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金 · 丛说 | 大盂鼎

编者按:丛文俊先生是当代中国书法史、书法理论研究的一位重要学者和书家,在某些领域具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对早期书法史以及三代吉金多有心得,之于风格范式、之于文字源流。

本刊特邀丛文俊先生开辟此栏,以飨广大读者朋友。

丛文俊,斋号丰草堂。1949年1月22日生于吉林市。198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专业,获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汉语文字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古籍所考古学专业(古文字学方向),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篆书委员会副主任、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于多学科的综合考证与研究,在书法史、书法理论研究方面颇具创意和开拓精神。出版有《先秦·秦代书法史》(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揭示古典的真实——丛文俊书学、学术研究文集》《篆隶书基础教程》等专著、学术文集、教材、题跋十余种,发表学术文章一百三十余篇,其中有四十余篇被海内外专业刊物全文转载,据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1998年)统计,其论文总被引率排序全国“艺术学”前十名。擅长大小篆、隶、草、行等多种书法,长期担任全国各类大展评委,出版作品集多种。

先后四次获吉林省政府“长白山文艺奖”,获首届“中国文联各文艺家协会中青年德艺双馨优秀会员”称号,中国书协首届兰亭奖理论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一等奖;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中国文联第二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奖。多次应邀到韩国、日本、美国及台湾地区参加学术会议并进行讲学活动。

大盂鼎

大盂鼎,西周康王时器,清季出土于陕西郿县。历宋金鉴、左宗棠、潘祖荫等弆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潘氏后人捐赠上海博物馆,复转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铭文 291 字,记叙康王二十三年在宗周训诰盂并有赏赐之事。字有泐损,然气象宏大,精神不减,被清贤誉为西周“四大重器”之首,学者评其书为“殷派”风格的代表作。学此书者颇多,却罕有成就,亦怪事也。

大盂鼎拓片

大盂鼎拓片

西周康王之世,金文中的“篆引”曲线初露端倪,为数亦稀,而大宗是自殷商金文承袭下来的风格,应该是武王克商之后挟掠商人百工而使其金文书法得以延续。当然,这种承袭要面临商、周两种不同文化和艺术精神的碰撞与融合,所展示的精粗与程度, 则往往会因人而异。如能在这种大的文化艺术背景下考察大盂鼎的美感与风格,将对临帖大有裨益。

临《大盂鼎》 局部

临《大盂鼎》 局部

首先,此器为西周早期作品,文字的象形程度较高,与后来日益趋近正体规范的大篆有明显的差异。从字形结构,到偏旁样式、数量、位置,以及图案化程度,都是泾渭分明。如以书法例之,则此器的古拙一望即知。其中有些字的肥笔,直接承自商金文的书制习惯;一些方笔直画,也与同时期周人题铭崇尚曲线的风气有别。如果视其为商金文风格的嫡传,大体似之。昔日学者评此器曰“方笔之最”、视之为“殷派”风格嗣继者,虽有表面化之嫌,但以书法为言,还是很有道理的。其次, 商金文崇尚修饰、甚至夸张,考其用意,既有修饰字范的工艺需求,也是出自一种渊源久远的古老审美习惯,包含了比较浓郁的原始宗教观念和情结在内。

临《大盂鼎》 局部

大盂鼎完整地保留了这一特色与同时的庚嬴卣相比,后者虽然也有些修饰痕迹,却功在曲线, 二者意趣迥异,在方、圆的背后,还应该有更深层次的文化选择因素在发挥作用。此后方笔传承日渐式微,而圆笔则蒸蒸日上成为主流、成为大篆的基本形质,正是商、周这种文化兴衰更替的真实写照。第三,大盂鼎的点画线条起笔、收笔皆尖, 有些还带有头粗尾细的变化,以之与商陶文中的墨书、甲骨文中的朱书相较,即不难发现此器残存的手写体风格痕迹,只是在书制金文的过程中化曲为直、别裁伪体而不易被人觉察罢了。实际上,从商金文到大盂鼎最典型的肥笔“捺刀”,也是出自手写体,在刻意地修饰夸张之后,成为一种标志性的风格样式。此后如晋、楚等国鸟虫书凡线条做肥瘦变化的作品,也都是以手写体为基础,加以修饰改作而成。明乎此,即可以很好地避免临帖时需要反复描画的弊端。换言之,临大盂鼎,不可画字, 也不能用中晚期成熟的大篆笔法,要使商、周金文兼收并蓄, 正体与手写体交互为用,方圆共出,乃可窥其门径。

