寿接洽相会事宜。那韩寿也是色胆包天,在半夜翻墙而入(小帅哥身手还真不错,所以在日后关于这件事情的《怀香记》里,韩寿被说成武功高强),在原始版红娘的带领下就偷偷摸进贾午的闺房成其好事。欢娱之后,贾午就把司马炎赏赐给贾充的异香给了韩寿。贾充很有可能是个开明家长,知道事情原委后,他还是征求了贾午的意见,贾午自然坚持要嫁给韩寿,于是一件偷情的家丑就这么变成了佳话。
韩寿和贾午生的孩子(很可能是未婚先孕)就是贾谧,所以贾谧实际应该叫韩谧,不过贾充没有儿子,就把贾午的儿子过继过来当了孙子,成为贾充家族的接班人。
这个事情实际上没有完。
刚才我有一件事情没说,贾午当时实际已经有了婆家,那婆家还不得了,那个未婚夫是太子司马衷,也就是日后的晋惠帝。(从这个角度说,贾充和贾午都很了不起。)
贾午另嫁了,但贾充还是要当太子的老丈人,(反正当初只说嫁女儿的),于是就急急忙忙把自己的另外一个女儿贾南风送进了司马家。从结果上看,贾午不愿意嫁给太子,其后果就是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有特色的皇帝和皇后组合。
贾谧的那位姨夫司马衷,实际可能并没有多牛,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愚笨的皇帝之一,准确一点讲,这个人极有可能是个白痴。历史上著名的那个大概意思是“灾民们没饭吃,怎么就不能整点皮蛋瘦肉粥”的话就是出自他的金口。这么个皇帝,被皇后欺负得够惨,自己戴着绿帽子还不许随便找别的女人;就算在朝廷里说了也不算,被大臣欺负,还被别人赶着下台、上台的,最后都不知道被谁弄块饼给毒死了。但再怎么准白痴,他是皇帝,名义上终归是很牛的。
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贾谧的这个姨母贾南风,实在是个大牛人,她可能是历史上最聪明、最淫荡、最暴妒、最乱政的皇后之一,更为关键的是,她在外貌上和贾午有着明显的区别,不光不算美女,可能还丑得一塌糊涂(跟左思倒象一对),毋庸置疑的讲,贾南风绝对是中国历史上长得最丑的皇后,没有之一。根据史书记载,这个贾南风身高大约只有一米四左右,连结婚礼服都没法穿,不光这样,身材矮小的她面目黑青,鼻孔朝天,嘴唇保地,眉后还有一大块胎记。这样一个女子,能够成为皇后,足可进一步证明贾充的牛了。但这样一个女子,居然能够把老公运作成皇帝,进而独掌朝权、威福内外并且淫乱宫闱了好多年,据说还是所谓“八王之乱”的始作俑者,(这些事情后面再细说,)就只能说是这个贾南风实在太牛了。
贾谧有着很牛的外祖父(也号称祖父)、姨父姨母、父亲母亲(勉强算牛吧),后来还差一点有一个非常牛的弟弟,更准确的说法是,贾谧的亲弟弟韩慰祖—更应该叫司马慰祖—差一点就当上了太子。(当然,这件事情的失败也导致了贾南风、贾谧的灭亡。)
扎在这样一个牛人堆里,少年成名的贾谧想不牛都不成,何况这家伙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以神童闻名,十二三岁的时候就得到了“好学、有才思”的美名,十四五岁就被奉为可与贾谊比肩的大才子,到左家第二次专家会召开的时候,可能年仅十七八岁的贾谧已经身居鲁国公、散骑常侍的高职。
这个散骑常侍可是个不得了的高官,绝对皇帝身边的显职,有些类似可能还要稍胜一筹蔡伦干过的那个中常侍,一般以高才英儒类的士人担任(毕竟是出身名门的健全人,高过宦官应比较自然)。风头也大得不得了,号称“入则规谏过失,备皇帝顾问,出则骑马散从”。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头戴名儒桂冠,可以随时跟皇帝提意见和建议,可以叫停皇帝的决定,可以在皇帝出巡的队伍里胡乱溜达,你说该有多牛。
