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稀米饭、光脚上学,我们的抗挫基因为什么没传给下一代
时光恍逝,一跃已到中年,眼前的景,眼前的人,在更迭,熟悉又陌生。
出生于80年代的我们,经历了生活由贫瘠到逐步富裕的过程,物资上是越来越丰富了,可我们却怎么越来越不开心了?不只是我们,我们的孩子,他们为何没我们小时候的那么天真烂漫?他们遇到点什么事,动不动就跳楼,吵闹,这是怎么了?
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才刚刚兴起,尽管那个时候我们很穷,但我们真的很开心,我们的抗挫能力也特别强。
每天天刚亮就和邻居伙伴们一起去放牛,附近的草吃没了,就牵着牛淌过水去到河的另一边找新鲜的草,发现一片青绿嫩草后特别高兴,我们就把牛绳系在树上只管玩去了。
栓上牛,我们会边玩边想着早饭怎么解决。有时,在水里捞点鱼虾带回去,这已经是运气好了,如果运气更好的话还会在草里捡到鸭蛋,那是赶鸭子的人漏捡了的,这样带回家去足以让全家人好好享受一顿美味。
即使母亲为了让每个人都有份放了很多水煮了一大锅汤,但煮饭也会比平时的米汤饭多下些米,我们光是闻到这香味就感觉似吃了六分饱,别说还能吃到有荤的、实实在在的鱼汤泡饭。
帮着家里把早上该干的活儿都干了就可以去上学了,从家到学校一般走一个小时到,和小伙伴们一路嘻嘻哈哈地走也不觉得远。下雨天的时候路上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稀泥,大家伙就光着脚去,脏了在水坑里洗洗就好,回想起来那时候春、夏、秋三个季节好像都不用怎么穿鞋,一年到头就冬天穿个棉鞋就够了。不过难以忍受的就是冬天结冰的时候,脚被冻得红肿肿的好大一双,要是连续下雨几天,裹着棉鞋就跟脚放冰窖里一样。
那个时候老师除了管我们学习,还要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催学费。每学期刚开学那段时间老师过得不容易,我们也艰难,因为家里穷暂时交不出学费,常常要厚着脸皮跟老师回话“家里说过两天就能交了。”完全没交半点儿的就一本书也没发,交了部分的就发部分,还好一般有书的同桌都愿意就着课本一起用。有的同学甚至和同桌共用了一学期,同桌都换了好几个,到最后考试分数还超过了给他共用课本的同学。
考得好的孩子会被老师在全班表扬,回家会被父母表扬,还会被没考好的小伙伴的父母视为自家孩子的榜样,如果孩子不以为然可要挨骂了,下次拖拉写作业的时候可能还会上演一场追赶挨揍的戏。
渐渐,我们就这样有苦有乐地长大了,工作了,成家了,也有自己的孩子了。想想自己当初的不易,暗暗下定决心,希望我们小时候受过的苦坚决不让我们的孩子受,享过的乐也要让他感受,尽可能地给孩子创造一个无风亦无雨,连太阳都是最好温度的美好世界。
在孩子犯了错还闹脾气的时候,我们告诉自己要学会平等地、耐心地去沟通,不要做高高在上又暴脾气的愚蠢家长,即便讲了100遍道理还是故犯时,我们依然屏住怒火,保持着温和家长形象,最大的体罚可能就是做家务。
想要的东西不用等到他开口,我们已经允诺生日时一定会有惊喜;想做的事情我们早已预知还帮他安排好,即使工作再累且还费用超支也不让他知道;想去的地方提过一次就深深刻在我们心里,直到有一天真正陪他去了才放下心中愧疚……
当然,不止这些,我们还为他提前规划了长大以后从事什么职业对他好,从踏入校门的那一刻起,就已在为他今后的人生打基础,上好的学校,拿好的名次,有出色的才艺,才艺除了艺术类,体能类也要会,只学一门也不行,多学几种反正不吃亏,都是为了他好。
当他松懈时,我们还是一如既往拿出最大耐心,鼓励他只有足够努力以后才会足够轻松,给他描绘不努力的人生会是什么样的现实,努力的人生又会得到什么。受到鼓舞后的他又开始积极起来。我们也会对此感到欣慰,“果然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我自己小时候懂事多了”。
后来,他也渐渐长大,越来越懂事,还越来越关心我们,也开始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会跟我们商量以后上哪所大学,学什么专业,留在哪个城市,会带我们去很多地方旅行。这一切好像都顺其自然,且圆满无缺。
直到有一天老师来电话问我们孩子是不是请假了,一整天没出现在学校,我们开始慌了,打电话无法接通,联系所有他认识的人,找遍所有他可能去的地方没有丁点儿线索,最后是派出所民警接到报案后找到了他。
他翻过江边护栏,手机留在了护栏外。一个人站那水快漫出的堤坝边缘,好几个小时也不说话。路过的人一个、两个、三个越来越多,有人报警了,围观的人纷纷劝说。
我们见到他的时候已经是在派出所了。他很平静,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还安慰我们说没事,就是想散散心,不用担心他。这让我们感到陌生,更感到不解,
这么幸福的孩子还有什么理由不开心呢?是我们对他还不够好吗?可相比于我们小时候的生活那也应该知足了吧!所里民警告诉我们,他有一门考试没考好,老师稍微批评了几句,他觉得心理压力大,不好面对我们,民警建议我们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是的,他抑郁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我们才知道,更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不解现在的孩子怎么如此脆弱。真的是我们的抗挫基因没有遗传给他吗?
高骼乳业主持人付猛
在后来治疗的日子里,我们渐渐有了答案。我们主动过滤掉外界各种比拼的声音,不再刻意保持永远温和的家长形象,也不再把成年人的残酷世界总是描绘给他,让他自己去感受他这个年纪应该看到的世界。
对此,高骼公益中心主持人付猛认为,我们小时候条件艰苦可依然快乐,现在的孩子条件优越却还不快乐,矛盾点不在物质,而在成长中的心理环境。
面对频发的学生离家出走、甚至自杀事件,不只是每个家长要引起重视,更多关心孩子的内心,适当进行挫折教育;还需要相关企业良性营销,切莫煽风点火刻意制造焦虑;另外学校应把心理教育真正落实到位,三方合力共同守护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