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治疗
一、病因病机
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攻击作用增强所致。
西医认为,有多种因素参与了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包括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失调(不好好干活)、食管廓清功能下降(不能大扫除)、食管组织抵抗力损伤、胃排空延迟、胃酸及胃蛋白酶等主要攻击因子对食管黏膜的损害、社会心理因素等。
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致病因素的认识,由于比较“具形”,所以多是从临床症状来考虑的,如“呕酸、吞酸、吐酸、噫醋”,此外还有“反胃、噎膈、梅核气”等等。
古代医家根据各自的临床经验,提出以下观点:
➤➤ 感受外邪:感受寒热之邪,脾胃气滞,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可致吐酸。
➤➤ 饮食不节:饮食不节,恣食辛辣厚味,损伤脾胃,或饮酒无度,助湿生痰,酿生湿热,脾胃受纳、升降失常,导致胃气上逆,发为本病。
➤➤ 情志失调:忧思恼怒,抑郁不达,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上逆泛酸,日久脾胃失于健运,湿痰内生,气郁痰阻则出现咽部及胸骨后异物感,气郁日久化火,郁火内熏则胸骨后灼痛。
➤➤ 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受伤,致中气虚弱,水湿不运,抑或胃阴受损,失于运化,升降失司而致吐酸等。
➤➤ 素罹胆病,胆热犯胃,上逆呕苦。
此外,因病久失治或邪伤血络导致血癖的形成亦是胃食管反流病迁延不愈的诱因之一。
二、辨证分型
无论古今,中医皆认为胃食管反流病与情志、饮食密切相关(情志不和、饮食不节),而不单纯的只是自身缺陷(脾胃虚弱、素罹胆病)所致。西医近几年来也倾向于胃食管反流病是种“生活方式病”: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精神紧张、焦虑抑郁,膏梁厚味、暴饮暴食、快饮快食、边走边食……
中医“具形”,虽然有时表述不清某一病名,但好在它能把病人当做一个形体来看,而不仅仅是一堆零件的简单组合。
现代医家也是各论短长,但结合古代医学的观点,总结为以下几类。
1、肝胃郁热证丨
以烧心、泛酸、嘈杂易饥为特点。
主症:①烧心。②泛酸。
次症:①胸骨后灼痛。②胃脘灼痛。③脘腹胀满。④嗳气反流。⑤心烦易怒。⑥嘈杂易饥。⑦舌红、苔黄,脉弦。
2、胆热犯胃证丨
以口苦咽干、烧心、脘胁胀痛为特点。
主症:①口苦咽干。②烧心。
次症:①脘肋胀痛。②胸痛背痛。③泛酸。④嗳气反流。⑤心烦失眠。⑥嘈杂易饥。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3、中虚气逆证丨
以泛酸或泛吐清水、嗳气反流、神疲乏力为特点。
主症:①泛酸或泛吐清水。②嗳气反流。
次症:①胃脘隐痛。②胃痞胀满。③食欲不振。④神疲乏力。⑤大便溏薄。⑥舌淡、苔薄,脉细弱。
4、气郁痰阻证丨
以咽部梗阻、咽部不适、胸庸不适、夜间呛咳为特点。
主症:①咽喉不适如有痰梗。②胸膺不适。
次症:①嗳气或反流。②吞咽困难。③声音嘶哑。④半夜呛咳。⑤舌苔白腻,脉弦滑。
5、瘀血阻络证丨
以胸骨后疼痛不适、后背疼痛、伴有烧心泛酸为特点。
主症:胸骨后灼痛或刺痛。
次症:①后背痛。②呕血或黑便。③烧心泛酸。④嗳气反流。⑤胃脘隐痛。⑥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上述证候确定:主症必备,加次症2项以上即可诊断。
三、治则方药
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常用中药主要分为通降胃气、疏肝利胆、健脾和中、活血止痛及对症用药五大类。在应用中,通常依据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进行遣方用药。
1、肝胃郁热证
主症:常以烧心、泛酸、嘈杂易饥为特点。
治法:疏肝泄热,和胃降逆。
方剂: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
药物:柴胡、枳壳、炒白芍、牡丹皮、焦栀子、香附、旋覆花、代赭石、川黄连、吴茱萸、甘草。
2、胆热犯胃证
主症:常以口苦咽干、烧心、脘胁胀痛为特点。
治法:清化胆热,降气和胃。
方剂:龙胆泻肝汤合温胆汤加减
药物:龙胆草、柴胡、焦栀子、黄芩、当归、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竹茹、枳壳、陈皮、甘草。
3、中虚气逆证
主症:常以泛酸或泛吐清水、嗳气反流、神疲乏力为特点。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方剂:四逆散合六君子汤加减。
药物:柴胡、炒白芍、枳壳、党参、炒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生姜、大枣、甘草。
4、气郁痰阻证
主症:常以咽部梗阻、咽部不适、胸庸不适、夜间呛咳为特点。
治法:开郁化痰,降气和胃。
方剂:旋覆代赭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
药物:旋覆花、代赭石、半夏、厚朴、茯苓、紫苏叶、枳壳、香附、太子参、生姜、大枣、甘草。
5、瘀血阻络证
主症:常以胸骨后疼痛不适、后背疼痛、伴有烧心泛酸为特点。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剂:血府逐瘀汤加减。
药物: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生地黄、桔梗、延胡索、柴胡、枳壳、半夏、陈皮。
小编感到中医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就是其遣方用药的“加减”二字。同一症候,在不同患者身上,绝不是统一用规定的处方,而是根据患者的症状选择附加用药。
例如在肝胃郁热证中,伴两胁胀痛甚者,宜加延胡索、川楝子,以清泻肝热,理气止痛;伴胃脘灼痛甚者,重用栀子,加连翘以散郁清热。
在气郁痰阻证中,泛酸明显者,加煅瓦楞子、海螵蛸以制酸和胃;半夜呛咳者,加黄连、吴茱萸,伍旋覆花、代赭石以辛开苦降,降逆下气以止咳。
四、中成药和针灸
中成药都是固定方剂,用的时候一定要看符不符合自己的证型。下面小编摘抄《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中列出的中成药,推荐给大家:
1、肝胃郁热证:舒肝片合加味左金丸加减。
2、胆热犯胃证:舒肝片合郁茵利胆颗粒加减。
3、中虚气逆证:香砂养胃丸加减。
4、气郁痰阻证:胃苏颗粒加减。
5、瘀血阻络证:胃复春颗粒加减。
再次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加减”二字!
