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一个喜悦是什么——是开智慧认识我啊(明心即理也)。
道家说“清心”,佛家说“静心”,儒家说“正心”,是一个意思。那你的心正吗?你的心不正,你的身就没修。如何去正心呢?正心在于诚意。
王阳明一直在讲,整个格物致知,整个致良知的关键点在于诚意,诚意是什么?不自欺。诚意是不自欺,自欺就不诚意。什么叫自欺呢?我现在很恐惧,我不面对恐惧,这叫自欺;我现在很自卑,我不面对自卑,我叫自欺。我们通常是我现在很快乐,我愿意面对快乐,所以我们通常对这种所谓的乐,我们是不自欺的,但我们对苦,都是自欺的。你看,孩子就不自欺,孩子他伤心了他就哭,他高兴了他就乐,他不自欺。但是我们大人会自欺,我们大人:“别哭,哭什么,男子汉要坚强”。你不让他面对,这叫诚意啊!诚意在于什么?致知。
你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但是问题是这个东西它必须建立在一心三藏的基础上,就是王阳明说的心外无物的基础上。格物致知,致知是致良知,因为我们都认为致知是扩充自己的知识,让自己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让自己经验、理论、学识越来越多。因为这是从朱熹开始,其实从孔孟之后,王阳明说:“孔孟末,圣学绝”。就是孔子孟子去世之后,圣学就失传了。到后来一直到现在,我们都这么认为,就致知嘛,扩充知识,看谁的学问多。王阳明说不是,是致良知。这个观照心法光听听不行,当欢喜心、嗔心、贪欲心......起来时当下用三步观照转境把烦恼变菩提。
《心经》说: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这要长时熏修,这个金刚种子才能种得深,三步观照是技术,心态更重要,转烦恼开智慧你要立足于是为自己,还是为度众生,两者心力大小悬殊,这样你的楞严大定才成就的快,你的法华三昧才会妙用无穷! 你转烦恼的过程,就是自性流能摄受人。
《法华经》说:此大良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恼,无复众患。
《楞严经》也告诉我们:“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什么意思呢?就是告诉我们:带妄显的那个真,还不是真正的真。显的是舍有归空的那个空性,因为还有个能显真能显妄的那个东西,才是真正的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心。也就是楞严经讲的真真如性。真真如性是非空非有非中,当下即空即有即中,现空现有现中。空藏当下就是大气球手套的全体,就是一心三藏。不空藏当下也是大气球手套的全体,就是一心三藏。空不空藏当下还是大气球手套的全体,就是一心三藏。真空本来不空,妙有本来非有。空是对有讲的,有是对空讲的。三个藏当下就是一个东西。 你的如,我的如,泥巴的如,天人鬼畜的如,诸佛菩萨的如,臭狗屎的如,统统都是一个如。这叫百界一如,万法一念。阿只有一个,弥陀有无量个,无量的个体弥陀都是一个本体。
《华严经》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换句话说。没有哪一个不是哪一个,没有那几个不是那几个。一即是无量,无量即是一。真心本来面目,非一非多。非佛非众生,即一即多,即佛即众生。虚云大师说:真妄一体,生佛不二。生死涅槃,菩提烦恼,都是本心本性,不必分别,不必喜厌,不必取舍。此心清净,本来是佛,不需一法,那里有许多啰啰嗦嗦。
