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一些比较有招远特色的姓氏,温、路、原、欧、考在列 2024-05-03 06:18:41 姓氏,是一个与人口密切相关的人文信息。不少官修史志(县志、市志等)在编撰时,都会收录、介绍当地的姓氏情况。不过,受信息技术水平的影响,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修撰的志书,在介绍姓氏时通常比较简略,只是列举姓氏名称,很少提及数量多寡。而到了九十年代末及本世纪初,关于姓氏的记载就更为精确一些。以2008年出版的《招远市志》(撤县建市之前编撰有《招远县志》)为例,该志就对当地姓氏的规模有比较详细的介绍。根据记载,2002年时统计,招远全市姓氏共346个,500人以上姓氏90个;100人以上500人以下姓氏39个;10人以上不足百人姓氏86个;不足10人姓氏131个。 在一个县(县级市)的范围内,规模超过500人的姓氏,通常都会有相应的聚居村落,可以视为当地的常见姓氏。按此划分,2002年时招远的常见姓氏共有90个。但“招远的常见姓氏”和“胶东的常见姓氏”是两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有些姓氏虽然在招远比较常见,但在胶东其他县市可能分布较少。满足这种情况的姓氏,也可以视为比较有招远特色的姓氏,下面就为大家试着举例介绍。姓氏文化博大精深,而又众说纷纭,本文只是从市志、地名志中总结说的一种说法,不敢称之为“结论”,仅供感兴趣的朋友参考。就笔者个人认为,可称为有招远特色的姓氏,温、路、原、欧、考、阮、薄、方等在列。 1、温姓温姓,虽然在胶东其他县市区也有分布(如龙口市),但就历史渊源和人口规模来说,招远温氏堪称望族。关于招远温姓的渊源,当地山口温家和横掌温家的村志中有简要记载,大致意思为元至正年间,温姓从外地(有青州说、四川说等)迁至招远。后世招远其他温姓村庄,基本都是由此二村析出。温姓在招远立足之后,很快在科举领域崭露头角。根据县志记载,招远县明代第一位进士(正统年间)就来自温氏家族,名为“温濡”(历任御史,官至山西参政)。而在举贡秀才当中,温姓子弟更多。在有功名之外,招远温姓的人丁也比较兴旺。根据《招远市志》的记载,2002年时统计,该市温姓人的数量超过9800,居全市的第12位。 2、路姓路姓在胶东除招远之外,栖霞范围内也有不少,但就规模而言,还是招远更大。《招远市志》载,2002年时统计,该市路姓人口数量超过6600,居全市的第19位。关于当地路姓的渊源,招远城西吕家村志记载:“北宋真宗年间,吕姓迁居此地,因处罗峰镇以西,故名西吕家。明洪武年间,路姓先祖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迁徙此地,易村名为城西吕家。”不过,城西吕家村虽然有此记载,但招远很多路姓村庄大多相传从“丁家庄子”迁出,其中具体是何过程?暂时没有看到详细的介绍资料。与温姓相似,路姓在明清时期也出过不少科举人才,康熙年间的举人路以周,曾做过多地的知县。 3、原姓原姓在胶东亦非招远所特有,莱州、荣成等地同样有之。不过笔者最初认识之胶东原姓朋友即来自招远,印象深刻,故举例介绍。按照《招远市志》中的统计,原姓人口规模在2002年时接近2400人,居全市的第40位。虽然规模较温姓和路姓为少,但当地带有“原”字的村庄数量颇多,如西原家、大原家、塔山原家、山上原家等。其中,西原家村的村志记载说,原姓先祖是在明成化年间从山西蒲城县(注:山西无蒲城,而陕西有之)跟随知县来招远任职(为知县之仆人)。后不知为何得罪上官,从城中逃到乡下躲避建村。笔者曾去过有原姓聚居的夏甸镇银山后村,当地老人的说法与西原家村志类似。而银山后村在老辈曾建在原氏宗祠,不少其他村庄的分支都要来此祭祖。 4、欧姓提到招远欧姓,不少朋友会想到罗山景区的欧家夼村。