此外,常用的中成药还有六味安消胶囊、胃逆康胶囊、舒肝和胃丸、越鞠丸、乌贝散、胃力康颗粒、枳术丸等。这些中成药都具有疏肝泄热、健脾和胃、理气止痛等功效,但没有一种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专用药、特效药(别对祖国医学失望,西医同样也没有)。
不过,中医除了用药,还有它独特的治疗手段,大家能想到什么?对,针灸、穴位按摩!
针灸、穴位贴敷、药穴指针、注入式埋线等疗法也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手段。
体针疗法常用穴位:
实证用内关、足三里、中脘穴;
虚症用脾俞、胃俞、肾俞、膻中、曲池、合谷、太冲、天枢、关元、三阴交等穴。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或以平补平泻为主。
至于怎样行针、如何贴敷,则看每位中医师的实践经验了。
五、生活指导
胃食管反流病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病,“三分治七分养”、改变生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起居、饮食、用药等方面避免诱发或加重胃食管反流病,我们的公众号里已有好几篇文章做介绍了,大家有兴趣可以参考一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饮食攻略(下)》),这里就不再多说。中医在这个总体原则下,对各证型的胃食管反流病提出了不同的注意事项:
1、肝胃郁热证
室内宜保持安静、整洁、舒适,保持情绪平稳。宜食疏肝解郁、和胃清热的食品,如金橘根、猪肚;肝气犯胃者宜食理气降气的食品,如萝卜、佛手、生姜等。
2、胆热犯胃证
饮食宜清淡,忌烟酒、辛辣香燥食物。宜食疏肝利胆、清热和胃的食品,如猕猴桃、甘蔗(不宜空腹食用)、白菜、蚌肉、生姜等。
3、中虚气逆证
饮食有节,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在食物中酌情加葱、姜、椒、桂等调味品以助温脾阳。宜食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食品,如粳米、莲藕、香菇、山药、猪肚、莲子等。
4、气郁痰阻证
室内环境宜安静、空气新鲜、避免噪声,饮食忌辛辣、煎炸食物,忌咖啡、烟酒。宜食理气止郁、健脾化痰的食品,如扁豆、佛手、萝卜等。
5、瘀血阻络证
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避免过怒、过悲、过度紧张,适当运动,劳逸结合。宜食活血化瘀、理气通络的食品,如莲藕、丝瓜等。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寥寥数语,即可概括生活方式对疾病的预防和影响,怎能不让人感叹先贤的智慧、中医的精深!社会再进步,也离不开质朴的本质。“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愿每位胃食管反流病医患都能从中医的理论中受益,愿医患携手早日战胜胃食管反流病!
六、病案示例
孙某,女,45岁。
患者2年前因情志不遂,思虑过度渐出现胃脘部灼痛,有梗阻感,胃镜曾诊为:反流性食管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服多潘立酮、奥美拉唑等西药后可缓解。就诊前2个月,上述症状发作频繁,就诊时见上腹部疼痛伴烧灼感,泛酸,恶心欲吐,口苦心烦,脉滑数,舌暗,苔黄腻。
辨证 肝胃郁热
治法 疏肝清热,和胃降逆。
处方 柴胡10g,白芍10g,枳壳10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吴茱萸3g,黄连9g,蒲公英30g,法半夏12g,陈皮9g,丹参15g,檀香6g(后下),砂仁6g(后下),煅瓦楞子30g,大枣9g。
服药1周,诸症好转,守方加减5周后,症状基本消失,嘱其清淡饮食,生活规律,调畅情志,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 方中柴胡轻清辛散,能引清阳之气上升,以疏调少阳之气,而理肝脾、调中宫、消痞满。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止痛,二药伍用,以白芍之酸敛,制柴胡之辛散,用柴胡之辛散,又佐白芍之酸敛。两药配伍可抑制胃肠推进功能,增强解痉作用。
川楝子疏肝气、泄肝火,延胡索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二味相配,一泄气分之热,一行血分之滞,使肝火得清,气机通畅,则诸痛自愈。两药配伍,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可抗肠痉挛和推进胃肠运动。
黄连清泄肝火,肝火清则不致横逆犯胃,肝胃和则气不上逆;吴茱萸入肝经,疏肝同时牵制黄连之苦寒伐胃,两药共奏降逆制酸之功。
法半夏功擅燥湿化痰、降逆止呕,陈皮长于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两药并用,共奏燥湿化痰、健脾和胃、理气止呕之功。
全方可以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七、参考文献
【1】朱生樑. 胃食管反流病基础与中西医临床.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2】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 中医杂志,2010,51(9):844-847.
【3】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 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0).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11):1550-1553.
【4】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治方案(2014年版)
【5】《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2020》
【6】《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