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的隐逸情怀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读
生年,不详;卒年,不详;籍贯,也不详。常建,一个不曾留存着逸事传闻,也不知其人生之数的唐代诗人,以其独特的诗风,隐逸的情怀,在历史的一隅中闪烁着灿如星海的光芒。
搜寻泛黄页损的史册,翻阅新墨飘香的书籍,关于常建,今人只知他在公元727年,那个令中国人骄傲的开元盛世,他和王昌龄一同考中进士,享受到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登科后的喜悦之荣。天宝中年,常建来到盱眙县,做了小小的盱眙尉。按今人的揣测,他会从此以自己之才继续行走在仕途之路上,可是,不知为何,也不知何时,他却告别了十年寒窗所换来的仕途生涯,来到鄂渚的西山,过起了隐居的生活。每日脚踏敝屐游山林,手撑竹篙观碧水,闲乐时躬耕田园,烦闷时放浪山野,尽享隐居之乐。文人毕竟是文人,满腔情怀不诉诸于笔端的确是对文人的残忍,可以想象,才华若彼的常建定是在闲游间写作了许多描写山水、田园的佳篇。可是,不知为何,可能是身逢安史之乱,也可能是隐居后的常建如草民般的人卑言轻,历史的辑录者只记录下他的57首诗。这仅仅的57首诗却以其清雅幽静的意境,洗炼自然的语言在诗歌盛行,名家辈出的唐代诗歌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唐代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论常建诗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惟论意表。”可见,常建诗虽写山水田园,却意境深远,佳句迭出,尽显大家之笔。隐居的常建,对喜山水,却因生存而被繁忙的工作囿于人生的牢笼中的今人来说可谓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现在,让我们摒弃喧嚣,净化心灵,让我们和常建一起游览江苏常熟虞山的兴福寺,放松身心,在心海中来一次精神之旅吧!
早晨温凉的阳光在今日毫不吝惜的恩赐给大自然中的万物。照耀着高高的兴福寺中生长的千年古木,碧绿而闪着金光的叶在晨风中微荡摇曳着,似那迎客的僧侣,招引着晨起入寺的香客。而常建,定是对这佛门清净之地是无限向往的,所以,带着虔诚之心来到兴福寺,而“清晨入古寺”的“清晨”也可见他对兴福寺的歆慕之情,是啊!如不慕此圣地,为何清晨前往。寺院前面大殿乃是香客进香拜佛之地,但常建在此只是短暂停留,他的行踪出现在了一条弯曲的小路上,而路是林中路,行走在林间小路上,常建并不着急,幽静的树林所营造的静谧的环境让他内心是如此的恬淡,“曲径”的每一个转弯处所呈现的景致时时撩拨着常建那颗追求宁静的心。在“通幽”之心的指引下,常建来到了兴福寺的后禅院,经历了深林幽静之景的他没想到僧人打坐念经之处竟是如此的美。花树飘香随风溢,万柳轻拂乱点头,锦簇争芳花满枝,横柯上蔽光入林,景美,美到了极致,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在美景存在之地竟是四大皆空的僧侣们的聚居之所。美,是人所共求的,即使是超脱于尘世之外的出家人也不能拒绝美的存在。
站在后禅院,常建尽情地欣赏着眼前所见的美景,陶醉其中,不能自已。在阳光的照耀下,含黛的青山闪烁着自然界独有的光芒,富有生气,显得灵动轻快。不知它是什么精灵的载体,让飞翔的鸟也愉悦了起来,发出嘤嘤的叫声,似乎在向常建诉说着它的喜悦。走到潭水边,波平如镜的潭水映着山林之景当他看到水中自己的影像的时候,常建恍惑间感到自己如同置身于飘渺的仙境,内心产生了一种从来没有的空明澄澈,一切尘俗杂念被涤荡得干干净净。静谧,是的,静谧,周围的一切仿佛都停止了活动,只闻磬声袅袅,空灵得如同仙乐,周围的环境越发显得寂静了。
常建置身山林中,知道真正的自己应该是属于这座山的,因为,山林美景已经进入了他的心中,永远,永远。“我的情,我的景,我要把你倾注到我的笔端。”想到此,他从囊中拿出笔墨,在兴福寺的后禅院的墙壁上,信笔挥毫,随后,一首传颂千年的佳篇倾泻而出: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有此景相伴,世事凡尘有何值得留恋?只有具有隐逸情怀的人才能写出超脱尘寰的脱俗文章。而就是这样的文章,让籍籍无名的常建突出唐代诗人的重围,成为一个不得不说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