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纪实:仲景药用鲜半夏的经验

半夏之名来源于《礼记·月令》记载:“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故名。”可见,古人在很早就开始对半夏有所认识。半夏入药,在本草书籍中始见于《神农本草经》,书中记载说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众所周知,《神农本草经》是至今为止我国最早的本草著作,除了受当时喧嚣的道家思想影响沾染之外,该书所记载的植物药用经验极具可信性,所以该书至今也一直被汉医药学者学子所尊崇。尽管对于本书的成书时间存在不小的争议,但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仲景用药与该书有很大的吻合,这一点已经被很多学者所证实。所以仲景药用半夏也必然是尊《神农本草经》所记。在今天,对于半夏依然存在诸多的争议,因此,回顾最初的药用半夏对于今天的临床应用很有必要,通过对仲景药用半夏的经验或许能给我们新的启迪。

1)仲景药用半夏为鲜半夏

东汉以前的《武威汉代医简》中记载“半夏毋父且,泊水斗六升,炊令六沸,浚去滓,温饮一小杯”,从这一记载可以推测当时的半夏为生半夏。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半夏在使用之前都要采用“洗”这一炮制方法。《金匮玉函经》中更是记载说“”凡半夏不咀,以汤洗数十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据《说文解字》:“汤,热水也。”“以汤洗数十度”也就是用热水来进行多次洗涤,这样做的目的是“令水清滑尽”,以减毒。后世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有更为清晰的记载,他说“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汤洗,令滑尽”“用之皆汤洗十许过,令滑尽,不尔,戟人咽喉”,显然,弘景先生道出了“汤洗”的缘由,就是讲生半夏直接使用会“戟人咽喉”“令人吐”,所以要采用“汤洗”“令滑尽”的办法来去除这一不良反应。既然是令“滑”粘液除尽,这就很明显传递了一个信息,那就是说古人用的这个半夏无疑是鲜半夏。

2)仲景药用半夏主治范围与《神农本草经》高度一致

浏览《伤寒》、《金匮》,不难发现半夏使用非常广泛且频次很高,有学者曾专门进行过统计,《伤寒杂病论》中共载方剂375首,用半夏的方剂除去重复方共计44方,其中以半夏命名的就有

21方。所以,若称呼张仲景为半夏先生也并不为怪。其中,仲景用半夏“主伤寒寒热”方剂有: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小青龙汤等;半夏“主心下坚”方剂有:小陷胸汤、旋覆代赭汤、甘遂半夏汤等;半夏“主下气”方剂有:黄连汤、竹叶石膏汤、黄芪建中汤、半夏厚朴汤、生姜半夏汤、干姜人参半夏丸、温经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半夏“主喉咽肿痛”方剂有:苦酒汤、半夏散及汤;半夏“主头眩”方剂有: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半夏主“胸胀咳逆”方剂有: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等;半夏“主肠鸣”方剂有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附子粳米汤等,可见仲景用半夏与《神农本草经》所记载的用途范围高度吻合,反应出典型的方证对应的思路。

3)仲景药用半夏并未顾忌十八反及妊娠

十八反是汉医用药的一个重要内容,被历代医家所重视。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首载半夏反乌头。金代张元素《珍珠囊》首次明确提出了附子和半夏相反。于今而言,十八反仍是汉民族医药的大忌,涉此者必须双签字方可放行。但是,处方中半夏与乌头(附子)同现者,却首推张仲景,《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之附子粳米汤(附子、粳米、半夏、干姜、甘草、大枣)、赤丸(茯苓、细辛、乌头、半夏),两方中均有半夏与乌头/附子同用。此外,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小青龙汤(麻黄、芍药、五味子、干姜、甘草、半夏、桂枝、细辛)条下有“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半夏也与附子同用。半夏也被仲景先生用于妊娠恶阻,《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篇》云:“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但后世却有半夏堕胎的讲法,如《名医别录》载半夏:“消痈肿,堕胎”,陈自明《妇人良方大全》更是明确讲:“半夏有动胎之性”。

半夏入药由来已久,但是其争议也多。而今的半夏往往令人闻之色变,唯惧其毒性了得。但关于半夏的毒性报道却也不尽一致,甚至差距非常大。浙江省东阳市人民医院王瑞根报道“生半夏入汤剂量的多少与毒性反应似无明显关系,曾看到本地医生用生半夏60g也未见有不良副作用,...在应用生半夏时以先煎30分钟为妥,这样绝无口麻等副反应”,江西省新余县中医院张有芬报道说“我使用生半夏入煎剂是在1968年多次亲口试验、确无毒性反应才用于临床床的。九年多来共用生半夏配方治疗的病例达一万人次以上,...每日用量9.4-15.6克,不仅未发现不良反应,而且实践证明生半夏比老法制半夏的效果要好”,类似报道也非少见。即便是当代名家姜春华先生,也称制半夏为药渣,用药渣试于仲景方剂,疗效平平。反观仲景药用半夏的随心应手,似乎更倾向于半夏无毒之说了,而无毒的秘密在于生半夏的先煎。

备注:鉴于各种各样不同的报道,请务必在执业医师指导下用药。

余生,我愿用半纸书笺

泼墨出一段草本素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