欧家夼的“欧”指的是“欧姓”不假,但该村后来渐无欧姓人。而该市还有一个“欧家村”,则为欧姓人聚居。该村村志记载,明中期欧姓人从欧家夼迁此定居,取名欧家。根据《招远市志》的记载,2002年时该市欧姓有1500余人,居全市的54位。清初于七起义时,招远县有乡总(类似于团练)姓欧,名为“欧明显”。5、考姓考姓为胶莱河以东比较少见的姓氏,《招远市志》载,2002年时,该市考姓共744人,居姓氏中的第83位。招远考姓主要分布于梦芝街道的考家村。根据村志记载,明前期,考姓由潍县考家村迁入。而现在潍坊市的潍城经济开发区,的确有一个考家村。该村笔者曾去过一次,现仍为考姓人聚居地。 (潍坊的考家村)在刚才列举的温、路、原、欧、考这五个姓氏之外,阮姓、薄姓和方姓也算是有招远特色的姓氏。其中,阮姓除威海卫军户有一大支之外,笔者在胶东其他县市暂时没有见到太多。《招远市志》载,该市阮姓人口将近2000人(2002年数据)。如此规模,应该算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阮姓分布县市了。只是暂时不知道阮姓主要聚居在招远哪个村庄。而招远薄姓主要分布在夏甸镇的薄家村,村庄就是以姓氏命名。2002年时统计,招远的薄姓人口规模将近700,居全市第85位。方姓则主要分布在毕郭镇的方家村,相传为明代四川移民。2002年时统计,招远的方姓人口数量约1200,居全市第68位。严格来说,方姓不算是特殊姓氏,在胶东其他县市区也常能见到。只不过,招远的方家村比较典型,因此举例介绍。实际上,招远范围内的滕姓、臧姓、蒋姓、薛姓、谢姓、苑姓、童姓等亦有特点,限于参考资料和本文篇幅,就不一一列举。以上从史志及走访中总结出的内容,若有纰漏和错误之处,也烦请各位朋友指正。 赞 (0) 相关推荐 胶东最早黄金市场——齐山 [历史考据] 有文字记载的胶东最早黄金市场--齐山.招远南部的齐山,山独峰秀,拔海267米,山不算高,势亦不为峻.但山不高却以仙成名,势不峻因史而彰.据地方史资料记载:周灵王6年(前566年),齐国大 ... 盘点杭州最具地方特色的美食,来杭州必吃不可 忆江南,最忆的就是杭州,因为杭州不仅有流连忘返的美景,更有让大家终身难忘的杭州美食,清爽别致是杭州美食的最大特色,所以以下就赶快来了解这些特色的杭州美食吧.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所以受欢迎,除了 ... 胶东招远特色小吃——瓤饼,您吃过吗? 胶东招远特色小吃——瓤饼,您吃过吗? 盘点各地辅警的特色肩章,辅警会不会迎来自己的专属标识 我们注意到某地辅警的新式肩章,惊喜地发现这次换发的辅警警衔样式和之前的四个地区一致,仅是颜色上存在差异,这就意味着辅警标识样式使用这款的地区达到五个左右. 辅警警衔及标识的解析 辅警肩章与民警肩章对比 ... 18所各地区的“理工大学”盘点,都有国家特色专业,报考难度相对较低 国内的理工大学还是比较多的,基本上各个地区都有理工大学,但除了985.211的理工大学报考热度很高之外,其实也有不少非211理工大学很值得报考,大部分理工大学的优势学科都是理工科类专业,在领域内的影响 ... 1月3日猪业资讯,优化行业发展需求,走符合自身的特色养猪发展之路 1月3日猪业资讯,优化行业发展需求,走符合自身的特色养猪发展之路 C罗情史大盘点:女友多到数不清,卡戴珊和希尔顿均在其列 [作者:小娱兒] 欧洲杯正在厮杀中,6月19日凌晨3点,小组赛F组迎来德国队和葡萄牙队的大战. 可惜,尽管C罗进了一球,并且积极助攻,可葡萄牙队最终因2个乌龙球输给德国队. 网友纷纷表示心疼C罗,36 ... 重庆九大特色交通不走寻常路 一.历史见证者--长寿缆车 缆车一直是重庆的特色交通之一,不管是望龙门缆车还是朝天门缆车都是一代重庆人永远的记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主城区的缆车都已经渐渐消失,仅有周边的长寿还保留着西岩观光缆车,它已 ... 