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浙江《我的父亲母亲(一)》作者•陈建明 主播•袁嘉敏

作者:陈建明

主播:袁嘉敏

编辑:小鹿

我的父亲母亲(一)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我的父亲母亲双双荣获由中组部首次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这是党组织给予他们信念坚定、忠诚为党、相濡以沫、休戚与共、伉俪情深的充分肯定,更是我们作为子女终生引以为豪的典范。

母亲是一位典型的农村妇女,她勤劳、善良、贤淑,在她的身上无不呈现出一位兴化母亲所拥有的美德。母亲出生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偏僻农村,家中有兄弟姐妹十人,在那个没有计划生育的年代,外婆可谓是“英雄的母亲”。由于母亲是老大,为了帮助双亲抚育年幼的弟妹,她很小的时候就挑起家庭的重担,田里地里、房前屋后总有她忙个不停的身影,邻里们都夸她能干。

还是合作社的年代,在驻村的乡里干部推荐下,十六岁那年就当上了村里的妇委会主任,经过两年的锻炼,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在当时的农村,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外公为此还专门请了几个要好的伙伴庆祝一番。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与当时也是在合作社任青年团书记的父亲相识,并走在一起。婚后,父亲为响应祖国号召,走上保家卫国的征途。几年的两地分居,吃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当时孩子尚幼,奶奶年老多病,所有的家事全部落在她一人身上,为了全力支持父亲安心服役,她辞去村干部职务,推掉了聘干的机会,义无反顾地当起了农村妇女,这对于当时的农村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作出多大的牺牲啊!但是母亲是个倔强的人,只要作出的决定,绝不走回头路。就是这样,让本可跳出农门的母亲,最终失去了机会,当了一辈子农民,也许这就是命运!

我们兄弟姐妹五人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快乐,也带来无限的烦恼。这时父亲虽已复员,在离家几十公里远的沿海乡镇工作,当时的交通不便利,工资也不高,家里又没有什么收入,张口吃饭的人又多,为了养家糊口,父亲把微薄的工资都交给母亲,虽省吃俭用,但仍无法改变经济窘迫的状况,要不是外婆常常接济,温饱都成了问题。其实,当时家家都是这样的。为了贴补家用,母亲每天总是要起早贪黑地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去赚取那不值几个钱的工分;母亲是个特别能吃苦的人,从不叫苦叫累,有些男人干的活,她也会去干,且不比他们差。在那个计划经济年代,她还经常缠着父亲找熟人托关系批条子,到粮食部门买些便宜的饲料,养家畜发展家庭副业,增加收入,这在当时可是最大的“特权”。

借着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家里的生活条件有了好转,孩子们又相继长大,盖房子、娶媳妇、带孙子的重担又落到母亲的身上,因为父亲长年在外,还要照顾年迈的奶奶。岁月的沧桑,在母亲的额头上很早就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不到半百的她已是银发满头。正当家里需要劳力的时候,她毅然把刚高中毕业的二儿子送到部队,她知道部队更需要有文化、有志气、有理想的青年,那里更是锻炼人的地方。

“儿行千里母担忧”,记得那是一九八三年的春天,南方的气候虽不没有北方寒冷,但初春的晚上还是冷风刺骨。因为惦记着入伍不久的儿子,她搭乘邻居的便车,赶了一天一夜的路程,千里迢迢来到部队。晕车的她,加上日夜的赶车,已累得不成样子。部队首长看到战士的母亲不远千里来部队,十分热情的接待,特地批假要求我多陪母亲两天。母亲在部队只呆了一天,目睹儿子来部队不到半年时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一个懦弱的青年书生,变成了一个坚强的战士;从一个在家从未吃过苦的不懂事的小伙,变成了在训练场上克服困难、训练有素的军事骨干时,感到十分地欣慰;看到生活上战友之间如同兄弟般的情谊,感到十分放心。

体谅到部队训练执勤任务重,为不影响部队工作,次日凌晨,她帮着炊事班战士煮好了饭,就悄悄地离开了部队。望着母亲远去的背影,我庄严地举起右手向母亲行个军礼说:“妈妈,请您放心,我一定会做个合格的兵,决不辜负您的期望”!虽脱下军装已有十多年,回想起那三十年多前的一幕,才体会到那是母亲对儿子的疼爱,对儿子的呵护!才懂得那是母亲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情操,这就是慈祥的母亲,伟大的母爱!

SUMMER

of 2021

夏日

/

原创

作者

主播 

远方诗歌文化传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