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稚丨从根子上纠正错误
鲁稚,作家,亲子教育专家。著有《正能量让孩子内心强大》《与孩子一起炼爱》《随心写出好文章》等十余部家庭教育文集,以及《三年能走多远》《你不来我也等》《正在消失的物品》等十余部非虚构文集。
小时候我把回锅肉叫成“肥锅肉”,一方面父亲老家的方言中“f”“h”不分,“hui”经常被读成“fui”,就如“飞机”读成“灰机”一样,而且回锅肉通常也由比较肥的肉做成,我也就自然地理解为“肥锅肉”了。
这样的叫法自然会被人笑话,但我因为对父亲深怀敬仰,由此对他的口音也毫不怀疑,甚至以为是别人错了。直到长大后,搞清楚了回锅肉之得名,是因为它的做法,先把肉煮熟再回锅煎炒,而不是因为它的材料是肥肉——哪怕是瘦肉用这种方法做成的,也依然叫“回锅肉”!
自此我才彻底告别那个误读,但即便如此,在很长时间内,凡是我要开口说出这个词时,脑子里仍然会停顿一下,待确认了“回锅”这个概念,才敢放心地发声。
可见,一个概念在它最初形成时会在脑子里留下多么顽固的印象,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所谓“蚀刻”。
孩子为什么会犯一些在我们看来非常不可思议的错,一些很简单的题就是会错?就因为错误的概念蚀刻在心上了。曾经,鲁鲁写“枪”这个字,总是把右边的“仓”写成“仑”,在小学时就如此,纠正了很多年,到高中都还是会偶尔写错。大部分时候他写的是对的,说明他知道正确的写法,但有时候一不留神,下意识地又错了。一个如此简单的问题,恁是纠正了多年也无法根除,可见蚀刻的力量之可怕。很有可能,当他第一次写“枪”的时候,概念就已经建立了,印象一旦植入,要想连根拔掉非常难,这也是人脑的神秘之处。
因此,在初次接触知识的时候,建立一个正确的概念非常重要,不要等蚀刻成功之后再去涂抹重建。
但是这一点家长不容易掌控,因为老师讲课的时候,是否让孩子们正确而充分地理解了概念,这是老师在把握,有时候老师的教学水平有限,他自己对概念的理解和表达就有问题;还有大班上课,老师照顾一部分学生而忽略另一部分学生,导致一些学生跟不上,理解不了;还有一些孩子由于种种原因而注意力不集中等,都可能形成对概念的理解有问题。概念一旦错误,做再多题都等于零,加重负担不说,反而巩固了错误概念,贻害无穷。
家长能够掌控的还是在于做题这个环节,一旦发现题做错了,不能只是简单地归因为“粗心”“不认真”,更不能粗暴地打骂孩子,那样会让他因恐惧而掩饰错误,反而不能发现错误的真实原因。
有错误是很正常的,正因为不懂才需要学习,孩子和大人都要坦然接受现实,错了就错了,这没什么,考试没考好,也没什么,都很正常。重要的是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这需要排除情绪干扰,就事论事,就题论题。
纠正错误要放下情绪,没有什么尊卑问题,也不存在丢不丢脸,和排名无关,和其他哪个同学比你考得好更是无关,也不要归咎于平时不认真不努力,此时埋怨没有任何意义,不如把该做的事做好。做题就是做题,让孩子的精力从恐惧你发火回到这道题本身上,心平气和地想一下,为什么会错,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就像我终于读对了“回锅肉”一样,如果我没有找到我读错的原因,如果我固执地认为由比较肥的肉炒成的就叫“肥锅肉”,甚至因为自尊心的受损而拒绝与那些嘲笑我,纠正我的人交流,那么,我可能永远不能建立一个正确的概念——在我父亲的老家,确实有不少人,一辈子都把“回锅肉”念成“肥锅肉”的。
由此看来,平等的、充分的沟通,不仅是在孩子心灵成长方面,在学习上也是一个必要条件。
点击阅读鲁稚的更多文章:
本文为原创,已获作者授权发布,所有赞赏将转给作者(连同明细截图)。欢迎转发,转载请与本阳台联系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