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人生被偷走的15年:无缘大学,无缘工作,曾私藏骨灰,终身未嫁
“我既然能在他们恶运覆顶之际为之申诉,当然也能对他们今天的家声日隆视若无睹,这往往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这是来自《我为什么收藏傅雷的骨灰?》中的一句话。说这句话的人,叫江小燕。
图 | 傅雷夫妇
1966年,著名翻译家傅雷夫妇不堪受辱走上绝路,远在国外和他乡的儿子无法前来领取二人的骨灰,按照惯例,如无亲人领取,他们的骨灰将不被保留。
此时,一位普通的上海女青年江小燕化身傅雷“干女儿”挺身而出,不顾风险,来到殡仪馆,对工作人员动之以情,最终将傅雷夫妇的骨灰领出,令二人的骨灰得以完好保存。
随着这件事被公之于众,江小燕这个名字也走入大众视野,世人纷纷用“奇女子”和“侠女”来形容她,她自己却说那不过是二十九岁那年管了的一次闲事。
就是这样一件“闲事”,让当时本就境遇不堪的她身陷囹圄,在刀尖上游走了一回;就是这样一件“闲事”,给命途多舛的傅雷一家带来无限的心理慰藉;就是这样一件闲事,让回顾这段混沌历史的人们窥见了燃起希望的星星之火。
(一)被偷走的十五年
1958年,江小燕19岁。一场运动,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她的俄语女教师柴慧敏被定为右派分子,作为柴老师喜爱的学生,江小燕被授意对她进行“帮助”与“拯救”。
这种绑架式的授意行为,将利弊明晃晃的摆在眼前。而江小燕非但没有检举柴老师,更是为其辩护。为此,她付出的代价是“立场不稳,思想右倾”的毕业鉴定,以及政治品德“差”的评价,令学业优秀的她无缘大学,也无法参加工作。
直到34岁,被分配到里弄生产组工作时,她已居家为以绘画谋生的父亲做了15年的助理。且不说人生有多少个15年,19岁至34岁,作为女人一生中最好的光阴,是江小燕未曾倾力享受的。
她后悔吗?柴慧敏老师最后选择了跳楼自尽,江小燕说:“我的良心是平安的”,至少在那样的环境中,她未曾推波助澜。
这件事成为她心灵的引路石,当听说傅雷夫妇的遭遇后,这位有“前科”的大龄无业女青年,毅然选择了尊重内心。她化名高箴,向傅聪舅舅朱人秀阐明来意,寻求协助,将无人领取的傅雷夫妇的骨灰取出,寄存于永安公墓,并细心的用傅怒安代替傅雷标记于骨灰盒上,以免生出事端。
此时,远在海外的傅聪和正在接受劳改的傅敏,并不知道冥冥中一位毫不相干的女士正用她的侠义心肠,最大限度的弥补着他们一家的缺憾。
由于傅雷一家的名望,谈及江小燕,总是将她代领傅雷骨灰一事作为主要内容进行陈述。而江小燕在1998年,给《傅雷传》的编辑余开伟的信上说,这个举动在当时她的行动中不过是“第二位”。
原来,目睹了诸多时代悲剧的江小燕,最主要的目的是向周总理转达老百姓的真实遭遇,为撰写小民求告信收集相关材料,她才了解了傅雷一家的具体情况,并做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算得上惊人的举动。
也正是这封落入他人之手的小民求告信,让江小燕不得不面临严酷的审讯与羁押,并在之后的几年中饱受精神压迫的摧残。
《礼记》中有言:“君子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 江小燕在十九岁时,赌上了自己的前途,为柴老师仗义执言,十年后,她依旧心怀大义,为了心中的信仰而孤悬一线。
江小燕的人生看似停摆了十五年,她却在这期间做了许多人一辈子也不敢做的事。她不是没有一丝埋怨,毕竟这个从小生活在艺术家庭氛围中,热爱学习的聪慧女子,也有自己要追寻的人生梦想。
她用余生补救。1985年,已经46岁的江小燕,通过专升本如愿进入本科院校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继而从事热爱的文学和美术相关的工作。而由于起步比别人“晚了一大截”,退休时只是“助理研究员”,又错过花样年龄,至今未婚。
但她的人生价值,早已超然于物质和名望的获取。在历尽千帆后依旧冰心玉壶,正如她给叶永烈的信中写道:“余深心之宁然,净然,此万金所难易,则何悔之有?”
图 | 傅聪傅敏与众亲友在骨灰堂前的合影
(二)智慧与淡泊的人生
如果说审时度势以趋利避害是生存的技巧,在极左年代中,江小燕两次所做的选择,都未遵循这个原则。在人人自危的年代中,她一个连吃饭都成问题的弱女子,却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置于险境,是不计后果的鲁莽么?
