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之子——虎儿!

晋有王谢子弟

宋有米氏家风

家传亲授,是古人传承技艺的一种主要方式。现代人经过了文化断代,想传也没有什么好传的,只好争一个“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论笔法,老米(米芾)其实还是很有私心的。南宗大师兄@懷帖過江 说:

米芾在徽宗面前只说“刷写”,他是有保留的,他没将“中锋脊”讲出来,唯恐徽宗探问。但老米教儿子就毫无保留了,图一图二,友仁线条鼓起,立体的。吴琚张即之只知“刷写”,不知“脊”,就没那个鼓起。徽宗线条也没鼓起。

图一图二,为米友仁(小米)《潇湘奇观图题跋》,大家看一下——

有过一段时间南宗眼力训练的书友,一定会对此帖青睐有加。单列局部放大:

我们了解过南宗的“扣边线”“横上竖左”,有了一定的眼力训练之后,自然能看出,米友仁的线条,是“中锋脊”而且鼓起的。同样,这也是非常典型的旋身字,字体飞腾旋转,不是那些死板的平面字。

近日,诸多公众号转载一篇文章《他的书法和米芾的区别,主要看落款!》,标题倒是对了,但内容都没有涉及到笔法DNA,看来不是不想说,而是大家不懂这一层。

南宗以笔定宗门、辨亲疏、判高下。这种较量,我们其实在前面已经给大家做过一次功课《树丫头,笔墨风骚处!》(点这里),大家可以继续分辨:

左:董其昌“树丫头”,右:米友仁“树丫头”

在三位大家的“树丫头”笔法较量中,米友仁秒杀石涛,然而“老董一招击败友仁。”以笔见高下,大家都别玩虚的。

由于米友仁曾在高宗内廷担任书画鉴赏的差事,所以随着名人字画一起流传下了许多他的书法题跋,这是后人的一个意外收获。

想当年,黄庭坚戏称米友仁为“虎儿”,并赠古印和诗:

我有元晖古印章,印刘不忍与诸郎。

虎儿笔力能扛鼎,教字元晖继阿章。

下面,我们就来继续鉴赏一下“小米”的精彩题跋吧。

米友仁《文字帖》 纸本 25.8×21.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友仁悚忽承

录文字深荷

勤意并候,

面谢

友仁悚忽再拜

米友仁《动止持福帖》 纸本 33.1×59.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动止持福帖》又称《至性帖》,行书尺牍十五行。

米友仁《跋隋人出师颂》

米友仁《跋研山铭》

米友仁《跋米芾苕溪诗卷 》

《书史会要》评米友仁书法称:“作斜弩之笔,一字皆成横欹之势。”书友应知,这种字,不是故作而“作”出来的。在前面的文章《米芾最美妙的“刷字”!》(点这里)上,有书友@崔军 的一段留言,分享给大家:

我的感觉,米老的笔法,是以左边为界限,力往左下,反至右上,又因笔性的自然弹力回复至左,回环往复,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所谓斗蛇,公主担夫争道之喻,三折锋之说,无非一蓄一发。侧笔,刷字才有阴阳生。南宗的扣边线,往纸里扎,可谓大开方便之门!然这里面一定还有诀窍,功夫上手不容易。或许需要做到把笔轻虚,锋抵纸面,肘发力而手不主运……?

诚如斯言。南宗这些简洁朴素的“法”,一旦理解,真可成为“方便之门”,可自行到浩淼的书海去发现、去探索、去追寻。

而@崔军 的感悟,其实我们去看《中秋帖》更为明显。不知大家在中秋节上,有没有认真读过王氏此帖?那么,米家如何传承王氏法脉?限于篇幅,咱们下文再接着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