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研究性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李静

研究性学习(在国外称主题研究、项目课程),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社会比较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课程模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种课程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随着研究性学习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全面实施,一些问题逐渐产生了。这些问题有一些是观念上的,有一些是实践中的,明确这些问题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突出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从而更好地推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

一、传统的教师权威面临严峻挑战

研究性学习课程关注学习的过程,以及学习过程的思维训练和方法的应用。研究性学习课程注重对以往教学方式的改革,强调师生交互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强调师生一起共同探究知识、建构知识、应用知识。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教师作为知识拥有者的象征也不复存在了,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遇到自己从未思考过、甚至从未见过的新问题。学生希望研究的很多问题都超出教师的专业领域,有的即便在教师的专业范围内,也是他平时不关心、不留意的,对于学生将要学习的很多内容,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可言。同时,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扩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已经不再是学生的知识的惟一来源。

因此教师必须主动转变角色,再也不能死抱着“知识的拥有者”的观念了,必须从观念上更新自己,重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首先是教师要主动转换角色,树立平等、民主的师生观。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之间的界限趋于淡化,教与学的互动日趋频繁,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有时只是个参谋。教师由过去课堂上的“我说你听”、“我讲你记”变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课题,一起讨论,一起商量,教师失去了以往的优越感,这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的产生,使教师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抗拒感,所以这种由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需要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其次,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有待于再充电。过去很多老师只关心自己所教的学科,只关心高考、中考等相关内容,知识面狭窄。长期以来基础教育段的课程内容相对比较稳定,教材统一,任教几年后,一般都能较好地上好课。但是在研究性学习指导过程中,许多教师从内心意识到自己知识结构的单一、知识面的狭窄、对本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漠视等问题。因此,通过不同的方式促进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更新,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成为迫切的任务。

第三,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亟待由从个体走向合作。以往的教学中,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而这个专业就是教师的“势力范围”,这使大部分教师缺乏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业务上的交往和交流。但在研究性学习中,围绕课题研究,教师指导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知识、科研方法、各种专业知识、结题报告写作、数据处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对绝大多数老师而言,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出色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的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联合起来对学生课题小组进行指导。这对教师来讲,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根本改变。他必须与其他同事建立联系,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挑战是全方位的、深刻的。在研究性学习指导过程中,教师在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改变自己和完善自己。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他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以下这几方面:(1)及时了解学生研究活动的进展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点拨、督促。(2)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提供信息,启发思路,介绍方法,补充知识等。(3)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校内外有价值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4)采取有效手段对学生的研究活动进行监控,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记载好研究情况、记录下个人体验。(5)及时做好过程评价,观察学生的行为变化,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并做好记录。(6)帮助学生做好总结和反思,特别注意的是最后的评价是发展性的评价,切忌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贴上优良中差的标签。(7)协助学校做好这门课程的管理工作。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缺乏内外有机协调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的,它不仅是学校内的师生之间的开放、课堂内外的开放,还是学校内外的开放,即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要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如何构建学校内外协调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机制,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

当前,从实施的情况来看,虽然也关注到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校外配合,但支持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校内外有效协调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和形成。所以完善政策,形成科学而又正确的发展导向机制,制定和完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相关政策,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重要保证。研究性学习课程政策,具体来说,有研究性学习课程编制权力保障政策、课程开发财力支持政策、课程开发质量评估政策及课程质量评价政策等。但是由于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任务都很繁重,要他们拿出较多的精力进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显然不很现实,这就要求学校借助校外的力量,与有关研究机构的人员和高校的教师进行合作开发,这就出现了一个人才互动交流的政策的支持问题,但目前这一政策还不到位。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要在中小学顺利推开,必须有相关的资源支持和管理措施相配套。在课程编制方面,由于投入的财力和物力都比较大,这就给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校带来较大的负担,如果由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编制,虽然可以减少学校负担,提高编制效益,但统一编制出来的课程教材又难以适应各个不同学校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需要,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因此,要开发各具学校特色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还缺乏财力和物力政策的支持。在教学管理上,传统的班级模式也难以适应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需要,要有效地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就必须改革单一的班级管理模式,实行弹性的灵活的课题小组管理模式,实现教学由组织的人向人的组织的转变。

