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气归元功

以武学打开世界

“咏春拳是一种十分科学、实战性强的拳术,它拳快而防守紧密,马步灵活而上落快,攻守兼备及守攻同期,注重刚柔并济,气力消耗量少。咏春拳用“寸劲”来攻击和防守,理论和心法方面注重中线、埋跨、朝面追形、左右兼顾、来留去送、甩手直冲等。其长处在于埋身搏击。

中线理论的中线是指由人体头顶至尾闾一线,在进攻时,咏春拳要求拳手沿着自身中线向敌方中线攻击,这是敌我之间的最短距离,同等拳速,拳轨近者当然较快击中。向敌方中线攻击,对方也很难卸力,而且受力也较重。著名武打明星李小龙曾跟随咏春拳一代宗师叶问系统地学习过咏春拳,李小龙创立的截拳道与咏春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李小龙常常在一英尺处将对手击倒在地。这种技术与咏春拳的中线理论有关,是最具有实用价值的中国武术体系中拳理论的一部分。

由于咏春拳的发力基于身体的中心线,这就使得拳手出拳力量直接来源于其身体背部的大肌肉群,这种发力方式与那些力量来源于腰与臂部肌肉的武术体系形成鲜明对比。咏春拳斗士出拳时,他的肘部也在寻求自我身体的中心线。当肘部寻找到自己身体的中心线后,身体与手臂在一条直线上的冲拳能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强大力量。”

咏春拳是中国南拳派系之一,流行于广东、福建各地。相传其源于少林派,清朝嘉庆年间少林五枚法师云游民间,后寄身于川滇交界大凉山(栖霞山)白鹤观,因与山下豆腐店严二父女相识而传技于其女严咏春,后严咏春技成后仍然潜心练习,某日见蛇鹤相斗情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她吸取福建永春县方七娘的白鹤派中的“龟背鹤身”和坠肘、鹤拳中的“以闪为进”的步法和手法,再结合蛇鹤相斗而善于缠绕吞吐的特点,悟出了以手腕快速为主的“手劲”,它是一种集内家拳法和近打于一身的拳术,凭借着手臂肌肤灵敏的感觉,最大发挥寸劲力量。

中国拳学其战略战术之合理,在于功夫技术用劲的价值和时间的延长,一时输赢在于功力与技术的哲理关系,千秋胜负应在于合理。但凡合理而系统训练的功夫,训练时间必然会长,若掌握其秘深研苦练,定出成就,且至中年老年功技不易退。若只着眼功力训练,以常规技术超负荷式训练,使一招一式达到极端,在一时输赢之实战中快出成绩,亦合于科学,但是只是三五年光景,至中老年难以发挥作用,并对晚年造成后患。咏春拳属于实战性较强的功夫,与其他中国传统优秀拳术一样,训练时间较长,但可以一生享用,这种传统武术文化,适应男女老少练习,其哲理应在此。闻赵师生前说,古劳咏春拳是梁赞祖师爷晚年返广东鹤山古劳乡传给叔伯兄弟的看家功夫。古劳咏春拳有两种打法:一是双手练不是双手用的一出一入打法;二是跟手驭势进攻打法。后者多以双手攻防又合一出一入打法。古劳咏春拳的一出一入打法是为第二种跟手驭取势打法而打基础的,所以训练中看似动作较柔软,不似梁赞早期在佛山传教的咏春拳一出一入打法动作那样刚硬有力。虽然对比外形动作几乎相同,技法原理近似,但训练中的心法、技法和打法要求不同,正如赵师生前对我们说:“古劳咏春与外面咏春拳同出一脉,只是多了跟手”。所以本门古劳咏春独以对拆法双人而练,对拆各法应是咏春拳实战战术的奇正还原灵变技法,其适应于通全打法,故此训练时间比较长。相反梁赞早期在佛山教的咏春拳,出功夫快,这大概是梁赞祖师依人而教,使之学有所成的缘故吧。实践验证,早期传授的佛山咏春拳高手代代辈出,而这些高手多是年轻力壮之青中年期。古劳咏春拳可能是融于中华武学之禅学修为炼而比较保守自用,亦时闻像八叔这样年达古稀的古劳前辈高手,与年轻人试技(它门咏春)一下把对方放出,令人口服心服,从中可知咏春拳中的实战战术是存在层次高低的,能人后面有能人。