这个都知道,王阳明提的就是良知学说,什么是良知?良知是孟子说的:“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一个人,他不学就能干叫良能,他不虑他就知道怎么做,叫良知。这个东西怎么得到?它到底是什么?如果我是个经营企业的,我不学如何经营企业,我就能经营企业,这个东西多玄,你敢赌吗?我是个经营企业的,我不去考虑企业下一步怎么做,我就知道怎么做,你敢吗?但是孟子说;“不学而能,良能也,不虑而知,良知也”。有个东西,良知良能,它能做。王阳明说的更直接,王阳明说什么?“良知是造化的精灵,它是一种神性的存在”。造化就是创造啊!它能生天生地,它能创造天,创造的地,它能成鬼成帝。鬼呢,还有帝,比如说玉皇大帝,各路神仙,成鬼成帝。万物皆从此出,这叫良知。
你会说王阳明这个东西太唯心了,那格物致知跟你无关,你知道吗?这就意味着心即理也,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什么意思?心就是天理,心就是良知,良知就是道,良知就是天理,良知知道怎么做。如果这个能明白了,格物致知就是致良知。让自己的良知光明,为什么要良知光明?就是我们包括《心经》一直在讲的,因为你有情绪啊。你良知为什么不光明?就是有贪嗔痴慢疑,所以儒家叫“存天理,去人欲”。
去人欲,什么叫人欲?人欲就是贪嗔痴慢疑,人欲就是渴望啊!你说我渴望爱情,没问题,这是良知它要爱情。可是人欲是什么?比如:我要他身高一米八,家里有一千万,高富帅,有两套房,车不能低于五十万,存款多少多少,这就是人欲呀。这个东西就是妄想执着,这是佛陀说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你可以得到爱情,但是你给它加了个条件,你说他必须高富帅,她必须白富美。那完了,你就开始照人欲,去找,去相亲。诶!他符不符合我条件,一看符合,对方也是这么找的,我要找白富美,我才不管我跟她什么感觉呢,一看漂亮年轻,行,结吧。结的时候,你是图钱,他是图色,两个人在一起,从此地狱般的婚姻就开始了,你想改都改不了。良知告诉你错了,你不能结,但你说我不听你的,我就听头脑的。这是集体意识嘛。因为有可能良知给你一个,你说要一米八,它给你个一米七五的,你说不行啊;你说要五百万,它给你个年收入二十万的,你说不行,但是这个老公对你疼的不得了,把你宠上天,你说我不要,我就要像那个“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我也不做的自行车上笑”。你非要这样的话,那你就过那种生活,在宝马车里哭的生活。你可以在宝马车里哭,哭一辈子嘛,这样的。
良知它是这样的,它能知道你所有的东西,你的最佳利益是什么,但是前提是你必须良知光明,是没有人欲,怎么来表示你有没有人欲呢?就是你有没有情绪。很简单,你即使要高富帅,你说好了,我跟他相亲,我看中他的财了,我跟他结婚,你在结婚的时候,你即使给自己充分的理由,充分的头脑游说,你那一天你也不开心,包括你生活当中你也不开心。但你压抑自己的不开心。你说无所谓啦,只要有钱就好,其实良知在给你指引:你错了,你错了。只要你不开心,只要你有情绪,你就听不到良知的指引。只要你有情绪,就是良知告诉你:你错了。这个是致知,致良知。那OK,问题是格物,王阳明龙场悟道:“心外无物”。这个就很重要了因为王阳明悟道心即理也就是明心了见性了。
格物就是格心。心外无物嘛,我格什么物呢?他现在对我不好,现在这个老板一直骂我,心外无物。老板对我不好,老板骂我,这是一个物。可是这个物在我心中,怎么办呢?他骂我,我是不是感觉不好?格!我格掉心中这种感觉不好。老板骂我这个事情就转了,这就是格物。但如果你不懂这个,你根本不会去做格物,你不会做的,你觉得他骂我,我就要改变老板,来,老板跟你谈谈,这个一般不敢。但是家里会,老公对你不好:“老公来坐下来,咱俩一二三四五聊聊”,再写个你必须守的守则,约法三章,必须几点回家,必须怎么样,他答应了最后没做,不行再谈。你用了很多方法,最后你发现你改变不了他。两个人开始打、闹,甚至离婚,吵。但这是什么?你在格这个物,你想干嘛,你想从这个事情当中来改,这就是什么,凡夫转境不转心啊,圣人转心不转境!
