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改革
摘 要: 在“新工科”背景下,分析了工程实践能力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要性。针对计算机学科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不同培养目标,从当前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以培养目标为导向,优化了培养方案,建立了课程、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的专业硕士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结果表明,该评价体系为提高专业硕士的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更好的质量管控机制。
关键词: 新工科; 计算机学科; 专业学位硕士; 质量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20)11-113-04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the importance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for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s is analyzed. Referring to the different training objectives of professional master and academic master in computer science, starting from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training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master, and guided by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 master, the training program is optimized.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professional master training is established for the courses,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dissert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valuation system provides a better quality control mechanism for improving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master.
Key words: new engineering; computer science; master of professional degre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0 引言
2017年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通过推动工程教育的改革创新培养大批新兴工程科技人才,以满足国家战略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2018年8月,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推进高层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1]。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已占半壁江山,随着“考研热”和社会对专业学位硕士认可度的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的报考人数呈持续增长的趋势,2017年专业学位硕士报考比例首次超过学术学位硕士[2]。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3]。与学术硕士相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根据特定职业的需要,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二者在课程设置、培养过程、指导过程、成果要求的侧重点如表1所示。
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通过改革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切实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提高教育水平是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存在的问题
目前,计算机学科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过程中,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工程创新实践能力明显不足,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⑴ 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尚存差距、考核方式未能体現实践特色
专业硕士课程设置缺乏系统设计和论证,未能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进行系统性的设计。部分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并未体现出研究生层次的特点,与本科课程名称相同、教学内容相同的现象屡见不鲜。
⑵ 实践环节质量保障管理不足,缺少工程实践过程监控
专业硕士研究生需要与校外企业联合培养,要求至少有6个月的校外实践经历。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部分导师利用自己的科研项目代替了企业实践,或者尽管有的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由于监管力度不足,使得学生未能真正参与实际企业项目,仅从事一些简单的事务性工作,导致了实践教学环节质量保障不到位的问题。
⑶ 工程实践能力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过程对实践能力评价不足
大部分高校的学术型硕士教育和专业硕士教育无法完全剥离,没有设立独立专业硕士教育培养考核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和培养质量的提高。
学术硕士以论文发表作为各种考核的先决条件,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核也自然沿袭了这个传统。计算机学科专业硕士接触到的大多是具体工程项目,创新成果并未达到理论层面的高度,难以发表相关论文;与工程实践密切相关的专利发明由于审核周期过长,几乎无法在研究生毕业前授权,导师只能以较为简单的专利受理或软件著作权申请作为实践考核条件[4]。
2 面向“新工科”计算机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改革与探索
工程实践能力对于工程类专业硕士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新工科背景下对专业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评价是促进教育质量发展的核心因素和动力,评价维度是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5]。我校计算机学科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和专业优势,基于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不同培养目标,从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入手,对课程、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的质量管控和评价机制进行了完善,切实了提高专业硕士综合实践能力和真正解决工程实践问题能力。整个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2.1 修订优化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结合我校计算机学科的办学特色、教师团队和合作企业,围绕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视觉应用系统设计技术,大数据安全技术和海量医学影像分析及可视化三个研究方向,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进行了新培养方案的改革和修订,确保了本专业硕士适应“新工科”的高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⑴ 结合企业需求,制定培养目标
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型学位,其人才培养更强调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6]。我校计算机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掌握计算机专业技术、软硬件工具的使用和软件开发方法的计算机技术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要求具有娴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和从事计算机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能够与其他学科交叉,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多种攻关应用课题。
⑵ 课程设置