临《大盂鼎》 局部

临《大盂鼎》 局部

笔者多见三代秦汉金文实物,仔细研味其铸、刻痕迹与制作工艺,考察锈蚀泐损之状,比照拓本优劣得失,对临习其书颇有助益。即以拓本为言,无论线条钝锐、纤壮、曲直,都能体现出金石文字所固有的坚质骨感,是超越于软毫墨迹之上的书制工艺及锈蚀泐损的附加美,这也正是临帖所追求的理想状态。问题是,软毫如何能达成这种效果呢?在笔者看来,金石拓本能提供墨迹所不具备的美感,也会使人易受表象误导而丧失对墨迹价值的准确判断,昔贤曾经倚重的抖笔断画拟金石气之法即缘出于此。依照常理,用器之时造成的磨损和千年以后的除锈,很容易使字画变细、残坏、甚至局部消失,也会有因残坏而局部变肥的情况,如逨盘。所以,读帖时要对种种拓本现象做出正确的解读,寻绎出器物初成的字画状态,以便明晰应该采用的笔势,而不是依样葫芦,掉入作字、画字、描字的陷阱。临大盂鼎,尤宜如此。

临《大盂鼎》 68cm×68cm 纸本水墨 2017 年

临《大盂鼎》 局部

临《大盂鼎》 局部

临《大盂鼎》 局部

依笔者临此器的经验和感悟,关键在于怎样去认知作品的美感。既得,则贮之于心;能以心驭笔,则道味斯在。古人所谓“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者,诚不我欺也。概括言之,大体可如下所言。

重下笔,稳运行,慎出锋,力含收。涩在骨,利资神;朴欲 拙,巧涉华,枯观劲,润生色;老扶壮,质胜文。心有物, 意成象,虚生实,无藏有。字外功,君知否。

临《大盂鼎》 局部

管见所及,意在面对拓本以推想笔势,上复于本,使用笔不为表象所困,而终归于书写。此则为临习大盂鼎书法尤难于他器之所在,如能做到“思过半”,则成就可期也。

(本文作者为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

详见《艺术品》2018年第6期

责 编  唐 昆

新媒体编辑  许雪霁

邮局订阅:

长按识别二维码

订阅...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荣宝斋在线

官方商城购买《艺术品》期刊↓

主管单位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    荣宝斋

出版单位    荣宝斋出版社

学术支持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国家博物馆  首都博物馆  中央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国家画院  北京画院

辽宁省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广东省博物馆

广州艺术博物院  广东省书法院

吉林师范大学 聊城大学

中国美术学院古文字书法创作研究中心

学术委员会

马五一  王岳川 王明明 王家新 王登科 王 镛 牛克诚

冯 远 卢禹舜 丛文俊 刘曦林 李虹霖 李 翔   齐东方

陈佩秋 吴为山 吴悦石 张建平 张德祥 苏士澍   邵大箴

邹 涛 林 阳 范 扬 范存刚 范迪安 唐 辉   耿宝昌

徐 里 崔 伟 梅墨生 程大利 韩天雍 雷振芳   管 峻

傅熹年 薛永年

出 品 人:  朱   涛

主      编:王登科

编辑部主任:唐 昆

责任编辑:唐 昆 杨元元 王可苡 侯文佳

美术编辑:许雪霁 袁 璐

校      对:王桂荷 韩珊珊

(0)

相关推荐

  • 书法“平正”或“险绝”,都不宜太过,太过则成俗、丑

    开篇之前,容许我先带大家回味回味<工之侨献琴>这个寓言故事. 工之侨用一块上好的梧桐木做成一把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竟有金玉之声.他把这把琴献给太常寺的官员,官员叫来优秀的乐师进行品鉴.乐 ...