提起气功练习,人们马上就想起意守丹田及打通大小周天诸法度。气功与神秘、未知息息息相关。然而咏春气功是简单而实效的。

肾气归元功法,是咏春的养生气功。它由当代咏春拳拳门宗师岑能先生根据“达摩易筋经”的基本原理,结合练功实践而独创。

气功锻炼,是练功者利用特殊的形体和松静方法作用于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和经脉穴位,借助空间的物质元素,通过“吐纳”或“导引”的方法强化人体机能,促进气血循环、保持气血兴旺的一种方法,是经过几千年的长期实践,行之有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健身方法。

肾气归元气功崇尚自然。在功法上是自然呼吸,不像别家气功那样把呼吸压抑为腹式的慢、细、悠、长,也无须固守丹田。此功法能疏通各个经络脏腑,发功快,见效速,使神、体、气三者即人的精神、形体和气息有效地结合起来,经过回圈渐进,持之以恒地认真锻炼,从而使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得到充分的调理,进而达到保健强身、防病治病、抵御早衰、延年益寿的目的。

据岑能先生介绍,肾气归元功法是咏春拳的收功法。在练习完咏春的各套拳法(如小念头、寻桥、标指等)和功法(木人桩、卧虎功、红砂手等)后,均须练习肾气归元功,意在将所练功法的功力纳入体内,为己所藏,所谓功法是也。故我咏春同门中人不可不察、不可不练。

【注意事项】

一、练功时间:肾气归元功法练习时间宜是申时至亥时(即下午5时至晚上11时)。这段时间练习可以活跃肾纳内气,促进心肾相交,滋养五脏六腑,起到练气化精、练精化气、益补精肾的作用。当然,在早晨或其馀时间练功亦可以,无任何负作用,不会走火入魔。

二、练功环境:最宜空气清新、人少寂静的地方,避免日照射和冷风吹袭。

三、在此功锻炼中要节制性生活。

四、饮酒不要过量,要少饮,酒醉可使气乱,少饮也能助气。

五、不要动怒,怒火伤肝,发生气逆,有害身体。

六、在练功中不要讲话。

七、一般三个月内腰后命门有温热感觉,由点及面遍及全身,但切不可盲目追求、要听其自然,听之任之。此快感属练功入门之启示,但不要刻意追求。

现将肾气归元的练习法,共14式介绍如下:

第一式:预备式(图1)

两腿自然分开站立,略与肩宽。肩平,全身肌肉和大小关节放松。两手自然下垂,掌心相对,手指并拢,尤其是中指与无名指并紧(沟通中指手厥阴心包经与无名指之手少阳三焦经),鼻呼鼻吸,不故意压抑。全身入静,无须意守丹田,顺其自然。嘴唇轻轻合拢,舌尖自然轻顶上鄂(沟通任督二脉),两目微闭平视(高视则气上,下视则气下)。

第二式:深呼吸(图2)

在预备式的基础上,两手掌四指并拢,拇指翘起,曲前臂缓慢地自体侧运至体前贴身提起,掌心朝天拇指翘立,升至胸前。自然翻掌,掌心朝地,把大拇指扣向掌心,缓慢放下至还原。自然呼吸(图3、4、5和图1),还原后再做第二次,如此回圈,可连续做6。

此式功能:可使手三阴、三阳经脉的气机同时运行,促进脏腑气血运行。由于大拇指向上翘起,可使手太阴肺经的气机从少商穴移动至中府穴,促进肺循环,加速肺内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促进吐故纳新的作用。

第三式:提腕纳气

在上式深呼吸的基础上,双手垂直成勾手,紧贴股骨,用手腕向后屈上提。同时两脚跟向上提起,用前脚掌支撑全身重量(图6、7)。

自然呼吸。随后,慢慢还原成预备式(图1)。连续回圈做3次(此式在五式、七式、九式、十一式、十三式后都要做一次,即在每式后都要重复做一次)。此式功能:使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厥肝经,使足三阴三阳经脉气机运行。

第四式:体侧左右

在上式的基础上,双手平提胸前,手心向下微握拳。自然呼吸(图8)。

以腰为轴向左侧转体,右手弯曲置于左肩前,左手伸直外展。自然呼吸(图9)。

再转回正面(图1)。双手放下还原。完成左转体后,接着做右转体,动作相同,方向相反(图8、10、8、1)。

左右各3次。此式可以调理肝气,主治肝气郁逆,胸肋疼痛。

第五式:提腕纳气

同第三式。

第六式:左右体屈

紧接上式,两臂在两侧成一字平肩举,掌心朝天,呼吸自然(图11)。

然后以腰为轴,躯体缓慢向左侧斜侧倾,同时左臂下垂左身旁,右臂随体侧连续上举过头。呼吸自然(图12)。

身体缓慢恢复成双臂在两侧平肩举,呼吸自然。双臂下放还原。然后作侧体右侧倾,动作相同,方向相反(图11、13、11、1)。左侧3次,右侧3次。此次功能可以调理脾胃,中散气。

