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皇镜鉴(16):世民定计兴义师
隋炀帝杨广
那厢炀帝兴师动众畅游江都,这厢李渊挑选精兵良将,日以继夜带领兵马,奉命讨贼。先前炀帝派他去开河,他不忍心役虐百民,就托病推辞了。又因当时的民间歌谣传唱,图谶流行,都说李氏当王一统天下,炀帝疑忌,无故杀了大将李金才一族。
李渊担心炀帝疑忌到他,便终日深自晦藏。当时一个很有名的相士史世良一日偶遇李渊,见到他的相貌大吃一惊,悄言对李渊说:“您的骨法非常奇异,他日必为人主。愿自保重,不要忘了在下的预言。”李渊虽然大喜,但是他身为皇亲国戚,图的是安稳守成,不想失掉眼前的一片荣华。不过他的次子李世民则非常不同。
李世民天生的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可谓是乱世中的靖乱奇才。他见隋家天下朝纲败坏,芸芸兆民身陷愁苦没得脱身,而此时天下又四海汹汹,群雄盗贼蜂起,于是慷慨散财,结纳天下豪杰,以便安定天下济世救民。但是李渊不敢,也不想顺从。
李世民和裴寂商量,一定要劝动李渊顺从。一日,裴寂宴请李渊,他说:“当今主上无道,耗尽天下之资,巡狩天下大建离宫,使百姓困顿穷苦,豪杰并起。大人您看如今这晋阳城外,都已成为战场,这岂是太平天下的景象?大人手握重权,二郎世民早已招募好兵马,何不趁早兴举义兵,伐暴救民,建立万世不朽的功业呢?”
这番话着实让李渊大惊,他说:“你为何这么说?这可是要陷害全家灭族呀!我李渊素享国恩,身为皇亲国戚怎能趁机变志,毁了隋皇天下?”
裴寂说:“大人,此言差矣!这大隋的江山可不是您毁的,是当今的陛下,沉湎声色,不修德业于万民,以致天运厌隋,导致现在群雄割据,四海沸腾。大人只不过顺天而行,修整修整这破损的江山。”李渊连连摇头:“不可!不可!这可是杀身灭族的大祸呀。”当他听说这是次子李世民的主意时,更是惊讶得目瞪口呆。
李世民闪出来对李渊说:“是儿目睹天时人事,都已非隋皇所有,所以和裴寂商议定计,举兵起义。父亲大人如果愿意听从,现在我已在外面招揽了豪杰,也在内部安抚了百姓,我们北招戎狄,右收燕赵,济河南下,盘踞秦雍,不下半年就可成汤武之业。父亲大人如果不愿意,执意将儿拿去告官,儿也不敢辞死。”李渊惶惶地说道:“我怎么忍心告你呢!但我毕竟是堂堂臣子,万不可做违背主上的事呀。”
世民说:“父亲大人此言差矣,古书云'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当今皇上,日造宫室,荒淫酒色,天下百姓都深受他的虐害。父亲大人若能兴举义兵,拯救苍生于倒悬涂炭之中,这正是英豪顺天救民的大事呀,怎么能是背君之事呢!当国已不国,民已不民时,父亲大人应以百姓为重,君上为轻啊!”李渊惊恐地说:“这天下大事,怎么能轻易议论?我儿你要慎勿狂言,以免大祸临头啊!”世民见李渊如此,也不便多言。
不过翌日发生了一件事,扭转了李渊不敢动的局面。炀帝派人传旨,责备李渊手握重兵,讨贼却是屡屡失利,准备将他押到江都去问罪。这下把李渊唬得不轻,紧急召唤众将府官商议。
李渊想,如果兴兵成功还行,一旦失败,就要背负千古骂名。倒不如赴诏而死还不失君臣大义一场。
世民劝他说:“天下太平时我们就用王道来治理;天下混乱时,我们就用权道谋业保身。当今天子荒淫无道,万民愁苦哀怨,如果此时兴举义兵,这就像久经的大旱降下的大雨,不消一年就可成就帝业,怎么就不济!为何父亲非要坐进囚车的牢笼里,自取灭亡呢?”李渊听到这番话,只是沉默不语。世民又说:“事到如今,如果父亲不尽早决定,死亡祸福只在旦夕之间。”
就在这时,左右来报,炀帝的使臣已到,李渊心下更是着慌,吓得称病在床,不敢出来接旨。
李渊辗转反复思考了一夜,次日对世民说:“将来李家兴由你,李家灭也是由你,将小家化成大国的也是由你。就按你说的办吧。”世民见父亲已经答应了,迅速召来众将开始分派任务。
李渊在次子世民的劝说下,一面挂招军旗,招纳豪杰,一面开仓赈济贫民,大行仁义之事。各地百姓终觉有望,非常欢悦,不到半月就招集了二十五万兵马。
李渊和世民商量,他自号为大将军;由裴寂参赞军务;刘文静为司马;以唐俭、温大雅为记室,主修文檄;以刘政会为司寇参军顾问;以崔善为司户参军,占卜风云;以张道源为户曹参军,掌管军务提调;以姜谟为司功参军,排军布阵;以殷开山为先锋,逢山开路,遇水叠桥;以刘弘基、窦琮、王长谐、姜宝谊、杨屯为左右统军,以备救援。其余的文武官员,都随才授以重任。
而全程策划兴兵起义的李世民,终于把父亲李渊推到了前台。而世民本人担任领军都督,统管三军。一切军务分派完毕后,大军择日出师。这支仁义之师盔甲鲜明,进退有方,军容气势非常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