据江小燕回忆,她的父亲也曾为贫困的邻居募捐买棺,包办丧事。作家叶永烈也在与江小燕沟通中了解到她父亲是一位正直清贫之人。可见,江小燕的行为,并不是青年热血的不惜一切,而是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对内心是非曲直的坚守。
在接受审讯时,她运用学识与智慧为自己化解了危难。一方面,她抓住自己未曾上过大学,未曾步入社会的关键点,让审讯者相信她的出发点是热爱艺术和心性上的单纯善良;一方面她出于对工人阶级本性的信任以及对审判中技巧的识破,用“柔和的态度、温和的细语”坦然渡过了“捷尔任斯基式”的心理威慑。
古罗马诗人玉外纳说:“智慧首先教人们辨别是非”,这一点江小燕做到了;莎士比亚说:“真正勇敢的人,应当能够智慧地忍受最难堪的荣辱”,这一点江小燕也做到了。
但彼时,请依旧记得她只是一个语气平和、内心柔软的女性,那次难忘的审讯之前,她彻夜祷告;审讯过后,她闻车而惊,“因为抓我时,就是坐着汽车离家的”。
图 | 傅雷先生
1978年,傅雷得到平反,江小燕才终于卸下了精神上的桎梏。而韶华已逝的她,并未寄望于傅雷家人的报恩。
面对来访的叶永烈先生,她说请不要写我的名字。于是,《她,一个弱女子》成为最初介绍她事迹的文章,通篇只用一个第三人称“她”,大有“事了拂衣去”的侠义之情。
随着与叶永烈先生相熟,她也仅仅同意了将自己的名字公之于众,连傅敏夫妇提出的合影要求也拒绝了。发现出版的书中有关她的事迹描述有夸大成分,便亲自写信告知实情,恳请再版时予以更正。
江小燕同样婉拒了傅家的感恩与回报之意,她曾对傅敏说:“人与人相处,难免有'人情’往来,但任何事情一落到'人情’这一框框中,就失却了自然的真趣。凡属不自然的事,我希望不至于被我遇上”。
在做出冒险领取傅雷夫妇骨灰决定的那一刻,江小燕并“没料到历史会发展到今天的光景”,关于“名”“利”以及“嘉许”,她用一句“我与傅家毫无关系”表明了态度。
所谓精神贵族,是指那些有高贵人性的人,有自己的脱俗的信仰和理想,生性高贵、伟大,任何困厄痛苦都不会减损这种高贵的人。江小燕如是也。
图 | 傅聪与傅敏在父亲追悼会上
(三)“千磨万击还坚韧”
回到江小燕本身,这位拥有“透明之心”的温柔女子,她的蕙质兰心与竹石气质几乎贯穿了她的一生。
她幼时读了傅雷翻译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和《贝多芬传》而对傅雷的专业和学识产生景仰之情。
从小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她对绘画也颇有心得,在无法踏足社会的时光中,为父亲做助理,积攒了不少绘画经验。
同时,她喜爱钢琴,17岁时,曾去过傅聪在上海举办的莫扎特协奏音乐会。之后,也曾在钢琴班进行学习。
也许,她与傅雷一家的缘分,从幼时就已拉开序章。同样醉心于文艺事业和美术、音乐领域的傅雷家族,吸引了气质吻合又有同样爱好的江小燕与之共行一段人生旅途。
19岁以前,江小燕是学校中老师喜欢的优秀学生,34岁步入社会后,她依旧未忘自己的大学梦,先是取得了中文专业的大专文凭,又继续专升本,年近50时取得了本科学历。
正式参加工作以来,她先后从里弄生产组到上海电视大学总部编辑室的报纸副刊编辑,又调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任职美术编辑,55岁时仍在积极考取高级职称,只不过受限于当年退休的身份而被搁浅。
可见,除却傅雷一家的光环,江小燕的一生也毫不逊色!
图 | 江小燕画作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于江小燕,被偷走的十五年中,她未曾放弃的是对光明的执着;在人生回归正确轨道后,她未曾放弃的,是对信仰与梦想的执着。来自人生的责难,均化为她指尖的轻纱,纺就了一袭清丽的羽衣,在她曲折的人生中,尽显了优雅。
历史上有诸多名人轶事,而给人们留下深深感动的,往往是来自平凡如江小燕们的大情怀,正如《贝多芬传》中所说:“在全人类中,凡是坚强、正直、勇敢、仁慈的人,都是英雄!”
文 | 艾莉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