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撂了“补”
不能撂了“补”
听雪女子
跟闺蜜逛街时,入手了一件风衣。让我动了“收”的心思的,说出来你或许不信,是它的“补丁”——确切地说,那叫撞色。主体是浅jun绿色,后肩、腰带、袖带,“撞”了卡其色。闺蜜知道我不喜欢中规中矩的衣服,极力怂恿我下手。这不是我第一次买带“补丁”的衣服。早些年,还曾“收”过一件大西装,胳膊肘各有一个椭圆形的补丁,现在还在,一直没舍得扔。
不是我多前卫,是对补丁,有好感。我没赶上“全民补丁”的时代,我成年走向社会后,“改开”已一十又一年,老百姓的衣服早就远离了补丁。但我小时候,是穿过补丁衣服的。
有一条裤子,印象深刻:细布(洋布),藏青色,补丁在膝盖,大姐补的,很周正,没感到丑。我大姐补补丁,一手绝活,针脚又细密又匀称。那时,全家人的衣服,几乎没有不带补丁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彼时整个社会的服装写照。
也不单是衣,任什么,都打补丁——
锅、碗、瓢、盆,米缸、水翁,袜子、鞋子,就连被面,也打。条件稍好了,被子不打补丁了,却要加一个“被头”——在被子的一端缝上一块布,脏了把“被头”拆下来洗洗就行。一个物件,不用到没法再用,是不会彻底丢弃的。最特别的,在女性的生理期间。那时没有卫生巾,睡觉不老实的,经常有侧漏,烦死人。所以,就是生活再局促,当娘的也要想方设法为长大了的女娃子,准备一个一米左右见方的小褥子,哪怕是用拼凑的布头。我记得我那个小褥子,是用磨得发软的大被面改成的,陪我读了中学读大学,直到工作好几年,市面上有了卫生巾以后,才请进了箱底。
有些东西,是储存在记忆里的,平时不显山不露水,一旦遇到合适的契机,便跳将出来,摩挲心底那根敏感的小神经——“补”就是。我念叨这些记忆中的补丁,不是要做“九斤老太”。
要知道,那上面,不光有勤俭、亲情、体温。
正如俄罗斯人对酒有嗜好、法兰西人骨子里有浪漫、犹太人天生就精明一样,我们对“补”的亲切感,也是与生俱来的。非要追根溯源,得追到远古的女娲补天——
天塌地陷,民不聊生,世界陷入巨大灾难。女娲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练就了五色石,补好天空,天地间恢复了宁静,还出现了云霞和彩虹。
——天破了都能补,世间还有什么补不了的?女娲补天给子民的这个重要启示,何尝不惊天动地?!
补丁说到底还是个物质层面的东西,女娲补天的“补”,则超越了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空间,给人以思索,呈现哲学意义。
那么,“补”,指的是什么?那是一种思维,是一种意识;是正视灾难的胆量,是勇往直前的勇气,是粉身碎骨的担当,是凤凰涅槃的美好,是包罗万象的和谐。
地动山摇?不怕,俺能“补”。贫穷落后?无所谓,俺会“补”。妖魔鬼怪?去它的,俺敢“补”……
这种思维、意识,根深蒂固地融入了炎黄子孙的血脉,挥之不去——补缺,补漏,补拙,补短,补失,补过……什么都能补,缺什么,补什么。
对长城,我曾经很困惑。一个工程,能延续两千多年,一个朝代接续一个朝代地修筑,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奇力量在冥冥之中引领呢?以“补”的视角审视,一切都释然了。
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我们老祖宗能创造那么多灿烂的文明。比如,京杭大运河,那就是一个无中生有,活生生的“补”的案例。地上本没有水,愣凿一条河,南北贯通了,帝都链接了四面八方,zheng -治、经济、文化……一切都盘活了——这样的“补”,不要太鲜活哦!
前两天,有个视频刷爆全网。
在中米对话的谈判桌上,我方Mr杨,声音不高却铿锵有力,给全国人民打了一针强心剂:“我现在讲一句话,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
我每刷一次,都感到热血奔涌,老腰挺直不少。天安门城楼上,那声响彻天宇的“站起来了”的呐喊,盘旋了七十多年,似乎到今天,回音才算有了着落。
不敢说不的时代,翻篇了。这些年,为了这一天,全国人民也是拼了,好一番“补”哦——“补”青山,“补”绿水,“补”和谐,“补”大同,“补”车轮的速度,“补”飞天的高度,“补”潜水的深度……淌下的汗水,有大运河的水那么多;流水线上的衬衫,有珠穆朗玛峰那么高;演算的草稿纸,有万里长城那么长……
补丁衣服或许不再有了;“补”,却不能撂,须永远在路上。
2021年4月19日写于听雪书屋
………………………………
谢谢友友精彩点评!
沙弥一梦LQY :“补”这个字,太寻常了。“一个物件,不用到没法再用,是不会彻底丢弃的”,这日子咱们都经过。补衣补袜、补缸补盆,一个“补”字,表现了世世代代中国人在艰困生活中的坚忍、顽强,但也就是这样一些人,在昏黄的油灯下缝补时,竟还怀揣着补天的豪迈,并因了这种精神,眼下正在补出一个新的世界。听雪由日常之“补”下笔,推而广之、深之,使读者不禁想到,如果要找一个最能表现我们民族精神的字,那这个字就是“补”了。再一次为听雪的才华、睿智、深思、大爱鼓掌。
华章:从追求时尚的“补”谈起,将国家的发展,将“补”的内涵拓展到方方面面,徐徐展开的是“补”的文化画卷。这种从点到面,纵横捭阖的发散思维,出自于燕赵村女一点都不奇怪。
金华:才女新作《不能撂了“补”》,以小见大,叙事寓理,给人启迪。我读了又读,不仅勾起我的回忆,更令我陷入深深沉思。我们都是穿着补丁衣服过来的:小时候,穿补丁衣服是因为姐弟多,是因为家里穷;大了,即使工作了也穿补丁衣服,是效仿妈妈的手工,是学习妈妈的勤俭,更是铭记妈妈的嘱托;现在,年纪大了,我的棉毛衫、裤甚至袜子有个小洞眼的就随即修补一下再穿,这是因为我舍不得“奢侈”地丢掉,更重要的亦如才女说的:“要知道,那上面,不光有勤俭、亲情、体温。”真的,我与才女感同身受。当下,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皆不愿妄作议论。我鼎力赞同才女的观点,“补丁衣服或许不再有了;“补”,却不能撂,须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