三、研究性学习的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

当前,我国的研究性学习的资源还不很不充足。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地区,可供使用的文献资料十分稀少,可供咨询的专家学者少,信息化课程资源极其缺乏,基于网络环境的资源建设还十分薄弱,许多地区对学校所在社区的资源还未能充分利用。所以,建立可资利用的资源系统,是一项十分紧要的任务。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着手:

广大农村,由于缺乏文化设施,可以设法从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取材,选题贴近农村的自然、生产和生活。农村的乡土文化、民风民俗、富有特色的生产劳动等等,都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资源。农村的民间艺人、专业户、科技示范户、文化站的工作人员都是很好的人力资源。

网络是研究性学习资源之一。网络化学习环境能提供具有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界面,还能为学生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联想记忆特点的、以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学生可以查询和访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种信息源,也可以对选择出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和加工。学生可以和教师或其他学生直接通讯,并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公布自己的观点或想法,寻找知音、倾听建议,不断激发学习兴趣;最终的作品或成果可以在网上发布,与教师或其它学生实现信息共享,激发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所以,网络资源的建设和开发是研究性学习得以顺利实施的一个有利条件,特别是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急需加快校园网等硬件建设。

家长、社区也是研究性学习资源获得的渠道。由于每所学校所在的社区不同,因地制宜地开发社区可供利用的资源,从而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对一些办学条件差的学校更为重要。社区的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气象站、天文台、展览馆等设施还有在社区居住的专家、学者、各行各业的一些人士等都是可利用的资源。

如何充分发挥“家长资源”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是个重要问题。要防止两种极端做法:一是把学生开展研究的所有工作都交给家长,致使有的家长每周都得陪着孩子外出完成课程。二是根本没有家长参与。好的做法是鼓励家长参与学校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其参与形式主要是参与学生课题的讨论,为孩子出谋划策,利用自己专业和职业给孩子提供建议和帮助。

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与相关的评价制度改革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已明确把“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还缺乏其他相关的在课程实施和管理上的一些配套政策。由于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选择模式还没有根本性的转变,精英式的选拔模式仍在沿用,目前的学校课程评价还是以升学、高考、分数的“量化评价”为主,学校考虑得更多的是高考、中考的成绩,关心的是自己在同类学校中的地位,评价以外部的鉴定性、终结评价为基本的价值取向,而缺少过程性的“质性评价”和以学生学会学习为目标的发展性评价。因此,要保证研究性学习课程在中小学的顺利实施,必须改变过去以学科分数为取向的课程与教学的评价观,实施以发展学生学力为目的的现代评价观。不少重点中学将研究性学习放在高一、初一,形式化地搞一搞,能够对付就行。教育政策是学校办学的导向,一系列配套政策是研究性学习的有力保障。在当前,这仍然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落实的重要环节。

第一,考试制度的改革是深化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必要保障。有不少地区相继探索考试制度改革,力图将研究性学习与考试相结合,试题设计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注重从问题出发,强调知识应用的综合性、整体性和灵活性。这就要求考生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对问题进行分析、组织和加工,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这种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整体、灵活地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应试教育下是很难培养的。而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将在各学科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情景中,知识得到重组、综合、延伸和提升,课堂上学到的“死知识”,在应用中变成了“活知识”。因此,研究性学习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这种考试内容的改革有利于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引向深入。同时,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又进一步促进了考试改革,研究性学习的新理念也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得到体现。

第二,建立相应的教师评价机制,突出研究性学习的位置。在我国,特别是高中,教师教学负担重,班级规模大,教师不但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负责班级管理。不少学校没有研究性学习实施的激励机制,对从事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导的教师的工作量缺乏量化的评价标准,从事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导的教师多劳无功,没有得到像在高考、中考中取得成绩那样的奖励和荣誉。因此,不少老师由积极投入转向徘徊观望。所以只有制定相应的研究性学习评价机制和相关政策才能使研究性学习得到顺利开展。例如,将研究性学习与教师的职称、评优以及教师的工资结构改革联系起来,制定相关的量化考评标准,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放在重要位置,以学生的表现、成果展示等作为依据来试行年度考评等等措施,从而在制度上保障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