到了贾谧的姨父姨母当政的时候,鲁国公贾谧的派头更大了,先后任过后军将军、侍中(这个称号在魏晋那个时候事实上就是宰相),并领秘书监掌管国史,还做过太子的侍讲也就是授课老师,绝对的一代权臣。
派头大了,有的时候嚣张一点也挺正常,潘岳、石崇望尘而拜对于贾谧来说实在不算什么,他连太子和藩王都不大放在眼里。在东宫侍讲也就是给太子司马遹授课时,贾谧老师的架子摆得极足,态度倨傲,大呼小叫,就差没把打手心的戒尺用上。有一次,贾谧和太子下围棋,居然还惹出点不大不小的事情来。当时,这两个臭棋篓子都抡开膀子乍乍呼呼的乱拍棋子,毫无贵族风范,(这个不奇怪,几乎所有的臭棋都这德性,和身份地位无关),皇太子没有执师礼,贾谧自然和这位当朝储君争抢棋子丝毫不让,没有一点人臣谦卑的意思(这个当然是一贯性的)。这事儿要是搁在背人的地方也没什么,偏偏周围人不少,司马遹的十六叔也就是成都王司马颖在座,(这厮日后相当不安分,是所谓“八王之乱“的重要成员),他实在看不过眼,又不愿意说太子,就叱责贾谧没有尊卑之分。贾谧当然不买账,闹得大家不欢而散。这事情传到宫里,早就有心并且准备布置换太子的贾南风自然不愿意有人坚挺太子,就以偏向外甥的名义(这是真的,只有这样才显出这位精明的女政治家的才干)立马下诏派司马颖出镇邺城,把人家赶出了京都。这事的结果愈发衬出了贾谧的牛。
潘安是古往今来第一大美男子,这点似乎没有什么疑问。但往往似乎没有疑问的事情最不靠谱,事实上,潘安从来没有参加过什么选美比赛,也没有什么专家组下过权威性结论并由政府颁发证书,(我的一位彝族朋友就曾参加过彝族火把节的选美,并当选美男第一名,他在喝酒的时候,就经常说:虽然长得不够帅,但政府发了帅哥证)。潘安的帅主要来源于一句鼓书演唱者经常说的、小说家经常写的大俗话“貌似潘安”,所以只能说潘安这两个字是美男子的代称。
据说潘安他家从来就用不着买鲜花水果,有需要了,就坐上牛车,跑到大街上溜上一圈。潘安一露面,街上各级年龄段的女士顿时尖叫不已,当时的女士还比较腼腆,多数情况下不会如当下的女子碰到心目中的明星而奋勇冲出人群做出诸如献花、拥抱或者亲吻衣角等过激行为,只是纷纷比较矜持地把手中的鲜花什么的东西丢到潘安的车上,而那些老妇(街上这些人似乎更多)手里往往提着是买回去哄孙子、孙女的水果,于是潘安车子里往往水果是最多的,这就是著名的“掷果盈车”。据我所知,潘安家的两个仆人后来都成了富户,他们一个开了个水果店,另外一个开的是鲜花店,价钱非常便宜。
实际上,潘安本来不叫潘安,他的名字叫潘岳,字安仁,也就是说,客套一点的话,人们得喊他潘安仁。
潘安仁简化为潘安,跟大诗人杜甫有关系,他在写一首诗的时候,遇到个问题,那地方只有两个字的空间,用“潘岳”吧平仄不合,用“安仁”呢过于泛指,苦思冥想很久依然毫无办法的杜甫最后只好壮着胆子写下“潘安”二字(我要是在诗里改别人名字,一定会遭到痛骂和鄙视)。宋朝以来把杜甫尊为诗圣,顺带就依照圣人圣诗把潘岳潘安仁改成了潘安,搞得后来的许多人都只知道潘安而不知道其潘岳的原名,或者认为这是两个人。不信,到苏州去问一下,看看有几个人知道拙政园跟潘安的关系。
(我经常用杜甫这件事情跟别人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格律不难,但照样难倒过诗圣,所以你被难几回也很正常;第二,格律不是什么金科玉律,但杜甫宁可改了别人名字,所以你也就别随随便便以律不害意的名义宣称要破律。)