什么呢?心外无物,我格物我格心,我格物格心就好了,什么意思?他不回家,我是不是生气啊。他不回家是一物,那生气呢?我就格这个生气,因为什么?心和物,佛说:心物一元。心物是一个,我一旦格了这个生气,这个物自动就转了,所以必须要明心,这叫悟后起修。
有一句话,我刚才想起来的就是《华严经》里面说的:“忘失菩提心,修一切善法,是名魔业”。忘失菩提心。什么意思呢?如果你丢了菩提心,菩提是什么,觉啊。菩提萨埵是菩萨啊。菩提是觉,你丢了觉心,你没有明心,你修一切善法。比如说,五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就是让自己去做各种各样的善事,或者说你也去做格物致知,你也去做知行合一,是名魔业,你修不出来。所以为什么很多人,他修格物致知,修知行合一,他没效果,他缺了一心三藏,他缺了明心,是这个意思。
你说我学企业经营是知行和一的结果,你说我学亲子教育是知行合一的结果。如果不是,你就是在小我的头脑当中,你根本就做不到。
而且老子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你想学,活到老学到老,你学不完,所以为学日益呀!你要想学,每天都能增加很多知识,可为道是日损,你活在道里面,每天要减法,你活在学习当中,每天是加法。减法减什么,贪嗔痴慢疑,减人欲,减情绪,损之又损,不断地让自己的贪嗔痴慢疑,让自己各种的情绪消融释放。“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及其有为不足以取天下,极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以无为而取天下”,我们说老子是消极的,老子一点都不消极,无为而无不为,你无为了,良知才能无不为。除非你不相信良知,但王阳明是相信良知的,所以前提是什么——明心。格物致知很简单,就是一个字——“觉”。
王阳明原话:“善便知善,恶便知恶。这里一觉,它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什么叫善便知善,恶便知恶?善就是你现在清静,恶就是你动气。王阳明原话:“善是循理,恶是动气”。恶是动气,就是起情绪了。“善便知善,恶便知恶”。我快乐我就觉这个快乐,我悲伤我就觉这个悲伤。如此“善便存,恶便去”。我只要去觉这个快乐,这个快乐就会放大,我只要一觉这个悲伤,这悲伤就会消失。这个真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自古仁人志士,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治心,可谓是智慧通达。
如何在生活中用一心三藏观实修?
…… 答疑
问:遇到逆境,就起坏念头(妄念),怎么用心观照?
答: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二千多年来人们大多成就不了,就是用的分别法、分别心;执着好的是我,坏的就不是我.我们佛门经常讲“不二法门”,染净同源,可是我们恰恰就是去分辨。就修清静呀、光明呀、对的、正的是我;那个邪的、坏的都是应当排斥的;去掉的;修分别心。咱们今天仔细想一想,好的坏的是不是你自性里变现出来的?六祖慧能大师讲:何其自性本自清静,何其自性能现万法。那个万法包不包括邪的?脏的?黑暗的?包不包含?(众答“都包含”)所以今天就是直奔主题,抓住当下,我们不是说坏念头出来,就去佛面前说“佛呀,我错了呀,我修了这么多年,我怎么还有这个坏念头呀?”,你这样修越修越烦恼,我们讲《楞严经》里六交报,你讲一次你就加重一次,第八识又种了一次,可是今天这个不好的念头一出来,我们当下就抓住它。 用如来藏三步观照法观照: 总纲领就是:天地万法一人一念之所变现, 第一步:让我起坏念头的这对境(或人、事、物)是不是我们一念变现的?(是)那他是谁?我是谁?是不 是也是我 呀!也是他呀。大光明藏中没有谁不是谁! 