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用词,准确表达自己的心
今天我想聊聊生活中用词的问题,社交中、行文时我们用词都较为随意,含糊其辞、大而化之是常有之事。偶尔对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乃基于双方的默契,可读者以及对我们不熟的人,实则并不能知晓我们的具体意涵。
如今,网络流行语横行的流量时代,新出一个“网红”词汇,大家常抱有想蹭一下“热点”的心态,这些词语虽存活期不高,可因为自带画外音和注解背景,某一阶段能够准备表达当下的心境,可也因有其“时效性”,在规范行文中应少用为妙。
可能是情绪丰富,而语言的匮乏,在社交对话中,我常觉得聊天无法深入,尤其是用社交软件聊天时,你一言我一语的无数回合里,基本没传递什么重要信息,我自己常常会陷入两种境地:和熟悉的人,就卖弄自己的轻松幽默;和不熟悉的人就真的是礼貌尬聊。
对话和写作有很多一样的地方,我感受最深的有一点就是:对话里、行文写作里我的用词都不太注意其精准性,时常是以“好”或“不好”来概括自己的状态,“没钱、很穷”这样的调侃来吐槽自己的生活,更多时候以表情来传达自己的微妙心境,(其实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环境的人对同一个表情的理解不一)因为想要合理化自己现状,获得大众的理解,而以社会大背景里常用标签归类自己,这虽然能够引起人们暂时的共鸣,却不能实质性的解决问题。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以后,我便开始着手戒掉穿一层保护套的做法,逐渐去精细化自己的遣词用句,用最精确的词语表达最精准的感情。状态不好不能一言以蔽之的说“我觉得难受”、工作不顺心不能总玩笑式的说“压力山大”,朋友让我们祝福,内心无比感动不能只说“谢谢”。文字不及感情深邃,但只要尝试,我们还是能应该尽可能找到最恰如其分的词表达自己独特细腻的心,这种练习我从描述景色开始,融入到那个景色当中,就当自己是一个写实派画家,尽量贴切地描绘眼里的世界。
以此提醒自己要从细节处关照自己的感受,倘若我不能清晰地表达我的所思所想,别人便也会以最含糊的“你别想这么多”来安慰,因为问题过于宽泛,他人也会以最标准的答案来回复我们。微信的日常对话功能无疑是方便快捷的,可也因为其免费,使得我的文字越发廉价随意,字斟句酌的时代与我们渐行渐远,语言的营养也迅速流失。
坚持写作,尝试留住一份对文字的斟酌,也是保持对生活细微处的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