当然,潘安不会就靠他的脸蛋子过一辈子,所以他有职业。他出身士大夫世家,长得又漂亮,自然是做官的好苗子;那个时候的官,除了武将以外,对文化的要求都比较高,所以他是个文学家。
虽然潘岳的官似乎当得不怎么样,除了当河阳县令时让全县人民都种桃花的疯狂举动之外,还真没什么拿得出来的政绩,所以只升过一次官,反而多次被平调、外放、除名甚至撤职。但文学家这个工作做得相当不错,他的诗赋都是当朝一流,当晚唐司空图在编撰《二十四诗品》时,把潘岳列为第一品,《悼亡诗》三首、《闲居赋》、《秋兴赋》均开历史之先河,至今犹有相当影响力。
潘岳早先的名声非常好,当得起至情至孝一词。他的发妻杨氏死后,可以满世界挑着续弦的潘岳终生未再娶,并写下《悼亡诗》三首,系悼亡诗之滥觞(似乎也仅有苏东坡《江城子》那词比之略高一筹),并且将悼亡诗的对象范畴仅限于妻子了;他的母亲染病思归故里,当官没什么出息的潘岳立马辞职回老家,全心全意侍奉母亲,也因此,他的事迹曾入选了《二十四孝》,侍奉母亲之余,潘岳写下了著名的《闲居赋》,其中有一句话“…灌园鬻蔬…此亦拙者之为政也”,著名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亲自设计并监造了一个园子,那园子就因为潘岳的这句赋定名为拙政园,意思是这浇园种菜是自己(拙者)的“政”事。
拙政园以水见长、花木为胜、庭院错落、自然典雅,是中国四大园林之首,苏州园林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但我总觉的那名字取得有些奇怪,所以在第一次游园子的时候就质疑过:
错落林廊比,
文潘定雅居。
榭堂充拙政,
有水亦难蔬。
此外,潘岳早先还是个极有正义感的人,因为瞧不上五斗米教教徒孙秀(这也是个人物,会再出现的),就当街狠揍了人家。
石崇似乎没有潘安长得那么漂亮,但不光绝对不丑,还是个超级大帅哥,其父石苞就是个美男子,号称“娇无双”,他也颇有“艳名”。不过石崇在中国历史上有名却是因为他富,相术上就有个石崇巨富痣,大抵是在右肩胛骨最下端靠近脊椎的位置。
石崇肯定不是历史上最富的,但他绝对是富得最张狂的。他曾和司马炎的母舅王恺比富,干过用蜡烛当柴烧之类浪费资源的事情,并且打碎了司马炎借给王恺的国宝、一株两尺多高的珊瑚树,随手从仓库里拿出一堆足有三四尺高且漂亮得多的珊瑚树,让王恺彻底服了。石崇的厕所装修得宫殿一般豪华,还弄一帮漂亮姑娘拿香囊伺候着,让如厕的客人以为误入了他的卧室,更是浪费和煞风景得惊天地、泣鬼神了。石崇的别墅也是个园子,名叫金谷园,据说要比拙政园大许多,也奢华许多,“金谷春晴”还是当时的洛阳八景之一,可惜没有留下来。
要是搁在现在,石崇一定会问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可当时司法制度不够健全,石崇不光没被调查、双规什么的,还比潘岳混得风光得多,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他还当过荆州刺史这样的一方大员。
关于石崇什么时候富的,还真是个历史悬案。石苞肯定没给他留过什么遗产,(留也不会那么多),他任荆州刺史带领手下士兵抢劫富商是在和王恺比富之后。我查过相关史籍,认为唯一的可能就是这厮带兵伐吴的时候,把吴国的宝藏和国库的一部分偷偷搬回家了。