主治:脘腹胀滞,消化不良。

第七式:提腕纳气

紧接上式,重复第三式动作一次。

第八式:转腰云手

在上式的基础上,双手上提,自然呼吸(图3)。身体倾前,伸左手掌,掌心朝天,从右侧向左划弧。呼吸自然(图14、15)。

接着,身体向后仰,左手随身体后仰划弧从背后绕后上头顶过百会穴(图16、17),

躯体转回正面,左手随身体回原划弧回到腰部,掌心自始至终朝天(图18)。

呼吸自然,左手回到腰部后,即出右手划弧回揽腰际,动作相同,方向相反(图19、20、21、22、23)。

左右各3次,交叉进行,一式完成后掌心才慢慢向下,双臂慢慢下垂至体侧还原,呼吸自然(图1)。此式可扶阳生气;舒筋活络,主治气滞血瘀,经络壅塞(尤其是腰部损伤)。

第九式:提腕纳气

在上式的基础上,重复第三式动作一次。

第十式:扩胸纳气

在上式基础上,两臂上提,掌心朝天,经腹前上胸部(图3)。呼吸自然,上提至胸前时,手掌背相对,指尖向上,呼吸自然(图24)。

双手掌沿耳旁向上伸臂,过头顶。呼吸自然(图25)。

手臂伸直后,手掌转向正面,半握拳,从正面慢慢下降至与肩平图(26、27)。

双拳化掌,掌心朝地,双肘分别向背扩胸一下即恢复原状,然后从胸前慢慢下按至腹部,呼吸自然(图28、29)。

接着双手从腹部下垂到身侧还原(图5、1)。

接着再做第二次,反复做6次。此调理肺气,舒胸解郁。主治气紧、气喘。

第十一式:提腕纳气

在上式的基础上,重复第三式动作一次。

第十二式:升降桩法

在上式的基础上,两臂上提,掌心向上,经腹前上提胸部(图3)。呼吸自然。上提至胸前时,手掌背相对,指尖朝天(图30),

双掌沿耳旁向上伸臂,过头顶,呼吸自然(图31)。

两臂伸直向左右外侧划弧下降,同时双腿蹲下,双手掌划大弧到膝前合拢,掌心朝天。呼吸自然(图32)。

随即慢慢站立起身,双掌亦慢慢向上提至胸前。呼吸自然。(图33)

双掌掌心向下,慢慢下放,自然呼吸(图34)。

两臂亦慢慢垂直还原(图35)。

然后再做第二次,反复循环做6次。此式可养阴活血。主治气血亏虚。

第十三式:提腕纳气

在上式基础上,重复第三式动作一次。

第十四式:收功

两手掌心互搓10次,双手以指为梳,梳头5次。功毕,休息10分钟,可再练第二遍。

补充:

上述功法所介绍次数仅作常规考虑。根据中医子午流注图,次数可根据身体情况决定。9和6为补;7和8为泻;9补阳,7补阳;6补阴,8补阴。1与6共宗,与7为朋,3与8同道;4与9为友。以上数字可作练功时参考。

咏春拳还有很多功法理论,如不“追手”。“追手”是指离开防守范围追着去接触对方桥手。咏春拳长于桥手相接后的感觉和反应,所以初学咏春拳的人很容易犯“追手”的错误。咏春拳要求不“冲身”,咏春攻防、马步上落和转变都要以维持重心为原则,尽量避免因失去重心而不能保持对敌的平衡状态。它还要求“守攻同期”,即当消解对方之攻击时,在可能范围内应同一时期发招攻向对手,这样将会由被动变主动而达到后发制人。此外还有“埋跨”、“收睁”理论,要求出手或防守时一般手跨紧贴着中线平面,可抢中线以达最短距离和最重之攻击,亦可守中线以达最短距离之防守;咏春出手后(不论是攻或守),手和手臂均不再蓄力,手跨屈曲是为收跨。这样除了有利于自己同一双手能立刻再作攻击外,在防守方面能使敌方难以取我们的关节,并且守位方面亦会较紧密。

