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争流】好书共读 悦读悦享(第四期)
共读一本书的过程,
是心在一起的过程。
共读一本书的过程,
是倾听和对话的过程。
共读一本书的过程,
是积累团队智慧和力量的过程。
共读小组一
《小脑袋、大问题》


领读者的分享







共读者感悟


陈晖


彭娇


夏敏


黄钰


孙艳萍


柳慧敏

共读小组二
《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


领读者的分享






共读者感悟


李菁


朱慧娟
我对书中关于“父母在儿童中的作用与责任”的内容感触颇深。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是孩子一生的教师。每个父母都要学会深度陪伴孩子,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没有陪伴,父母就不可能读懂孩子的心灵,不能够为孩子提供服务,更不用说引领孩子成长。现在有很多二胎家庭,二宝都在0~3岁这个阶段。有不少家长反应带两个孩子很辛苦,不知道如何陪伴他们。在平时与家长的沟通中,我时刻注意有针对性地引导家长,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心理需求进行陪伴。比如:0~3的孩子可以陪他们讲故事,做游戏。3~6岁的孩子就适当地放手锻炼他们自我服务的能力。在不断的家园共育中,家长们科学育儿的意识逐渐提高。


丁君
我读了书本中“论课程建设”一文,有很多感触。园本课程是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构建的课程。园本课程应该充分挖掘幼儿园和社区的课程资源,应充分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应充分关注特定幼儿园的幼儿及教师的发展状况。园本课程追求的是适宜于自己的课程。由此,我认为适宜的课程:首先是符合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的课程。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决定了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往往是粗浅的、表面的,只有关注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的课程内容,才能促进幼儿各方面均衡发展。例如,我们的园本课程《奇妙的颜色》《家乡美食》《小学我来了》等等。其次是借助家庭合力共同实施的课程。虞永平教授提出:“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基本的教育理念。”幼儿园通过多种形式、途径让家长参与到课程建设中,如家长助教、亲子活动,家长和幼儿一起做调查表、一起收集主题活动材料,通过微信群展示幼儿才艺、展示家庭活动视频等,创造多种机会与平台让家长真正有“切入点”可参与其中,促使家长带着发现和支持幼儿成长的欣喜参与到幼儿园课程建设中。第三是挖掘社会资源,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关注家乡民俗文化,培养孩子从爱小家(父母、家庭、家乡),到爱大家(祖国)的情感,这样的课程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真正体现了幸福生活与学习的内在意义。


图文:王月琴 谢璇等
编辑:陈恋恋
审核:曹静 拜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