八王之乱期间,赵王司马伦废晋惠帝自立,他手下的第一权臣便是前面提到的道士孙秀。孙秀想强占钦慕已久的石崇任交趾郡国(附庸国、现在越南北部和广西南部一带)采访使时以十斛珍珠买来(可疑,我一直认为是交趾贿赂的)的宠姬绿珠,石崇不给而遭到灭族,绿珠在石崇说“我今因尔获罪”时来了一句“愿效死于君前”后奋勇在金谷园跳楼而死,留下了“绿珠堕楼”的忠节爱情佳话。
中国古代女子最高择偶标准的套话是:潘安之貌、石崇之富、曹植之才。这套话有些扯蛋,其实,只需石崇一个人就基本满足了这些要求。前面说过,他的容貌不会比潘安差多少,同样,作为西晋第一流的文学家、诗人,他的才比才高八斗的曹子建又能差多少呢?何况,石崇还是文武全才,就算是搭头,也足可以弥补那两项其实并不明显的差距。
(说到曹植的才高八斗,主要来源于南朝谢灵运的“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其实是吹牛没边的事情,何况人家谢灵运说那句话的意思本来就不是夸曹子建,而是狂妄地说自己可以独挑天下文坛。)
两位大众情人兼超级牛人潘安、石崇见到贾谧会是个什么样子呢?还真不太知道,但有另外一个记载似乎可以说明点什么,说这两人远远看到贾谧的车子扬起的灰尘就开始下拜,这就是所谓的“望尘而拜”。
比牛人更牛的绝顶牛人贾谧担任左氏《三都赋》第二次专家组副组长的时候,实际上可能还没完全成人,大致也就十七八岁的样子,自然就不会承担过多的工作量的。
于是有人又问了:十七八岁的文坛领袖?
没错。所以他是个绝顶牛人。
首先,他的外公就很牛,他的外公名叫贾充,是西晋立国的第一功臣。
公元二百六十年的某一天,魏帝曹髦实在忍受不了所谓路人皆知的司马昭之心,忽然就冒冒失失得带着几百名卫兵、太监什么的组成的乌合之众杀向司马府,被贾充带兵拦住,贾充跟手下一个叫成济的家伙说了一句“司马公养你,不就为了今天么!”之类的话,然后成济就冲上前去,一戟干掉了在车上大呼小叫什么“我是天子,谁敢阻拦”之类话语的曹髦。
这个事情其实很有意思,疑点颇多。
第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实际是曹髦在准备武力干掉司马昭之前誓师的时候说的一句话,而从曹髦死后司马昭的表现看(曹髦是司马师废了曹芳立的,而曹髦死后,司马昭立了曹奂为帝),这个明显属于强加之罪。司马昭当时绝对还是准备干个权臣的,最起码,司马昭当时的精力全部都在统一全国的大业上面,还来不及让曹氏禅让。虽然纵观那个时代,禅让是比较流行的,但那毕竟是从历史的角度,真到具体实施,那也是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实际上,比禅让更流行的则是把皇帝当个傀儡,自己独掌大权,董卓、曹操、诸葛亮、司马懿、司马师都是这么干的。
第二,曹髦没头没脑动武这事,怎么看都对曹氏没什么好处,绝对的自寻死路。万一真把司马昭给杀了,无故诛杀重臣的曹髦情何以堪,恐怕得让史官大伤脑筋了,再者,忠心耿耿的司马氏落得个这样的下场,对魏国的打击一定是致命的;一旦不成功(绝对的),就给司马氏留下了一个一定要曹氏禅让的理由。有汉一代以来,欺负皇帝的不少,但被禅让的只有王莽和曹丕。从政治的角度看,曹髦这个行为更象司马氏的托儿。当然,二十岁的曹髦不一定看得明白,但问题是这个馊主意到底是谁出的呢?
第三,曹髦死的时候,史官没在现场,又是如何在吵吵嚷嚷的场面中听到贾充那句话的呢?如果贾充没说,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史官一定要把弑君的罪名安到贾充头上呢?
