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彩山水画论,泼墨泼彩简史
中国古代画学家们对泼墨与泼彩早已经有所认识。明代李日华《竹懒画媵》云:“泼墨者用墨微妙,不见笔迹,如泼出耳。”这是讲泼墨的技法与要点。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说:“墨色曰泼墨,山色曰泼翠,草色曰泼绿,泼之为用,最足发画中气韵。”这里谈到了泼彩,并与气韵联系起来讨论。
今天的大多数人,把那种笔酣墨饱,点刷结合,水墨淋漓,形势自由,大气磅礴的绘画方式,往往谓之“泼墨”。所谓泼,就是运用水、墨、色、笔等绘画工具,在纸上或绢上进行的一种更具大写意特色的绘画手法,通过“撞”“冲”“渍”“覆”“堆”等手法予以表现,所形成的绘画效果,这是一种具有现代意味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态,它具有笔墨色彩更加酣畅淋漓、随色赋形、变化多姿的造型特色。
上图:贺万里《春山梦影》,50*57cm,2014 年
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人“解衣盘礴”、“得意忘形”地泼墨泼彩了。《酉阳杂俎》中记载,大历年中,有位文人“顾生”作画“先布绢于地,研调彩色……饮酒半醉,渲墨于绢上,次写诸色,以大笔开诀。为峰峦岛屿之态,曲尽其妙”。画史中的“泼墨、吹云”之说也印证了泼墨泼彩技法实践早已有之(见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
历史上还有更加著名的“王洽泼墨”的轶事。《宣和画谱》载:“王洽不知何许人,善能泼墨成画,时人皆号为王泼墨。”《宣和画谱》据张彦远记述说,王洽往往醉后以头髻取墨,涂绘于绢帛之上。“每欲作图画之时,必待沈酣之后,解衣磐礡,吟啸鼓跃,先以墨泼图幛之上,乃因似其形象,或为山,或为石,或为林,或为泉者,自然天成,倏若造化。已而云霞卷舒,烟雨惨淡,不见其墨污之迹,非画史之笔墨所能到也。”清代四王之一的王翚有《仿王洽泼墨图》,不过就是比米氏云山更放逸一些、以笔运笔的“墨戏”而已。
还有一位与泼墨状态有关的画家就是张璪。据符载《观张员外画松石序》记载:“秋九月,……员外居中,箕坐鼓气,神机始发。其骇人也,若流电激空,惊飙戾天。摧挫斡掣,毫飞墨喷,捽掌如裂。离合惝恍,忽生怪状。及其终也,则松鳞皴,石叠岩,水湛湛,云窈渺。投笔而起,为主四顾,若雷雨之澄霁,见万物之情性。观夫张公之艺,非画也,真道也。当其有事,已知夫遗去机巧,意冥玄化;而物在灵府,不在耳目;故得于心,应于手;孤姿绝状,触毫而出。气交冲漠,与神为徒。……”这段描写,表现出张璪作画时有如通神的状态。从描述可见,张璪作画也是以大写意手法为之,如“毫飞墨喷”,其形态就可能是一种泼墨效果,至少局部效果如此。
上图:张大千《幽谷图》,1965
画史中把米氏云山的手法看作是一种源自泼墨的画法,如董其昌就说:“云山不始于米元章,盖自唐时王洽泼墨,便已有其意。”另外,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记载画家宋迪讲画画的一种观察方法:“先求一败墙……朝夕观之,观之既久,隔素见败墙之上,高平曲折,皆成山水之形象。心存目想,高者为山,下者为水,坎者为谷,缺者为涧;显者为近,晦者为远。神领意造,恍然见其有人禽草木飞动往来之象,僚然在胸,则随意命笔,墨以神会,自然境皆天就,不显人为,是为活笔。”这段话所记述的观察方法,倒与当代泼彩泼墨山水画家的创作思维中的某些环节有相通之处。因为泼墨泼彩山水画的魅力所在就是一种自然天成、出人意表的境界营造,沈括所记述的方法还是有利于这种效果的实现的。
二.古代泼墨泼彩画迹
古代绘画作品中,纯粹以泼墨手法留下来作品的几乎没有,或许这和古人重视笔墨表现的文人画认知有关系,认为泼墨只能是一种杂耍式的游戏、只是局部的一种处理手法有关系,而且古人所理解的泼墨大多情况下,还是一种大写意式的用笔,而不是如现代张大千那样用笔导引与而势而为泼洒相结合的。因此,我们今天几乎没有见到过中国古代独立形态的泼墨作品出现,当时由于古代文人画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那就几乎没有独立形成的泼彩绘画了。
上图:梁楷《泼墨仙人图》
现存最早的具有泼墨大写意韵味的图像,是宋人梁楷的作品,如《泼墨仙人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梁楷,曾任职于南宋宁宗朝画院待诏,皇帝曾特别赐给金带,然而由于他生性不羁,不想受制于他人,于是竟不接受,把金带挂在院中,飘然而去。他喜参禅,不拘法度,放浪形骸,虽非僧,却擅禅画。《泼墨仙人图》用笔大方,阔笔横拖,浓淡墨并举,干湿互渗,笔意融于墨晕之中,以墨团团造像,充分展现了一个特立独行的仙人形象,而他独特的泼墨大写意画法,也更充分强化了这种特立独行的品质。这种画法,史上即有人称之为减笔画法。
据说,为了表现“泼墨”,梁楷还特别采用了“纸”来画画,这与宋代大部份使用“绢”的习惯真的很不同,这也易于形成墨彩随纸而晕的氤氲迷离的效果。
上图:文征明《烟江叠障图》
明代画家沈周和文征明在看到朋友所收藏的赵孟頫为宋王诜《东坡烟江叠障图》所书之后,应约补图,两人为了表现烟江叠障、风烟变灭的效果,都用了水墨渍冲撞交融的手法,而没有像前人那样用笔去勾勒云水烟雾,有一种自然天成的趣味,其形态颇类今天我们所言的泼墨。
上图:石涛《云山图》
后世如石涛等画家在表现烟云迷漫、江水苍茫之境时,也往往以阔笔醮水晕染天空,利用宣纸的絪润效果,达到表意造境的目的。
不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古人所名的“泼墨”,多是一种大写意手法的体现,都是以笔为主,以笔运墨,从而使得墨彩的表现上,明显地就是传统用笔之法的放大。或者就是有一些敷染空天的泼墨泼彩,所谓“晕染”“罩染”的手法。这一点,与今天的泼墨泼彩概念有区别。对此,古代有些画家也有认知,明人李日华就讲泼墨应该“不见笔迹,如泼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