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林旧事|“曾阿三攻打樟林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曾阿三事变以及有关记载的辩正
黄光武
一
明代潮州的强盗,以海贼闻名,而山寇以曾阿三为剧。然而曾阿三在潮汕历史上影响不大。唯在古港澄海樟林,几乎无人不知古时候曾阿三打破樟林寨。这是乡里父老讲古的重要题目,代代相传,至今不忘。故老传闻,不免讹误,征之史志,证明樟林遭屠不过是正德时曾阿三流劫江西、福建、广东三省其中一处而已。史志关于曾阿三的记载,却有抵触者,本文也就此问题略作辩正。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曾阿三打破樟林寨的传说,还得引陈汰馀先生《樟林乡土志略》记录:乡里几位前辈学人的见解,据父老相传,曾阿三哨聚海山(饶平海岛),凡商船从海山经过必与买路。……当日,我樟已成南北交通口岸,来往洋船泊于港内外。“曾阿三并其弟率众来劫,又被船户协同吾樟渔民抵抗之,盗又不逞。曾阿三之弟竟死于是役,由是移恨樟林。后遂叫群盗将吾樟寨打破以复其仇。”当时贼兵包围东北门。“若从西门逃生者,无不死于贼人刀下,尸骸填满沟壑。后朝廷派大军前来征剿,曾阿三伏法。”而李绍雄先生因嘉靖四十二年一份樟林乡人的控告呈文,内容揭发土豪林若宇等勾结海寇攻樟林,“破寨戮人。”于是推测这就是传说中的曾阿三打破樟林寨之役。但又觉与《潮州府志》正德十一年山贼曾钯头本名阿三作乱的记载在时间和地点上不合。还有黄光舜先生《闲堂杂录》卷二“年表”有一段“海盗攻陷樟林”的按语:“世传曾阿三打破樟林寨,是事府县志无征,周硕勋《潮州府志》有曾阿三其人,系程乡(今梅县)贼,正德十一年丙子(1516年)聚众千余,由程乡劫掠至潮阳,屯于北山驿(今葵潭),后被官兵剿灭,曾阿三被枭首潮阳军门。显然,此曾阿三并非所传屠樟林者。”陈、李、黄三位前辈乡里学人中,黄光舜先生引用曾阿三的有关记载最详细,但他仍对曾阿三打破樟林寨多持怀疑态度。其实,都忽略府志关于曾阿三“流劫惠潮”的活动范围。府志也不可能记录其寇掠的每一具体事件,主要记载曾阿三正德十一年在潮阳覆灭。其人即攻陷樟林的曾阿三无疑,四百多年来的传说是可信的。曾阿三在多种史志上皆有记载,材料明显辑录自隆庆《潮阳县志》。是志卷二“县事记”载:“(正德)十一年,山贼曾钯头攻陷贵山,江南等乡,潮阳县知县宋元翰督兵平之。钯头本名阿三,少壮有膂力,能以钯头平步接战,当者披靡,以此得名。是年聚党程乡,流劫惠潮等处,由云落径直走潮阳。以北山驿为营,攻取东岭、隆井诸村。里道阻绝,邑中大震。于是元翰募精兵,释罪囚陈二,使等进击之,大破贼众于北山之阳。钯头乘间循去,为游兵后获,械系潮州,脔于市,支悬各县门外。余党悉平。按:吾邑当武庙时,承平日久,田野之人,终身不识兵革,以故曾钯头得以杖马箠而东。一旦江南数十余里闻风瓦解,并未囚虏矣。乃至攻贵屿,破隆井,立马岭上,遂慨然有渡江之志向……”以上所引是曾阿三寇变最详细具体的记载,后此都引用潮阳志。只有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广东·峒撩》的记载略有增益,使我们对曾阿三当年的活动范围及各地追捕的官军束手无策更有所了解。顾书大体引用潮阳志的材料。又补充了曾阿三率其党徒“出没无常,江西闽广三省挨捕不获”的事迹,由是可知这次寇变涉及区域之广大,寇氛之严重。莫怪宋元翰平定曾阿三之后:'知府张景阳上其功当道,牒呈有云:“曾钯头之平,虽收功于程乡,突破巢于潮阳,民至今思之'。《潮阳县志》宋元翰本传把此事作为他辉煌的政绩:“平黠盗曾钯头于北山,犹其最者。”这说明曾阿三寇变在当时潮州地方的影响力极大。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比较《潮阳县志》与《天下郡国利病书》,县志不避讳宋元翰释囚犯助战,以及对曾阿三施用碎尸示众的酷刑。到了顾书,都统统给予删去,这颇能反映顾炎武正统的史学观念。