第二步:我起的这个坏念头它是谁?我是谁?是不是我一念心变现的?(是) 第三步:这个逆境和不好的念头没出现之前在不在我们自性里?(众答:在)他们有没有任何的形相?(众 答:没有) 没现之前在而又没有任何的形相、没有任何感觉。他就是“如”,就是我们的自性,他现在随缘变现 出“来”了,是不是自性流露?这就是《楞严经》讲的“一真一切真”,千佛一如万法一念,当下授记它 为“坏念头如来”!这个转境的过程,你的心就已经被降伏了! 这就叫降伏其心!也叫回归自性!当提起观照时,明白真理时,当下就是佛心! 这就是如来藏的妙用!还得来个整体观、大观照----天地万法一人一念之所变现......法尔如是。 一个妄想就是一个生命体,你若不转境观照,就是一个障道因缘!把烦恼习气当下转成菩提 ,这就是成就楞严大定的开始,你转一分烦恼习气,你就增加一分定力,转两分烦恼习气,就增加两分定力,这才是真正的楞严大定!你没有了烦恼习气,才能转众生的烦恼习气,否则,你和众生的烦恼习气道交感应,就定不住了,被众生牵着鼻子走了。学习观照,打开心门,听师父讲法别有洞天。 你一观照:就是在给烦恼习气众生讲法;就是在给他们讲如来藏妙法! 你一观照:它们得到尊重,它们和我们一样,善待它们,很容易化解,何况还给它们传如来藏妙法。 这就是在转定业,你的命运从此把握在自己的手里。 你一观照:不是以正对邪,以对纠错,而是知道正邪对错是谁。都是自性流露。 这个观照光听听不行,要举一反三,当欢喜心、嗔心、贪欲心......起来时当下用三步观照转境。长时熏修,这个金刚种子才能种得深,三步观照是技术,心态更重要,转烦恼,开智慧你要立足于是为自己,还是为度众生,承担如来家业,两者心力大小悬殊,不可不知,这样你的楞严大定才成就的快,你的法华三昧才会妙用无穷! 你转烦恼的过程,就是经,就是自性流能摄受人。 就像《法华经》“......此大良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恼,无复众 患。 就看你服不服了! 建议居士们在家把三步观照写成小纸条,贴在床头、电脑旁、餐桌边上、卫生间.....时时事事处处提起观照,对自己,家人随时提醒,家里来客人了,也能受益,也是在度众生啊。触目菩提!) 转烦恼为菩提,解除自身病苦的妙法——三步观照。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为什么说把它变得很复杂呢?因为我们都在趋乐避苦。我们都愿意享受快乐,体验或者让自己接纳、拥抱沉浮这种幸福。可是我们都在压抑痛苦,都在回避恐惧,都在认为所谓时间能冲淡一切,你认为伤痛时间能冲淡一切,一点都冲淡不了。业力一直都在,种子一直都在。我们自己在压抑、回避,在这种过程当中转移,比如说有些女士,一旦她生气了就逛街,买一堆衣服,她觉得她高兴了,买完衣服回来又觉得空荡荡的,又觉得不高兴。这个情绪没走,你转移了。有的她吃,一生气就吃,我吃吃吃,她觉得吃了之后她没情绪了,吃完之后,诶!她当下没情绪了,吃的时候没情绪了,吃完过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又来了,痛苦又来了,它走不掉。有的压抑,我转念,一下想到自己受的伤“诶,不不不,不能想,不能想,想点好的,想点好的”,她压抑。这都是在趋乐避苦。你都不在格物致知。
所以格物致知要诚意,就是如实如是地去面对你的情绪。面对你当下的每一个情绪,这就是觉。也就说我现在快乐,我就充分体验快乐;我现在痛苦,我就充分体验痛苦;我现在喜悦,我就充分体验喜悦;我现在悲伤,我就充分体验悲伤;我现在自豪,我就充分体验自豪;我现在自卑,我就充分体验自卑,这个就是觉。好比说白天是快乐,黑夜是恐惧,对觉来说,白天黑夜是一样的。男是快乐,女是焦虑,对觉来说,男女是一样的。阳是法喜,阴是失望,对觉来说,阴和阳是一,它是不分别的。是我们在分别。
所以格物致知很简单,就是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