我认为曹髦冒失动武这个事情显然是个阴谋,但绝非司马昭之意。
从当时的情况看,曹氏虽然气数未全尽,但民心已失,离政治中心有渐行渐远之势,司马代曹基本是不可逆转的;而司马昭则完全没有做好改朝换代的相关准备工作,(改朝换代的准备可是需要相当积淀的,这个后面再说,)甚至说,他还根本就没准备在两三代人之内就把改朝换代提上议事日程;但司马氏或者他们的追随者中间,有一部分人急功近利地认为早该改朝换代了,胜利果实已经可以摘取了。所以,某个人或者一小撮人就发起了催进禅让进程的活动,他们居然忽悠着年少无知又心有不甘的曹髦搞“政变”,让后来的司马炎有理由也必须一上台就把曹氏的魏政权给灭掉了。
很遗憾,史官们一直找不到具有确切证据的真凶,不太好编故事,但什么都不写也心有不甘,就决定选个人作为嫌疑犯。这个人选非常好办,无可争议便是贾充了,因为贾充为司马氏做了太多的事情。
我们都知道灭蜀国的是邓艾、钟会,但多半不知道真正把蜀国收归国有的却是贾充,后来,贾充还是消灭东吴的前敌总指挥,绝对算是消灭孙刘的首席功臣;贾充是司马氏消除异己的急先锋,诸葛诞以及毌丘俭、文钦等曹氏大臣都是在有所图谋时被贾充干掉的;司马炎的上位和贾充也有相当大的关系,说服司马昭下决心把位子传给司马炎的就是他(司马昭本想改立的);在晋朝起到过巨大作用,以区分律令而在法律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晋律》也是贾充主持修编的;不杀曹髦,贾充都是西晋立国第一功臣,因为在曹髦死的那场混乱中,司马家一方的最高领导是他,那么,杀死曹髦的责任被特讲究忠诚的史官加到贾充头上也就天经地义得一塌糊涂了。
实际上,贾充和司马昭走得很近,司马昭的意图他非常清楚,暂时不动曹氏没准就是他参与制订的策略,所以,贾充一定不是杀死曹髦的主谋。
关于这个事情,我这样说过:
昭心原可鉴。
事魏待萧条。
谁惹路人变,
早衰司马朝。
有意思的是,这个主谋到底是谁,一直以来就没有任何其他的说法,哪怕学术界很多人都认为贾充不是,但似乎也没有揪一揪的想法。
当那位只会画点中不溜秋画的曹髦率领他的“叛军”从皇宫里出来的时候,曾经碰到过一支军队,领头的叫司马伷,是司马昭同父异母的弟弟,一向以生性纯良、谦恭节俭、孝悌克己著称(这样的人多半是包藏祸心的),但司马伷没有对曹髦做什么,(也有说劝说过曹髦的),带着队伍转身就走了。从这里,我总隐隐觉得我似乎找到了幕后黑手。
不管怎样,贾充确实牛得够可以。
相比较而言,贾谧的父母似乎就没有他外公那么牛,但人家浪漫无比,知道偷香窃玉这个成语么?呵呵,偷香故事的主角就是他们俩,而副产品则是贾谧。
贾谧的父亲叫韩寿,是贾充手下的一个幕僚,是个大帅哥(也不知道怎么回事,那个时候怎么那么多帅哥),同事们总能在他身上闻到一种奇异的香味并且经久不散(这个东西要是当时就批量生产并投放市场就没有以后的香奈儿之类的东西了),于是就有一些议论传到了贾充耳朵里。贾充把韩寿叫来一闻,就知道韩寿用的是司马炎赏赐给自己的西域“贡品香奈儿”—全国就只有一份,连石崇都没有这东西—而这东西自己只给过自己的女儿。不动声色的贾充就开始偷偷立案调查,案子很快就破了,出事的是他的小女儿贾午。
原来,当时还不满十二岁的贾午有一天在帘子后面看到了英俊帅气的韩寿,早熟的她顿时一见钟情,便义无反顾的派自己的丫鬟和韩寿接洽相会事宜。那韩寿也是色胆包天,在半夜翻墙而入(小帅哥身手还真不错,所以在日后关于这件事情的《怀香记》里,韩寿被说成武功高强),在原始版红娘的带领下就偷偷摸进贾午的闺房成其好事。欢娱之后,贾午就把司马炎赏赐给贾充的异香给了韩寿。贾充很有可能是个开明家长,知道事情原委后,他还是征求了贾午的意见,贾午自然坚持要嫁给韩寿,于是一件偷情的家丑就这么变成了佳话。
韩寿和贾午生的孩子(很可能是未婚先孕)就是贾谧,所以贾谧实际应该叫韩谧,不过贾充没有儿子,就把贾午的儿子过继过来当了孙子,成为贾充家族的接班人。
这个事情实际上没有完。
刚才我有一件事情没说,贾午当时实际已经有了婆家,那婆家还不得了,那个未婚夫是太子司马衷,也就是日后的晋惠帝。(从这个角度说,贾充和贾午都很了不起。)
贾午另嫁了,但贾充还是要当太子的老丈人,(反正当初只说嫁女儿的),于是就急急忙忙把自己的另外一个女儿贾南风送进了司马家。从结果上看,贾午不愿意嫁给太子,其后果就是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有特色的皇帝和皇后组合。
贾谧的那位姨夫司马衷,实际可能并没有多牛,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愚笨的皇帝之一,准确一点讲,这个人极有可能是个白痴。历史上著名的那个大概意思是“灾民们没饭吃,怎么就不能整点皮蛋瘦肉粥”的话就是出自他的金口。这么个皇帝,被皇后欺负得够惨,自己戴着绿帽子还不许随便找别的女人;就算在朝廷里说了也不算,被大臣欺负,还被别人赶着下台、上台的,最后都不知道被谁弄块饼给毒死了。但再怎么准白痴,他是皇帝,名义上终归是很牛的。