我校计算机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由必修课、方向选修课和专业实践环节三部分构成。依据专业硕士课程设置需扎实基础理论、重视实际应用和广博前沿知识的指导思想,新的培养方案中加大了前沿专业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比重。开设了高级人工智能、大数据分布式存储系统、虚拟现实技术、复杂网络理论及应用,以及演化博弈论等计算机前沿课程。同时了加大实践环节比例,使实践环节贯穿培养全过程,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具有2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硕士需安排不少于6个月的专业实践,不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硕士需安排不少于12个月的专业实践。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和企业实践,申报创新型科研项目和参加学科竞赛。
⑶ 培养模式
计算机学科专业硕士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一位来自本校具备硕士指导资格的教师,另外一位导师来自企业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在培养过程中,与企业全程互动,实现校企合作全程互动,采用系统学习、学术活动和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术知识结构上合理构建知识体系,也有助于从各种实践环节中锻炼和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2.2 制定适合计算机专业硕士的评价体系
2.2.1 基于OBE教学理念改革课程评价方式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在我国高校研究生课程教学中,闭卷、开卷、或课程论文是考核方式最常用的方案[7]。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以考查学生对“知识再现”能力为主,对学生利用知识进行分析、评价、发现、设计、甚至创新实践的能力的考查严重不足。为此,提出了基于OBE理念对课程教学方式和评价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课程考核以学生的实际知识收获程度和实践能力考查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標,以成果评价作为主要考核方式。针对计算机学科专业课程与时俱进、实践操作性强的特点,对于专业硕士的课程考核设置以如下考核方式为主的考试方式:
⑴ 非标准答案测试
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为计算机工程领域的应用人才,对专业硕士课程考核进行改革:设置以课程目标为导向,具有探究性的非标准化答案考核方式,针对特定的具体问题,鼓励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课程有关的最新信息,提出解决问题创新思路,既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拓宽了视野,养成关注学科前沿的习惯,为今后的学位论文工作奠定基础。
⑵ 课程项目化与团队组织合作
对于专业硕士来说,解决当前和未来的实际工程的能力尤其重要,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鼓励教师将科研项目作为授课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开拓学生眼界。
课程考核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实践科研课题或企业实际问题作为考核项目,从实际问题出发,学生通过参与项目的构思、设计和执行参与项目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和相融合,对于难度较大的项目,允许学生以团队方式完成项目,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协作能力,从而实现课程目标。
⑶ 建设完善学科竞赛平台,制定相关学分置换的激励机制
为了响应当前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的目标,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并掌握学科领域中的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兴趣,以更大程度上实现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制定学分置换政策,鼓励学生积极考取学科认证或参加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竞赛,通过认证或竞赛取得奖项后,可置换部分必修或选修课程的学分,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2.2.2 专业实践环节评价体系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硕士区别于学术型硕士的重要培养环节,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增长实际工作经验,获取学位论文选题和素材,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的过程[8]。
针对计算机学科的专业特色,根据专业实践的课程目标,将考核环节分为两部分。①专业能力方面:重点考察学生理论结合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非专业能力方面:重点考察学生除工程能力外的其他综合能力,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具体评价指标、考核方式和执行单位如表2所示。
2.2.3 建立学位论文监控体系,切实提高专业硕士培养质量
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工程实践紧密相关,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成立专业硕士动态考核委员会,对开题、中期及毕业答辩三个学位论文环节进行考核。
计算机学科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必须与工程或相关技术紧密结合,开题答辩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针对具体工程课题,提出研究方案、技术路线和研究计划。考核小组重点对考核学位论文选题是否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研究内容的合理性、方法的科学性、工作量与研究难度、预期成果的工程实用性,文献阅读等;中期报告在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质量监管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论文质量监管的核心,中期考核以中期报告答辩和实验考核为主。研究生论文答辩环节,是研究生论文质量监管的最后一个环节。
针对计算机专业硕士培养目标,毕业答辩前要求学生完成真实可用的成套软件或硬件系统,考虑是否取得软件著作权,并在第六学期初组织专家组进行系统验收。专家组根据系统完成情况给出成绩,成绩不合格者不能申请专业硕士学位答辩。专业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除高校专家外,还需聘请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业专家参加,重点对其学位论文成果的实践性进行考核,考核其运用计算机新技术、新方法和对实际的应用价值。
3 结束语
为了响应当前新工科人才建设培养的目标,进一步激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探索并掌握计算机学科领域中的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兴趣,建立完善了计算机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目前,该评价体系在我校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对于提升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后要将计算机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考核评价体系延伸到毕业之后,以用人单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反馈意见为参考,及时动态调整其培养环节,更大程度上实现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陈静.“双一流”背景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基于美国的相关经验[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1):61-64
[2] 于玲,刘杰,包龙生.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分类考试制度的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2):206-210
[3] 黄全华,郭建春,李早元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36:8-11
[4] 邱杰凡,戴光麟,范玉雷等.面向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体系的计算机技术专业培养改革方法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9.5:25-27
[5] 武晋,张宇,黄利非.应用型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J].教育与职业,2020.3:34-41
[6] 魏峻,姬红兵,高晓莉.关于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的思考和建议[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45(3):34-39
[7] 郝宏刚,尹波,罗伟等.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考核方案改革与实践[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36
[8] 丛阳.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的实施和管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
[9] 袁正午,王杉杉,周鹏.建立学位论文监管体系提高IT研究生培养质量[J].教育教学论坛,2019.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3636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