大咖对话(CRS篇)|奥山控股联席总裁周凤学:战略更新下,奥山的“冰雪特色产业进阶之路” 作为一家集冰雪.商业.地产.影视.教育.旅游.酒店.金融等八大产业的多元化产业集团,"冰雪"."IP合作"."赴港上市"成为奥山近期的重要关 ... 盘点:NBA伤病搁浅了哪些球星?篮网双子星 水花兄弟在列 对于每个运动员来说,最大的敌人就是伤病.因为伤病不仅会缩短自身的职业生涯,影响球员的健康与价值,打乱球队的战绩与规划及降低比赛的观赏性. 到目前为止,NBA就有多名球员受到伤病困扰,以下列举几个比较有 ...
姓氏,是一个与人口密切相关的人文信息。不少官修史志(县志、市志等)在编撰时,都会收录、介绍当地的姓氏情况。不过,受信息技术水平的影响,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修撰的志书,在介绍姓氏时通常比较简略,只是列举姓氏名称,很少提及数量多寡。而到了九十年代末及本世纪初,关于姓氏的记载就更为精确一些。以2008年出版的《招远市志》(撤县建市之前编撰有《招远县志》)为例,该志就对当地姓氏的规模有比较详细的介绍。根据记载,2002年时统计,招远全市姓氏共346个,500人以上姓氏90个;100人以上500人以下姓氏39个;10人以上不足百人姓氏86个;不足10人姓氏131个。 在一个县(县级市)的范围内,规模超过500人的姓氏,通常都会有相应的聚居村落,可以视为当地的常见姓氏。按此划分,2002年时招远的常见姓氏共有90个。但“招远的常见姓氏”和“胶东的常见姓氏”是两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有些姓氏虽然在招远比较常见,但在胶东其他县市可能分布较少。满足这种情况的姓氏,也可以视为比较有招远特色的姓氏,下面就为大家试着举例介绍。姓氏文化博大精深,而又众说纷纭,本文只是从市志、地名志中总结说的一种说法,不敢称之为“结论”,仅供感兴趣的朋友参考。就笔者个人认为,可称为有招远特色的姓氏,温、路、原、欧、考、阮、薄、方等在列。 1、温姓温姓,虽然在胶东其他县市区也有分布(如龙口市),但就历史渊源和人口规模来说,招远温氏堪称望族。关于招远温姓的渊源,当地山口温家和横掌温家的村志中有简要记载,大致意思为元至正年间,温姓从外地(有青州说、四川说等)迁至招远。后世招远其他温姓村庄,基本都是由此二村析出。温姓在招远立足之后,很快在科举领域崭露头角。根据县志记载,招远县明代第一位进士(正统年间)就来自温氏家族,名为“温濡”(历任御史,官至山西参政)。而在举贡秀才当中,温姓子弟更多。在有功名之外,招远温姓的人丁也比较兴旺。根据《招远市志》的记载,2002年时统计,该市温姓人的数量超过9800,居全市的第12位。 2、路姓路姓在胶东除招远之外,栖霞范围内也有不少,但就规模而言,还是招远更大。《招远市志》载,2002年时统计,该市路姓人口数量超过6600,居全市的第19位。关于当地路姓的渊源,招远城西吕家村志记载:“北宋真宗年间,吕姓迁居此地,因处罗峰镇以西,故名西吕家。明洪武年间,路姓先祖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迁徙此地,易村名为城西吕家。”不过,城西吕家村虽然有此记载,但招远很多路姓村庄大多相传从“丁家庄子”迁出,其中具体是何过程?暂时没有看到详细的介绍资料。与温姓相似,路姓在明清时期也出过不少科举人才,康熙年间的举人路以周,曾做过多地的知县。 3、原姓原姓在胶东亦非招远所特有,莱州、荣成等地同样有之。不过笔者最初认识之胶东原姓朋友即来自招远,印象深刻,故举例介绍。按照《招远市志》中的统计,原姓人口规模在2002年时接近2400人,居全市的第40位。