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贾谧的这个姨母贾南风,实在是个大牛人,她可能是历史上最聪明、最淫荡、最暴妒、最乱政的皇后之一,更为关键的是,她在外貌上和贾午有着明显的区别,不光不算美女,可能还丑得一塌糊涂(跟左思倒象一对),毋庸置疑的讲,贾南风绝对是中国历史上长得最丑的皇后,没有之一。根据史书记载,这个贾南风身高大约只有一米四左右,连结婚礼服都没法穿,不光这样,身材矮小的她面目黑青,鼻孔朝天,嘴唇保地,眉后还有一大块胎记。这样一个女子,能够成为皇后,足可进一步证明贾充的牛了。但这样一个女子,居然能够把老公运作成皇帝,进而独掌朝权、威福内外并且淫乱宫闱了好多年,据说还是所谓“八王之乱”的始作俑者,(这些事情后面再细说,)就只能说是这个贾南风实在太牛了。
贾谧有着很牛的外祖父(也号称祖父)、姨父姨母、父亲母亲(勉强算牛吧),后来还差一点有一个非常牛的弟弟,更准确的说法是,贾谧的亲弟弟韩慰祖—更应该叫司马慰祖—差一点就当上了太子。(当然,这件事情的失败也导致了贾南风、贾谧的灭亡。)
扎在这样一个牛人堆里,少年成名的贾谧想不牛都不成,何况这家伙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以神童闻名,十二三岁的时候就得到了“好学、有才思”的美名,十四五岁就被奉为可与贾谊比肩的大才子,到左家第二次专家会召开的时候,可能年仅十七八岁的贾谧已经身居鲁国公、散骑常侍的高职。
这个散骑常侍是个不得了的高官,绝对皇帝身边的显职,有些类似可能还要稍胜一筹蔡伦干过的那个中常侍,一般以高才英儒类的士人担任(毕竟是出身名门的健全人,高过宦官应比较自然)。风头不小,号称“入则规谏过失,备皇帝顾问,出则骑马散从”。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头戴名儒桂冠,可以随时跟皇帝提意见和建议,可以叫停皇帝的决定,可以在皇帝出巡的队伍里胡乱溜达,你说该有多牛。(当然也有用这个职位搁置前牛人的,自然不会很牛。)
到了贾谧的姨父姨母当政的时候,鲁国公贾谧的派头更大了,先后任过后军将军、侍中(这个称号在魏晋那个时候事实上就是宰相),并领秘书监掌管国史,还做过太子的侍讲也就是授课老师,绝对的一代权臣。
派头大了,有的时候嚣张一点也挺正常,潘岳、石崇望尘而拜对于贾谧来说实在不算什么,他连太子和藩王都不大放在眼里。在东宫侍讲也就是给太子司马遹授课时,贾谧老师的架子摆得极足,态度倨傲,大呼小叫,就差没把打手心的戒尺用上。有一次,贾谧和太子下围棋,居然还惹出点不大不小的事情来。当时,这两个臭棋篓子都抡开膀子乍乍呼呼的乱拍棋子,毫无贵族风范,(这个不奇怪,几乎所有的臭棋都这德性,和身份地位无关),皇太子没有执师礼,贾谧自然和这位当朝储君争抢棋子丝毫不让,没有一点人臣谦卑的意思(这个当然是一贯性的)。这事儿要是搁在背人的地方也没什么,偏偏周围人不少,司马遹的十六叔也就是成都王司马颖在座,(这厮日后相当不安分,是所谓“八王之乱“的重要成员),他实在看不过眼,又不愿意说太子,就叱责贾谧没有尊卑之分。贾谧当然不买账,闹得大家不欢而散。这事情传到宫里,早就有心并且准备布置换太子的贾南风自然不愿意有人坚挺太子,就以偏向外甥的名义(这是真的,只有这样才显出这位精明的女政治家的才干)立马下诏派司马颖出镇邺城,把人家赶出了京都。这事的结果愈发衬出了贾谧的牛。
(0)

相关推荐

  • 伊洛传说(五)

    河洛美男,潘安其人 (一)掷果盈车 有个画面,像极了传说. 一位男青年,在都城念大学.后因才华出众,历任京官.他容貌清秀,骨骼俊逸,举止优雅,玉树临风,深得异性青睐. 当他驾车走在街上,经常被女人团团 ...

  • 都知潘安是第一美男子,姑娘见了拉手围着不让走,悲惨结局了解吗

    一个女孩若貌美如仙,大家见了都喜欢她,都希望多看她几眼,也希望能得到姑娘的垂青.古人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中国的四大美女,意思是:西施在河边浣纱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 ...

  • “貌比潘安”中的潘安是谁?有何事迹?

    潘安其实名潘岳,字安仁.古人作文赋诗为追求句式工整对仗,常用"省名",即三字姓名及表字,常省称为二字.如申包胥省称申包或申胥,蔺相如省称蔺相等.杜甫诗<花底>:&quo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九)