曾阿三寇变事还见于人物、地理志。如《潮阳县志》卷十三“烈女传·陈烈妇”条,记举栋村吴喜妻陈氏为曾阿三的党徒所劫持,不屈遇害。知县宋元翰及同知林庭模俱名表树。顺治《潮州府志》卷六“人物部·王陈林列传”也记陈烈妇死于曾阿三之寇变。雍正《惠来县志》卷三“山川·东客营”冬记载曾阿三驻扎此地:“东客营,在县西五里,(弘)治六年平流贼童阿王据此劫掠。分守道委驿丞刘仍筑堡,拨民壮一百六十名守之。正德十四年(因下文有“次年就捕”之语,知“四”字是衍文)贼首曾钯头复据此为营,次年就捕,遗迹犹存。”惠来县与惠州府接壤,证明曾阿三“流劫惠潮”为不诬。
综上所述,曾阿三是山贼,并非海贼。樟林乡人传说其为海贼恐怕是讹误。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从几种史书记载的事实,充分证明正德间潮州府程乡县人曾阿三为首的寇变,可称得上一次较大的历史事件。就笔者所知,除《樟林沧桑录》、《樟林乡土志略》、《闲堂杂录》外,今人几无论及。四十几年来,史学界通常对旧史志这类寇变,都升华为农民起义。但从上述看到的材料,还不清楚这次寇变的政治口号。而《潮阳县志》编者林大春的按语有云:“及至攻贵屿,破隆井,立马岭上,遂慨然有渡江之志向。”看来怀有鸿鹄之志,非同一般毛贼可比。但其血洗乡寨,杀害无辜,虏掠妇女,也十足的强盗所为。如要别于旧志之提法,暂且把明正德年间潮州这次历史事件称之为曾阿三事变。
二
在查阅正德年间潮州曾阿三事变有关史志的过程中,知其记载基本出自《潮阳县志》。唯独嘉靖黄佐《广东通志》卷六十六“外志三·寇变”,所载曾阿三事变的时间与有关人物和上述不同,作“嘉靖五年海寇曾阿三作乱,平之。曾阿三程乡人,寇掠海阳数年,嘉靖间知府张景阳平之。”时间推迟十年,曾阿三由山贼变成海贼,募兵镇压曾阿三的潮阳知县变为潮州知府。黄志看来在搜辑史料时失于考证,出了如此差错。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兼收《潮阳县志》和黄佐《广东通志》有关曾阿三的事迹,因潮阳志称山贼而以为少数民族,编入“峒獠”部分,黄志称海贼而编入“海寇”部分。结果,使后来编志者发生疑问。如乾隆《潮州府志》卷三十八“征抚·曾钯头”条下就有一条小注:“《郡国利病书》作知府张景阳平之”。到了光绪《嘉应州志》卷三十一“寇变·曾钯头”条下,辑录潮阳志记载,并附黄佐通志的材料,加按语云:“杨沅曰:“通志职官表:知潮州张景阳为正德十二年任,顾氏书嘉靖五年, 未知何故?”杨沅大概不知顾氏也采纳自黄志的缘故。《天下郡国利病书》二处收入曾阿三事变的材料,顾氏不察,前后矛盾,差错明显。顾书卷帙浩繁,也有粗疏失误之处。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又,饶宗颐总纂《潮州志·大事志·明》:“(正德十一年)河头贼曾三秀寇大埕。春,河头(今平和县治)剧盗曾三秀掠饶平大埕乡。时承平日久、民不知兵,贼猝至,大被劫掠,杀在籍知县陈南塘子文瑗。求鮀浦兵来援,三秀战不胜,遁河头,为游兵所获,械系潮州,脔于市。”不难看出,最后三句,把曾阿三被俘受刑的情节移花接木,杂糅到曾三秀身上。这里比较一下《饶平县志》卷三十“寇变”:“正德十一年河头贼曾三秀掠大埕,被杀者甚众。县令陈南塘长子文瑗遇害,其弟文琚求鮀浦兵来救。三秀战死,败遂遁去。”曾三秀是死于战斗之中,并非为“游兵所获,械系潮州,脔于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错呢?大概曾阿三与曾三秀名字相近,事件同发于正德十一年,记载相接,《潮州志》分卷的编者不慎而混用材料所致。曾三秀事变非本文话题,因涉及曾阿三事变,顺手揭而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