  • 迄今最全颜真卿存世书法全集,《西亭记》残碑首次收录

    <颜真卿书法全集(珍藏版)> 朱关田 主编 / 浙江摄影出版社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书风端庄雄强.朴茂遒劲,对晚唐.五代.宋代的影响至深且巨,其楷书尤为著名,世称"颜体&qu ...

  • 知道书画丨李亚作品《吉金》系列

    KnowArt丨李亚作品 <吉金>系列 君子之风 福寿双全 积秀凝瑞 岁朝清供 <仲冬晦日仁常送迎春花至即邀共赏> 明 范景文 夕照流窗映薄纱,披风竹影妙欹斜. 当寒故暖将为雪 ...

  • 知道书画丨李亚作品 《吉金》系列

    KnowArt丨李亚作品 <吉金>系列 君子之风 福寿双全 积秀凝瑞 岁朝清供 <仲冬晦日仁常送迎春花至即邀共赏> 明 范景文 夕照流窗映薄纱,披风竹影妙欹斜. 当寒故暖将为雪 ...

  • 【大象视界】嘉德再现荣斋吉金,顶尖铜炉解读出的文化密码

    "鐘鼎茗香 荣斋吉金-明清铜炉展" 荣斋主人刘锡荣先生14岁起开始收藏,从油画和中国书画入手,后又喜陶瓷,近二十年来专精明清铜炉,被一些业内人士美誉为"中国铜炉收藏第一人 ...

  • 中山王厝的吉金文字

    河北平山三汲战国中山王厝的方壶圆壶和鼎,年代虽晚,錾刻的金文可是一流滴 26 喜欢 1 赠金笔 阅读(1717)┊ 评论 (30)┊收藏(10) ┊转载(74)┊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

  • 吉金铸史,那些最有趣的青铜器:嬴霝德鼎

    一.大小悬殊,袖真迷你鼎:赢霝得鼎 作为过国之重器的青铜鼎,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政治权力,是威严王权之象征.在殷周礼制中,「鼎.簋」和大小.数量和作器者政治地位是匹配,政治地位越高,青铜食器越大越多. ...

  • 吉金 · 丛谈 丨 裘卫盉

    艺术品   品艺术   艺术使人更深刻 人物状态 | 典藏知识 |艺术生活 | 资讯市场 编者按: 丛文俊先生是当代中国书法史.书法理论研究的一位重要学者和书家,在某些领域具有"筚路蓝缕,以 ...

  • 佳书购藏 |《山右吉金—山西商周青铜器纵览》

    编者按 拿到此书时,分量不轻,内心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感.因为除了装帧郑重精致,当我翻开它时,还有一股殷实厚重的.来自上古青铜文化的气象正遥远地.徐徐地映入心田.对于欣赏青铜器,若抱以柔和.优雅的审美视角 ...

  • 吉金乐石之西周中期 《大克鼎》及高清铭文

    西周中期 <大克鼎>(<善夫克鼎> 上海博物馆藏(潘达于捐赠) <大克鼎>铭文拓片 铭文: 克曰:穆穆朕文且师华父,悤襄(譲)氒心,宁静于猷,淑哲氒德.肆克龏(恭) ...

  • 吉金春秋 | 历史积淀,时光印记!

    中国使用铜的历史十分久远,大约在六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并开始使用铜.在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一千五百多年的青铜时代里,中国古代青铜器不仅是当时顶尖技术工艺的体现,更是最高政治权力的象征.正所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