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争流】好书共读 悦读悦享(第四期)

共读一本书的过程,

是心在一起的过程。

共读一本书的过程,

是倾听和对话的过程。

共读一本书的过程,

是积累团队智慧和力量的过程。

共读小组一

《小脑袋、大问题》

领读者的分享

领读人:谢璇
教师应为刚入园幼儿提供什么样的情感支持?特色材料如何投放及指导?如何支持幼儿进行长期研究,促进幼儿深度学习?通过《小脑袋、大问题》第四期的共读学习,相信你会找到满意的答案。让我们放下聚合思维,摒弃封闭的、绝对的或非对即错的答案;提倡发散性思维,鼓励开放性探索、头脑风暴、充满惊奇的讨论和提问。让幼儿的一日活动都建立在动手操作式学习和对有趣材料的真实体验的基础上,不断支持幼儿的创造性和高水平思维的发展。

共读者感悟

陈晖

材料投放时,要考虑幼儿不同年龄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投放。以大班区角为例,大班幼儿对各类材料都感兴趣,体力、智力上有了更大的发展,教师根据需要有目的地选择多样化、复杂化、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比如:美工区,可以提供一些低结构材料,做一些更精细的手工点缀;阅读区,投放一些故事情节稍微复杂、画面信息丰富,适当配有部分文字的图画书,甚至还可以投放一些有大段文字介绍的科普书籍;科学区,可以利用操作工具开展更深层次的探索活动,如可投放各种磁铁和铁屑盒,使幼儿更大程度地发挥自主探索的潜能……

彭娇

周全细致的准备工作是帮助我们顺利开学的前提,建议家长带孩子提前来参观幼儿园,教师建立《新入园幼儿调查表》,认真召开班务会和家长会,初步了解每个幼儿的特征。其次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做好家长工作是关键,帮助家长从心理和物质上做足准备,也让家长了解老师的工作。最后创建温暖关爱的氛围,教师满怀爱意,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

夏敏

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主要有两个:一、对陌生环境的一种本能的不安全感和害怕感;二、对父母的依恋行为。我总结了以下措施:
1.教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和孩子们建立良好融洽、亲切、安全的依恋关系。
2.帮助每个幼儿建立起自信,支持幼儿情绪的发展。
3.注重培养幼儿的适应能力。
4.开展丰富的交流活动转移幼儿的消极情绪。

黄钰

区角特色材料应该如何选择呢?以中班科学为例,要体现可操作性与趣味性。比如:为用来比较重量提供造型不同的小动物,可以自己组装的天平。在日常生活中为了调动幼儿探索欲望,鼓励幼儿发现和收集来源于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感兴趣生活化材料进行计量探索。帮助他们养成仔细观察周围环境的好习惯和敏锐的感知能力。

孙艳萍

区角活动时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指导呢?以中班美工区为例,教师是一个观察者、倾听者和引导者,更是材料的支持者。要注意观察幼儿的兴趣,检验投放的材料是否符合当前幼儿的需要,是否能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教师及时调整材料和指导的策略,让活动内容慢慢丰富和提升。观察投放在美工区的材料是否支持幼儿创作、是否能够进行合作并有助于幼儿的创作、教师的介入时机是否能支持幼儿创作,而不是影响和限制幼儿创作。

柳慧敏

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首先要营造自主、有序的氛围,要先观察,再指导,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使区角活动真正成为孩子自己的活动。教师的提问要富有启发性与针对性,引导幼儿自主探索,使幼儿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评价活动中以孩子说为主,引导幼儿评价自己是怎样玩的,结果是怎样的,为下一次活动做好铺垫。

共读小组二

《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

领读者的分享

领读人:王月琴
托幼一体化的概念,意义政策导向是什么?如何正确指引幼儿园课程建设,帮助教师们避开课程建设的误区?读了虞永平教授的《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第七部分和第八部分就会给教师们关于幼儿园课程建设的理念性指引,帮助教师们避开园本课程建设的误区,将园本课程建设的评判标准指向是否最有利于幼儿发展,是否充分利用了各种教育资源,是否有助于教师和家长的成长以及幼儿园总体办园水平的提高。最后提出将园本课程建设落到班级,让园本课程在班级的生态中孕育和生长。

共读者感悟 

李菁

书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以班级为基点的课程建设。读完之后我觉得班级课程的内容不应该是教师提前设定好的。应该是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从幼儿平时的生活中寻找,寻找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以此为出发点进行探索研究。比如幼儿在雨后散步时发现了一只小蜗牛,这时孩子们围绕蜗牛纷纷议论,我们就可以围绕蜗牛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满足幼儿的探究需要。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可以作为一个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引发孩子不断地去探究,在积累经验的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去形成新的经验。

朱慧娟

我对书中关于“父母在儿童中的作用与责任”的内容感触颇深。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是孩子一生的教师。每个父母都要学会深度陪伴孩子,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没有陪伴,父母就不可能读懂孩子的心灵,不能够为孩子提供服务,更不用说引领孩子成长。现在有很多二胎家庭,二宝都在0~3岁这个阶段。有不少家长反应带两个孩子很辛苦,不知道如何陪伴他们。在平时与家长的沟通中,我时刻注意有针对性地引导家长,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心理需求进行陪伴。比如:0~3的孩子可以陪他们讲故事,做游戏。3~6岁的孩子就适当地放手锻炼他们自我服务的能力。在不断的家园共育中,家长们科学育儿的意识逐渐提高。

丁君

我读了书本中“论课程建设”一文,有很多感触。园本课程是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构建的课程。园本课程应该充分挖掘幼儿园和社区的课程资源,应充分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应充分关注特定幼儿园的幼儿及教师的发展状况。园本课程追求的是适宜于自己的课程。由此,我认为适宜的课程:首先是符合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的课程。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决定了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往往是粗浅的、表面的,只有关注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的课程内容,才能促进幼儿各方面均衡发展。例如,我们的园本课程《奇妙的颜色》《家乡美食》《小学我来了》等等。其次是借助家庭合力共同实施的课程。虞永平教授提出:“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基本的教育理念。”幼儿园通过多种形式、途径让家长参与到课程建设中,如家长助教、亲子活动,家长和幼儿一起做调查表、一起收集主题活动材料,通过微信群展示幼儿才艺、展示家庭活动视频等,创造多种机会与平台让家长真正有“切入点”可参与其中,促使家长带着发现和支持幼儿成长的欣喜参与到幼儿园课程建设中。第三是挖掘社会资源,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关注家乡民俗文化,培养孩子从爱小家(父母、家庭、家乡),到爱大家(祖国)的情感,这样的课程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真正体现了幸福生活与学习的内在意义。

图文:王月琴 谢璇等

编辑:陈恋恋

审核:曹静  拜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