    遠山之巔,星穹之下. 邂逅君子,温其如玉.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九) 接着佛图澄往下说. 佛图澄的盛名是通过他的神异之术实现的,但我认为他最神异的事情是选了一个貌不惊人但近乎完人的释道安作为他的接班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八)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八) 十六.楚 前面我们提到过很多次,由于被包括桐柏山和淮阳山在内的大别山系所阻隔,中国的南北在历史上一直就交通不畅,加上东部河网密布和西部襄阳城防卫体系,中原人甚至有宁可向西域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三十)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三十) 十七.流 当道安接过佛图澄的权杖主持中原佛教工作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佛图澄历尽千辛万苦取得的大好发展局面似乎一夜之间忽然就不存在了. 公元三百四十八年,佛图澄最后一次向居摄赵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七)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七) 二十七 在讲第三次攻宋之前,我们还是先插播一段孟珙的专题片. 孟珙字璞玉,号无庵居士,枣阳人士.北宋灭亡之后,孟珙的曾祖孟安从山西绛州投奔了岳家军,随军定居在随州枣阳一带,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三十一)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三十一) 继续捋. 释迦牟尼灭度的头一百年内,他的徒子徒孙们还基本能够按照他的说法来继续弘扬佛法,我们叫这段时间为原始佛教期.一百年后,意料中的分化如期而至,那些有资历的人,觉得自己 ...

  • 含月字词牌之二十六——秋夜月(二)

         塞  外  一  点  绿      微笑/诗词/灵魂/生活 求思 体裁|诗词    作者|苏扬 秋夜月(二) 分明近在睛前 似天边 只好梦中相聚.尽缠绵 梦易醒 人若病 恨谁怜 落得合欢衣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六)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六) 十五  襄 让我们再一次回到那个著名的隆中对上来,前面我们说过这个隆中对可能并不靠谱,也提到过传说中比较笨笨的鲁肃也有过一个比诸葛版隆中对早的类似隆中对,那么,我们就系统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十二)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十二)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十一)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十)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九)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八)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七)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六) 三江有月:骗不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十八)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十八)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十七)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十六) 十.谶 王莽和刘歆死前没见上面,也不是一起死的,但有人一起死时见上了,还说过类似我臆想的话. 前面说过,石崇曾经举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