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德祯║迟到了六十年的拥抱
——位革命烈士后代一生寻找父亲的故事
三江滔滔,岁月峥嵘。大埔县三河坝笔枝尾山高高耸立的“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底下,沉睡着数百具烈士遗骸。而紧挨着的纪念碑基座旁,又立着一块与众不同的墓碑,墓碑上写着“孙树成烈士女儿孙淑珍之墓,孙淑珍是什么身份?她为何能被安葬在三河坝战役纪念园里?在当地老区传颂着令人无比动容的父女情:“生未相见,死当长伴”的红色革命故事。
1927年9月下旬,南昌起义军约3000多名官兵在朱德军长的率领下,为掩护周恩来主力部队挥师潮汕,在三河坝构筑军事阵地牵制敌人。10月1日战争打响,与国民党钱大钧部3万多人进行了三天三夜,连续72小时的惨烈恶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河坝战役”。这场恶战中官兵们以一抵十,顽强拼搏,消灭了大批来犯之敌。烈士们血染三河,用血肉之躯确保了主力部队的安全转移成功保留了革命火种。
当时74团的团长孙树成就是其中的一位,牺牲时年仅27岁,直至牺牲前夕也不知道他的家中还有一个不到两岁从未见面的女儿孙淑珍。没有父爱的孙淑珍,一生命运坎坷,四岁那年母亲去世,孙淑珍被送进了孤儿院,从她懂事开始四处寻找父亲,但春去秋来几十年,寻寻觅觅多方打听,还是杳无音讯,父亲的下落是她魂牵梦绕心底解不开的结。转机终于出现,那一天,她在纺织厂工作的大女儿张桂荣,拿着《人民日报》兴冲冲地来找她,“妈,报纸上有姥爷的名字孙树成”。那是1981年7月29日,作家王志之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浴血奋战三河坝》的文章,讲到孙树成团长在三河坝战役中牺牲。孙淑珍一字一句认真听着女儿读报,“爸爸”她突然泪如雨下,泣不成声,她不相信,也不愿相信她用一生寻找的父亲,在她两岁那年就已经牺牲了。从此,三河坝这闻所未闻的南国之地,与孙淑珍结下了不解之缘。久仰圣地,终于成行。1984年清明节,坐着汽车辗转数日的孙淑珍从河北廊坊,终于来到三河坝,站在八一起义军三河坝烈士纪念碑前她抱着纪念碑,失声痛哭,“爸!爸!我来了,我来看您了”……
三年后,1987年孙淑珍因病医治无效,在临终前还是念念不停的说着,“爸,爸”,她留下的唯一愿望就是死后要和自己父亲葬在一起,即使远离家乡、远离家乡的亲人,她也要陪伴在父亲的身旁。终于在有关部门的特批下,这对生未相见,死当常伴的父女俩,终于团聚,永远不再分开。
芳草萋萋,斯人已远。墓碑与纪念碑咫尺为邻遥遥相望,父女俩相拥于青山,相伴于大地。这骨肉亲情生死相依的感人故事,在当前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庆祝建党百年华诞活动,更好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基因,时刻激励着我们听党话,永远跟党走!
文章配图来源:作者提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柳馨梦;校对:苏荷;
策划:高铭帆;责编:饶云;
投稿邮箱:790417844@qq.com
延伸阅读
作者简介
谢德祯,现任职于中共大埔县委办公室,县老促会通讯员,省老区《源流》杂志特约记者,从使新闻报道20多年。先后在《梅州日报》、《源流》杂志、广东老区网、中国老区网、《广东武装》、《民兵生活》等媒体发表过一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