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不仅治“身”,尤其强调治“心”...
中医治病,不仅治“身”,尤其强调治“心”。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时代,无际大师石头和尚就开出了一张养心养德的“治心妙方”,方中的药味有:好肚肠一根,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孝顺十分,中直一块,老实一个……对这些“药”应按规定加以“炮制”:要求放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燥。服用这个药方还须注意“禁忌”:不能言清行浊、利己损人、暗箭中伤、肠中毒、笑里刀、平地起风波。这张药方,并没有真正的“中药”,而是使用的“心药”,因为中医讲究“心病还要心药医”。
下面这张“代函妙方”,虽然借用了八种中药的名称,实际上是一封别开生面的信函家书。用以治疗忧郁病症。据传以前有一位老太太,丈夫早逝,母子二人相依为命。为了生计,儿子出门经商,日久未归,老母思子心切,心情忧郁,久郁成病。便请一位医术高超的老中医诊治,观舌摸脉之后便开出一张处方,嘱咐老太太赶快寄到儿子那里去抓药。儿子接到这封“家书”一看,没有其他话语,就是八种中药:生地、知母、独活、相思子、乳香、当归、熟地、合欢。他以为老母急需配方用药治病,立即就到药店去买药。药师一看这张家书形式的处方,便笑着告诉他:“君不必取药,此方实系家信,嘱君速回故里。”儿子按照药师的指点,这才明白这张特殊的中药处方是说:你在外地经商(生地),日久未归,应当知道母亲一人独居家中生活的孤苦(知母、独活),我时刻思念你这儿子(相思子)。你应想到母亲从小用乳汁将你养大的哺育之恩情(乳香),望你赶快回归你熟悉的老地方(当归、熟地),让我们母子团聚,合家欢乐(合欢)。
中医治病,除了用药之外,还特别注意疏导病人的情绪,不急躁,不发脾气。作为医生更要讲究医德,不仅要医术好,而且要脾气好。古时有位在药店坐堂行医的李医生,医术高超,文笔也很好,而且擅长用医药作对联,就是脾气很不好。一天,一个幼童由家长领着来看病,李医生给他开了枇杷膏、草药和一帖膏药,并在另一张处方上写道:“膏可吃,药可吃,膏药不可吃。”李医生还逗那孩子说:“这是我的医嘱,你若把它作为上联能对出下联,这药费就免了。”药店老板一听说免费送药有些心痛,赶忙说:“小孩子对什么联,快交钱拿药走吧。”李医生一听气就不打一处来,便把桌上的纸笔等东西掀掉,拂袖就要回后院住处去。这时,只听那个孩子在后面追着喊:“别急!别急!下联我对出来了!”听到有下联了,李医生停下了脚步,回过头:“说说看”。孩子不紧不慢地说:“脾好医,气好医,脾气不好医。”李医生一听又要发火,可仔细想想,从字面上又找不出什么毛病,而且是上下对应的好联,再反思自己,也确实脾气不好。这些年来,就是因为这坏脾气,给自己添了不少不愉快,和周围的人处处关系紧张,让大家也跟着不愉快。李医生佩服这小孩有如此才华,连忙回到前台,亲自把小孩和家长送出店。从此以后,李医生也慢慢改掉了自己的坏脾气。
在文学作品中,更为常见的就是药名对联和药名诗,大多构思新奇,写得巧妙,很有文采。例如“一阵乳香知母至,半窗故纸防风来。”这一对联就嵌入了四种中药:乳香、知母、破故纸、防风。这是说因为闻到了乳汁的香气便心领神会地知道母亲已经到来,便赶快找来破旧的纸张把窗户糊好,以便防风御寒。从中可以悟出一个家虽穷而亲情富的道理。
明代的肖观澜还借用几十种中药的名称,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成一篇《桑寄生传》,写得精巧,很有情趣,耐人寻味。开头就说:“桑寄生者,常山人也。为了厚朴,少有远志,读书数百部,长而益智不凡”,结尾又说:“面生青皮,手如干姜,皤然白头翁也。”
细细品味这些作品,在艺术欣赏中自然而然就学到了许多中医药知识,确实是医文交融,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