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一首词飘逸豁达,词尾一句更是堪称点睛之笔,惊艳千年
前言
在这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中,乐观、正能量的生活态度成为了人们心之所向,用平常的心态去面对一切未知的挑战也成为了每个人都想获得的能力。可是面对世间诸多藩篱,却又鲜有人能够如此。
但大文豪苏轼,却恰恰就是这样一种人。他的一生可以用“颠沛流离”来形容,四十载的仕宦之中,偌大的北宋王朝他北达过密州,南至过天涯海角的海南岛。一生之中,几乎不是在贬谪就是在被贬谪的路上,但是纵使如此这位宋朝文化的代表性人物,有的却是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去对待这一切。
他一路被贬,一路开启吃货模式,一路创作。
被贬到了黄州,长江的鱼儿鲜美、山上的笋好吃,他写“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被贬到了惠州,荔枝太好吃了,他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而这样的生活态度,又怎会不令人喜爱呢?而他在密州时,便曾作了一首飘逸旷达的词,词的最后一句更是惊艳无比,这首词就是《望江南·超然台作》。
名震天下却仕途坎坷
苏轼出生于名门世家,从小便和弟弟苏辙一起读书写字。生性聪慧,也让他年纪轻轻便已是盛名在外,而在他21岁那年,苏轼的父亲苏洵带着兄弟二人一同进京赶考。
父子三人的文章,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苏轼这里甚至还闹了一个乌龙,却也为历史留下了一段佳话。
当时的主考官是名震天下的欧阳修,而在他看到苏轼的文章之后十分欣赏,但是当时的考生名字都是装订的,并不能见。而欧阳修的弟子曾巩,也在此次考生之中,对于自己的弟子曾巩欧阳修可以说十分了解,曾巩亦是出类拔萃的人才,而欧阳修便以为苏轼的这篇文章乃是自己的徒弟曾巩所书。所以为了不让别人说闲话,就将苏轼的这篇原本应该得第一的文章降到了第二。
可是,发榜之后欧阳修方知乃是自己搞错了。但对于苏轼这个后生,欧阳修可是毫不吝惜赞美之词,甚至有言“他日文章比独步天下”。
在得到欧阳修的赏识后,苏轼的名气很快传遍了整个京城,每当有了新作品就必定会被京城的文人相互传颂。
可惜的是,苏轼的好运气似乎到这里就用光了,在之后的仕途上苏轼一路磕磕绊绊,终生都没有了大展宏图的机会。
原本父子三人想进京大展拳脚,可惜苏轼的母亲逝世苏轼也只能回家守孝三年。三年过去后苏轼通过了考试可以入朝为官了,没过多久苏洵又病逝了,苏轼再次回家守孝。
再次返京的苏轼对眼前的朝堂感觉到陌生,就连赏识他的皇帝病逝了,而新任宰相王安石也开始了变法,苏轼等人就此陷入了保守派和改革派的争斗之中,更为有趣的是无论新党还是保守派对于这个满腹才华的才子,都有着敌意。
如是,苏轼也开始了颠沛流离的仕宦生涯。
从杭州到密州再到徐州、黄州、惠州……
密州建造超然台
1074年,苏轼从杭州通判任上转任密州知州。密州,乃是今天的山东潍坊诸城。与杭州的江南水乡定位不同的是,这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城市。一开始的苏轼,难免会有些不适应,有些小失落,但乐观、豁达的性格之下,苏轼不久便喜欢上了这个地方。
在治理密州之时,他除了让自己吃得开心,还下到百姓之中切实解决他们的困难,有水患之灾就疏通河道,有医疗问题就寻医抄偏方,而百姓也喜欢上了这位知州。
而在密州上任的苏轼除了给百姓谋福利外,还建造了一座超然台。这是在苏轼在到任密州后的第二年在所住之处的旧台子上搭建而成。名字是苏轼的弟弟苏辙所取,源自《老子》—“虽有荣光,燕处超然”之句。
《望江南·超然台作》
在超然台建好之后的次年(即1076年),苏轼邀请弟弟和朋友一同登台欣赏美景,然而苏轼却因为清明将至的原因,想起了安葬在家长的父亲,再加上自己戴罪之身无法回乡拜祭,心中自然十分难受,于是写下了这首《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在这首词中有苏轼对于自己境遇的感慨,也有郁郁不得志的悲伤。收句便点明了季节特征,更是隐含时光流逝之意,似乎这将是一首婉约之作,可苏轼却偏偏没有这样去写作,苏轼终究还是苏轼,他用自己豁达的心态解释了“超然”的真正意义。
而末尾的一句“诗酒趁年华”,更可谓是全词的点睛之句,惊艳后人。不怕苦难,面对苦难,并在困境中学会宽慰自己,如是才是真的超然吧?
纵观苏轼的一生也不难理解他对故乡的思念,从小生长的地方在步入仕途后却因为被贬失去自由,更失去了回到故乡的机会,又怎会不思念呢?
更令人惋惜的是,苏轼在大赦还乡时因为染病,在途中逝世了,也就是说自从离开家乡去京城做官,终其一生苏轼都没有回到家乡,没有机会拜祭自己的父亲。
总结
苏轼的文学成就有目共睹,他的作品备受中小学生的“欢迎”,诗中有豪迈,有悲伤,也有无奈……他因为性格原因不善处理官场上的人情世故,同样因为直言不讳得罪了许多大臣,这才导致他一路被贬。
可正是因为这样纯粹的苏轼,才会有现在我们欣赏到的诗词,也正是因为在生活中的不顺,才会有后来在文学上如此绽放的东坡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