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中,书籍的力量不亚于子弹

我不记得是否为这本书专门写过读书笔记,索性再写一遍。

当我们提到战争的时候,书籍会是第几个涌现出来的词?战争,炮火,死亡,胜利,失败,权力,供给,兵力,后勤,医疗救护……数了这么多词,还没有轮到书籍。书籍与战争,如何发生关系?

在二战当中,书籍与战争首当其冲的关系,大概是被烧毁。我们对于焚书最久远的记忆,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那是公元前两百年左右的事情,而德国纳粹的焚书,则发生在20世纪,1933年。有没有觉得很奇怪的巧合:暴力的统治,总是惧怕书籍;焚烧书籍,恰恰是暴力政权衰落的开始。

1933年5月的柏林,一场又一场焚书活动在当局的支持下疯狂的进行着,纳粹当局不但进行了直播,还将其拍成电影,并在评论中解释这些被烧毁的书籍是如何侵蚀德国的价值观,以及为什么必须被烧毁。与大规模焚书行动同步推出的,还有1935年一本名为《我的奋斗》大规模的出版印刷,并且被送给所有结婚的夫妇,甚至作为教科书在德国所有的学校使用——这本书的作者是希特勒。

据说希特勒是非常擅长心理战术的,通过悄无声息的文化入侵,不知不觉的瓦解掉对手民众的自信心。在进攻法国之前,希特勒利用广播电台对法国进行“渗透”:德军雇佣了法国籍的播音员,诱惑那些毫无疑心的听众去收听极富娱乐性的广播剧和流行音乐,许多听众都忽视了其中隐蔽的政治宣传;德军甚至还贿赂了法国的报纸,使其刊载那些暗含德国优越性的故事——在今天读到这样的历史记录仍然会不寒而栗,想想今天包围在我们身边的各类信息,有多少是承载着同样功能的故事?!

一旦某个国家败给了德国,纳粹首先要做的事情,便是花费巨大的精力、按照纳粹的模式、重新塑造这个国家的文化、历史、文学、艺术、甚至是娱乐的方式。

在这个理念的怂恿下,图书馆往往成为第一个被攻击的对象。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二战也是一场文化浩劫。战争不仅仅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也在图书馆;战争不仅仅是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的直接冲突,也是意识形态、政治、社会生活的意识较量。

尽管远离欧洲战场,但德国针对美国的思想战争攻势却早已启动。同样是利用广播电台(20世纪三十年代覆盖面最广的传播媒介),德国雇佣美国移民充当广播电台的主持人,在娱乐节目和广告中隐秘的穿插政治宣传。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的出版界警醒了:如何抵御这种无形的思想攻击?

他们找到的武器是:图书。

出版界的人士认为,通过鼓励美国人多阅读,德国人电台宣传的影响力将会淡化。当希特勒试图通过摧毁“文字的世界”——焚烧图书馆,来加强他的法西斯主义时,图书管理员力争为美国人提供更多的书,让美国人读更多的书,以此累积可以对抗的思想力量。

让美国的军人也读到更多具有美国力量的图书,在走上战场的时候,他们心中不会惧怕,不会妥协,不会放弃。就像影片《血战钢锯岭》里那位总是揣着《圣经》的士兵,他的身躯是弱小的,他的信念是强大的。

给每个士兵一把枪和一本书,给每座军营一座图书馆

在战争间隙,士兵也是人。他们有七情六欲,他们也需要精神的抚慰。

读维特根斯坦传记的时候,这位上过战场的哲学家在战争的间歇里写信给敌对阵营的另一位哲学家,两人互相讨论哲学问题。这个小故事掀开了战争的另一面,这些手握杀伤性武器的士兵,在不用上战场的时候可以做些什么?

放下钢枪的手,拿起了书本。

在战争期间给士兵配备书籍,最起码,可以避免他们的胡思乱想。一位随军牧师的观点是:图书给了战士们某些有价值的东西,让他们心灵充实,使他们的心能集中在某些更有益的事情上,从而避免过度思考战争带来的毁灭性。阅读有治疗的功效,调节心情,提升士气,避免出现精神障碍。

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没有任何人和任何力量能够把思想永远禁闭在集中营。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士兵们都会得到“书籍供给”——起初是全国人民自发捐赠的各色书籍,然后是量身定制的军队配给版本。从形式到内容,量身定做。

我们很难评定在战争期间向士兵们提供书籍对于美国在战争中的局面有何重大影响,但是这批在战壕里读过书的士兵们,却在战争结束后迅速成为美国社会读书的中坚力量。

通过战争期间或主动或不得已的读书行为(想想吧,毕竟20世纪没有那么多娱乐设施和手段,不爱读书的人在军营里恐怕只能读书了),他们读了柏拉图、莎士比亚、狄更斯,也读了物理、化学甚至园艺和烹饪,所以,当战争结束的时候,他们有选择的走进了教室里,进一步深入学习,并且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战争破坏了很多事物,在战争中坚持读书的人,成为永远的赢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