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史文化故事:说说两个潞河、两个蓟县

一、两个潞河,两个潞县:

北运河,是海河的支流之一,干流由通县至天津,是京杭大运河的北段。古称白河、沽水、潞河等,上游为温榆河,源于昌平县军都山南麓,自西北而东南,至通县北关,与京城东来的通惠河相汇合后,称北运河,在天津市汇入海河。

通县因此有著名的潞河中学。

1912年以前,北运河上游有三支,西支温榆河,古称温榆水;中支白河,古称沽水;东支潮河,古称鲍丘水。潮河、白河在密云县城西南汇流后称潮白河,至通县城北注入温榆河,形成北运河。

北运河

温榆河,古称湿余水、温余水,上游也有三支:东沙河、北沙河、南沙河。

温榆河,以西支流有清河、坝河、凉水河、通惠河、永定河,以东支流有潮河、白河。

永定河

因潮白河有时会夺箭杆河河道,汇入新蓟县的蓟运河,1950年后,挖掘新河道,使得潮白河直接入海。

北运河、潮白河,蓟运河,成为并列的京城各水系。

实际上,有两个潞河。

其一,就是北运河,又称沽水、白河。《水经·沽河篇》: “沽水从塞外来,南过渔阳郡狐奴县(今顺义县)北,西南与㶟余水(今永定河)合为潞河。” 郦道元注: “沽水,俗谓之西潞水,左会鲍丘水,世谓之东潞水。沽水又南,径潞县为潞河”。清光绪 《通州志》: “今通州白河自东北来,沽河自西北来,至州城东北合流为潞河。以 《水经注》 及今地势考之,白河当为古鲍丘水,沽河当为古沽水。”

关于潞县,来源是这样的:

春秋战国时期,燕昭王在位期间,燕国大发展,开拓北疆,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今北京、通县一带,属渔阳郡管辖。秦时沿袭。

据史籍,路县,“西汉初置”,路县之名,得名于,“蓟城东,首要驿路为名”。

东汉建立后,流经路县的潮、白二河汇合后,因路县得名潞河,而路县又因潞河改名潞县。

当年东汉光武帝刘秀起事时,得彭宠之助,然刘秀登基后,彭宠只得渔阳太守之职,彭宠不满,率军造反,自立为燕王,汉军击之,双方在潞县一带激战,僵持不下。

当时河北一带水源充沛,到处是湖泊、大河,潞县县城,四面环水,易守难攻,汉军久攻不下。

汉军强攻不能得手,只得另想办法,使计,收买彭宠仆人,将他刺杀,这才平定了彭宠之乱。

《水经注·鲍丘水》记载:鲍丘水“又南迳潞县故城西。汉光武帝遣吴汉、耿弇等,破铜马、五幡于潞东,谓是县也。鲍丘水屈而东南流,迳潞城南。世祖拜彭宠为渔阳太守,治此”。据此可知,潞县当时是渔阳郡的首府。

《旧唐书》卷三十九《地理志二》记载:“潞 后汉县,属渔阳郡,隋不改。武德二年,于县置玄州。玄州领潞、临泃、渔阳、无终四县。贞观元年,废玄州,省临泃、无终二县,以潞、渔阳,属幽州。”

《元史》记载:“通州,唐为潞县,金改通州,取漕运通济之意”。

明时期,潞县被裁撤,并于通州,取潞县县城的熟土制砖,修建通州州城,因此,潞县故城被拆,东、南城墙拆完,只余西、北城墙以抵挡河水冲击。

第二个潞河,在今山西潞城县北。《清一统志·潞安府一》记载:潞河 “源出县东北之微子城,西北流,入漳水。”。

潞城县历史也颇为悠久——

殷商时期,此地称为微,商王帝乙有三子,他封长子启于此地,称微子启,建立微子国,位于今山西省潞城县东北一带,后迁徙至今山东省梁山县西北一带。

西周至春秋时,此地有赤狄“潞子国”,“潞”得名于潞水。

秦时置潞县,归上党郡管理。

汉为潞县。

隋时,改称潞城县。

此后,唐、宋、元、明、清时期,皆为潞城县。

1954年,与长治县合并,称为潞安县。

1958年,撤消潞安县,分别划归长治市和黎城县。

1962年,合并于长治市的潞城县部分,恢复设置,仍称潞城县。

1994年,潞城县改称县级市。

二、两个蓟县:

有两个蓟县,其中,新蓟县在东。

古代蓟县,即今北京市一带,商周时期为蓟国,春秋时期,被以南的燕国吞并,成为燕国都城。

东汉时期,蓟县为幽州首府。

南北朝时,州的规模缩减。

隋时,幽州改为涿郡。

唐时,又改为幽州,而在以东,设立了蓟州,后来变为蓟县,即现在的蓟县。

而首个蓟县,后来在金时期,改为大兴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