咏春拳实战中的战略战术包括:“先发制人速战速胜”、“后发制人出奇制胜”、“避实击虚,击其不备”、“以小胜大”和“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等。其战术哲理是以柔制刚,以小挫大,以整破中,以直破横,以横破直等奇正变化。咏春拳的实战打法离不开战略战术,而稳操胜券的打法,贵在技术用劲的神速和灵变,讲求驭势、破势的攻击能力。驭势就是咏春拳中的制手、制脚;管势先失对方的重心;破势攻击就是以拳、桥、掌、指、肘连续进攻。驭势是本门古劳咏春拳之跟手入三关进攻,实战中一接手即跟手入三关,令对方先失重心手脚难出,同时发力攻击(或放)。这是以整体进攻集中打歼灭战的双手齐用跟手进攻的“来留去送”打法,是以横破直、以柔克刚、后发先至的出奇制胜战略战术。其优势在于双手同时用,以整体移动变化来手导身步,先跟手落对方中节、根节驭势失重,当对方失去平衡后发力快攻。跟手双手“一管一”落对方中节、根节,在实战中可同时发横斜力以整力管制住对方的双手,使对方无法连续发直拳,其原因是上下整体前扑用劲,以横破直。本门出拳发力只是一出一入攻防合一的半跟手力,拳出时身步不能整体前扑,并垂直身步用立体三角形运动重心,与对方保持出拳时的距离。这种攻防兼顾的打法,着重于出拳的杀伤力,而对自己的重心往往难以同时顾及周全。若用整体跟手以横斜螺旋力扑入,落点在中节占位,足可制驭对方左右发出的直拳或迂回直拳,使之失去平衡。以整破中,以横破直,对方出拳发力越猛失重越厉害,重心一失已输七八,只能任吾放击。

咏春拳之心法:

(1)中线理论:中线者由人体头顶至尾闾(尾龙骨)之线。若将敌我之中线连接使成一个中线平面。若配合“朝面追形”我们在进攻和防守方面是绝对的有利.在进攻方面,我们沿着中线配合“朝面追形”向敌方中线攻击,这是敌我最短之距离;同等拳速拳轨、近者自然较快击中。再看我们若向敌方左或右攻击、对方很容易卸去我们之力.但若我们向敌方中线攻击。对方则甚难卸力,而且受力较重。在防守方面,我们守中线配合“朝面追形”及沿着中线平面以分水方法去消解,这也是消法之最短行轨。

(2)朝面追形:与对方朝正面对面者为“朝面”。若不能“朝面”(如对方面向其他方向)我们之面沿着中线平面追望对方中线之形者是为“追形”。咏春对敌时尽可能是正面朝敌的。无论敌方环绕着我走向任何方向我们必定朝面追形向着敌方。其好处如下:①防守方面:简化敌人向我们进攻的来向。因为正面之攻击,敌人向我们进攻之来向只限于九路。九路者即左上、左中、左下、中上、中中、中下、右上、右中、右下。因此我们对敌人来势较易捉摸。②进攻方面:配合中线理论。我们较易击中目标及敌人受力较重。②出手快而影少;仅手美同时到达敌人,所以出手时不用转。动勃颈。因此出手之影(先兆)会很少。而且左右手很易相互兼顾。

(3)埋踩理论:咏春出手或防守大多数是手踩紧贴着中线平面的、好处如下:①巧方面:可抢中线以达最短距离和最重之攻击。②守方面:一方面埋踩本身已保护身体若干重要部分,另方面守中线以达最短距离之防守;

(4)收踩理论:永春出手后(不论是攻或守)手和手臂均不再蓄力,手踩微曲是为收踩。这样除了有利自己同一双手能立刻再作攻击外,在防守方面使敌方难以取我们之关节并守位方面亦会较紧密。

(5)“来留去送”心法.“来留”者对方向我们击来之手法,我们除了消外最好尽可能将其留住,以便利用咏春桥手相接之感觉将其控制。“去送”者当敌方发强力向我们去来,我们利用手法把击来之方向改变,令其攻击不能击中我们,若可能我们应再加力顺其势向那改变后的方向送去,令敌失势或把式用老。

(6)“甩手直冲”心法:“甩手”者是指当对方突然将与我相接之桥手撤去(不论何任何方面)。每当对方“甩手”,我们应以第一时间发招冲出直攻敌方为之“直冲”。“朱留去送”和“甩手直冲”心法,是从离手练习锻炼出来的。

(7)攻守同期;当我们消对方之攻击时,在可能范围内我们应同一时期发招攻向对手。这样将会由被动变主动而达到后发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