虽然规模较温姓和路姓为少,但当地带有“原”字的村庄数量颇多,如西原家、大原家、塔山原家、山上原家等。其中,西原家村的村志记载说,原姓先祖是在明成化年间从山西蒲城县(注:山西无蒲城,而陕西有之)跟随知县来招远任职(为知县之仆人)。后不知为何得罪上官,从城中逃到乡下躲避建村。笔者曾去过有原姓聚居的夏甸镇银山后村,当地老人的说法与西原家村志类似。而银山后村在老辈曾建在原氏宗祠,不少其他村庄的分支都要来此祭祖。 4、欧姓提到招远欧姓,不少朋友会想到罗山景区的欧家夼村。欧家夼的“欧”指的是“欧姓”不假,但该村后来渐无欧姓人。而该市还有一个“欧家村”,则为欧姓人聚居。该村村志记载,明中期欧姓人从欧家夼迁此定居,取名欧家。根据《招远市志》的记载,2002年时该市欧姓有1500余人,居全市的54位。清初于七起义时,招远县有乡总(类似于团练)姓欧,名为“欧明显”。5、考姓考姓为胶莱河以东比较少见的姓氏,《招远市志》载,2002年时,该市考姓共744人,居姓氏中的第83位。招远考姓主要分布于梦芝街道的考家村。根据村志记载,明前期,考姓由潍县考家村迁入。而现在潍坊市的潍城经济开发区,的确有一个考家村。该村笔者曾去过一次,现仍为考姓人聚居地。 (潍坊的考家村)在刚才列举的温、路、原、欧、考这五个姓氏之外,阮姓、薄姓和方姓也算是有招远特色的姓氏。其中,阮姓除威海卫军户有一大支之外,笔者在胶东其他县市暂时没有见到太多。《招远市志》载,该市阮姓人口将近2000人(2002年数据)。如此规模,应该算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阮姓分布县市了。只是暂时不知道阮姓主要聚居在招远哪个村庄。而招远薄姓主要分布在夏甸镇的薄家村,村庄就是以姓氏命名。2002年时统计,招远的薄姓人口规模将近700,居全市第85位。方姓则主要分布在毕郭镇的方家村,相传为明代四川移民。2002年时统计,招远的方姓人口数量约1200,居全市第68位。严格来说,方姓不算是特殊姓氏,在胶东其他县市区也常能见到。只不过,招远的方家村比较典型,因此举例介绍。实际上,招远范围内的滕姓、臧姓、蒋姓、薛姓、谢姓、苑姓、童姓等亦有特点,限于参考资料和本文篇幅,就不一一列举。以上从史志及走访中总结出的内容,若有纰漏和错误之处,也烦请各位朋友指正。
姓氏,是一个与人口密切相关的人文信息。不少官修史志(县志、市志等)在编撰时,都会收录、介绍当地的姓氏情况。不过,受信息技术水平的影响,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修撰的志书,在介绍姓氏时通常比较简略,只是列举姓氏名称,很少提及数量多寡。而到了九十年代末及本世纪初,关于姓氏的记载就更为精确一些。以2008年出版的《招远市志》(撤县建市之前编撰有《招远县志》)为例,该志就对当地姓氏的规模有比较详细的介绍。根据记载,2002年时统计,招远全市姓氏共346个,500人以上姓氏90个;100人以上500人以下姓氏39个;10人以上不足百人姓氏86个;不足10人姓氏131个。 在一个县(县级市)的范围内,规模超过500人的姓氏,通常都会有相应的聚居村落,可以视为当地的常见姓氏。按此划分,2002年时招远的常见姓氏共有90个。但“招远的常见姓氏”和“胶东的常见姓氏”是两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有些姓氏虽然在招远比较常见,但在胶东其他县市可能分布较少。满足这种情况的姓氏,也可以视为比较有招远特色的姓氏,下面就为大家试着举例介绍。姓氏文化博大精深,而又众说纷纭,本文只是从市志、地名志中总结说的一种说法,不敢称之为“结论”,仅供感兴趣的朋友参考。就笔者个人认为,可称为有招远特色的姓氏,温、路、原、欧、考、阮、薄、方等在列。 1、温姓温姓,虽然在胶东其他县市区也有分布(如龙口市),但就历史渊源和人口规模来说,招远温氏堪称望族。