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古今研究:广藿香
一、典籍摘要
1、《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微温。治风水毒肿,去恶气。藿香治霍乱、心痛。”
2、《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味甘辛,性微温,无毒,入肺、脾、胃三经。开胃口,进饮食,止霍乱,除吐逆。”
3、《本草经解》叶天士:“气微温,味辛甘,无毒。主风水毒肿,去恶气,止霍乱,心腹痛。”
4、《玉楸药解》黄元御:“味辛,微温,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降逆止呕,开胃下食。藿香辛温下气,善治霍乱呕吐,心腹胀满之病。煎漱口臭。
5、《中药大辞典》:“芳香化浊,开胃止呕,发表解暑。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鼻渊头痛。”
6、《中华本草》:“芳香化湿;和胃止呕;祛暑解表。主湿阻中焦之脘腹痞闵;食欲不振;呕吐;泄泻;外感暑湿之寒热头痛;湿温初起的发热身困;胸闷恶心;鼻渊;手足癣。”
7、《药性切用》:“辛温芳香,入手足阳明、太阴二经。力能醒脾,祛暑快胃,辟秽,为吐泻腹痛专药主和胃化气,而少温散之力。土藿香∶但能温胃,殊欠芳香之用。鲜藿滴露∶气味清能达邪,暑症寒热最宜。”
8、《饮片新参》:“辛香微温平。散风清暑,解肌,化湿热,止呕吐。”
9、《名医别录》:“主治风水毒肿,去恶气,止霍乱,心腹痛。”
10、《本草求真》:“藿香专入脾、胃、肺。辛香微温,香甜不峻。但馨香气正能助脾醒胃以辟诸恶。故凡外来恶气内侵,而见霍乱呕吐不止者,须用此投服。”
11、《本草正义》:“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烈,能祛除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倦怠无力,饮食不好,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含百秋李醇、广藿香醇、广藿香酮、广藿香二醇、藿香黄酮醇、商陆黄素、芹菜素、鼠李素等。《中国药典》规定:含百秋李醇不得少于0.10%。
2、作用:本品有调节胃肠道功能、止咳、祛痰、平喘、抗病原微生物、抗炎、镇痛、防腐、抗菌、收敛止泻、扩张微血管而略有发汗等作用。
3、药理:广藿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组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以及绿脓、大肠、痢疾等杆菌有抑制作用。
【备注】关于广藿香与藿香。据《中华本草》考:“明代以前所称的'藿香’,必系今日《中国药典》收载之'广藿香’无疑”。《滇南本草》所载之“土藿香”即今之“藿香”。二者过去均作“藿香”药用。《中华本草》则将广藿香与藿香分作二个药物单列。2015年版《中国药典》仅收载了广藿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