关于招远温姓的渊源,当地山口温家和横掌温家的村志中有简要记载,大致意思为元至正年间,温姓从外地(有青州说、四川说等)迁至招远。后世招远其他温姓村庄,基本都是由此二村析出。温姓在招远立足之后,很快在科举领域崭露头角。根据县志记载,招远县明代第一位进士(正统年间)就来自温氏家族,名为“温濡”(历任御史,官至山西参政)。而在举贡秀才当中,温姓子弟更多。在有功名之外,招远温姓的人丁也比较兴旺。根据《招远市志》的记载,2002年时统计,该市温姓人的数量超过9800,居全市的第12位。 2、路姓路姓在胶东除招远之外,栖霞范围内也有不少,但就规模而言,还是招远更大。《招远市志》载,2002年时统计,该市路姓人口数量超过6600,居全市的第19位。关于当地路姓的渊源,招远城西吕家村志记载:“北宋真宗年间,吕姓迁居此地,因处罗峰镇以西,故名西吕家。明洪武年间,路姓先祖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迁徙此地,易村名为城西吕家。”不过,城西吕家村虽然有此记载,但招远很多路姓村庄大多相传从“丁家庄子”迁出,其中具体是何过程?暂时没有看到详细的介绍资料。与温姓相似,路姓在明清时期也出过不少科举人才,康熙年间的举人路以周,曾做过多地的知县。 3、原姓原姓在胶东亦非招远所特有,莱州、荣成等地同样有之。不过笔者最初认识之胶东原姓朋友即来自招远,印象深刻,故举例介绍。按照《招远市志》中的统计,原姓人口规模在2002年时接近2400人,居全市的第40位。虽然规模较温姓和路姓为少,但当地带有“原”字的村庄数量颇多,如西原家、大原家、塔山原家、山上原家等。其中,西原家村的村志记载说,原姓先祖是在明成化年间从山西蒲城县(注:山西无蒲城,而陕西有之)跟随知县来招远任职(为知县之仆人)。后不知为何得罪上官,从城中逃到乡下躲避建村。笔者曾去过有原姓聚居的夏甸镇银山后村,当地老人的说法与西原家村志类似。而银山后村在老辈曾建在原氏宗祠,不少其他村庄的分支都要来此祭祖。 4、欧姓提到招远欧姓,不少朋友会想到罗山景区的欧家夼村。欧家夼的“欧”指的是“欧姓”不假,但该村后来渐无欧姓人。而该市还有一个“欧家村”,则为欧姓人聚居。该村村志记载,明中期欧姓人从欧家夼迁此定居,取名欧家。根据《招远市志》的记载,2002年时该市欧姓有1500余人,居全市的54位。清初于七起义时,招远县有乡总(类似于团练)姓欧,名为“欧明显”。5、考姓考姓为胶莱河以东比较少见的姓氏,《招远市志》载,2002年时,该市考姓共744人,居姓氏中的第83位。招远考姓主要分布于梦芝街道的考家村。根据村志记载,明前期,考姓由潍县考家村迁入。而现在潍坊市的潍城经济开发区,的确有一个考家村。该村笔者曾去过一次,现仍为考姓人聚居地。 (潍坊的考家村)在刚才列举的温、路、原、欧、考这五个姓氏之外,阮姓、薄姓和方姓也算是有招远特色的姓氏。其中,阮姓除威海卫军户有一大支之外,笔者在胶东其他县市暂时没有见到太多。《招远市志》载,该市阮姓人口将近2000人(2002年数据)。如此规模,应该算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阮姓分布县市了。只是暂时不知道阮姓主要聚居在招远哪个村庄。而招远薄姓主要分布在夏甸镇的薄家村,村庄就是以姓氏命名。2002年时统计,招远的薄姓人口规模将近700,居全市第85位。方姓则主要分布在毕郭镇的方家村,相传为明代四川移民。2002年时统计,招远的方姓人口数量约1200,居全市第68位。严格来说,方姓不算是特殊姓氏,在胶东其他县市区也常能见到。只不过,招远的方家村比较典型,因此举例介绍。实际上,招远范围内的滕姓、臧姓、蒋姓、薛姓、谢姓、苑姓、童姓等亦有特点,限于参考资料和本文篇幅,就不一一列举。以上从史志及走访中总结出的内容,若有纰漏和错误之处,也烦请各位朋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