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桂成:三种不同痛经的辨证施治
三种不同痛经的辨证施治
痛经是妇科常见的疾患之一,其中有三种痛经施治不易获效。兹将个人的临证体会并典型病例,公诸于世,以供参考。滨州市中心医院中医科赵秀玲
一、吊阴痛痛经
吊阴痛痛经,载于《叶天士女科》及《箫山竹林寺女科》等有关著作中。本病的特征是指阴部、少腹部、乳房部牵引疼痛,发作频繁而言。本病从发病的部位及性质来分析,与肝的联系密切,属于肝郁气滞、肝郁化火、血虚肝旺、经络瘀阻所致。且呈周期性发作。冲(脉)肝气血失调,又常与肾虚有关。由于阴虚不能涵养肝木则肝郁气滞,且易于化火,为临床所多见;阴虚夹阳虚而肝郁气滞者,亦有所见。因此,治疗上多以调肝、化瘀为主,经后又当补肾。
(一)偏热证
经前、经期,阴道、乳房及少腹部抽掣疼痛,或牵引作痛,经期大多超前,偶有落后,行经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小血块,胸闷烦躁,头痛失眠,脉细弦带数,舌质偏红,治疗当予清肝解郁调经,用自订川楝汤(附后)随证加减施治。
病案举例:仇某,女,35岁。患者经前、经期,阴道、乳房及少腹部抽掣性疼痛,近年来更剧;经期落后,量少色紫有小血块;经前胸闷烦躁,寐差,烦热口渴,头昏腰痠;脉细弦,舌质红苔黄腻。妇科检查:未见异常。曾服丹栀逍遥散、金铃子散,效不佳。揣其原因,是肾阴偏虚,肝郁气滞,一面化火干犯冲脉、肝经,一面冲任之血滞而生瘀,瘀阻而经不畅,使气火不得平泄。治当清泄肝火于经前,畅达月经于经期,务使经血下行,然后补养肾阴于经后。
兹值经期,进自订川楝汤加泽兰汤增损。处方:川楝子10克、泽兰1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丹参10克、牛膝10克、炙蜈蚣2条、干地龙10克、制香附9克、白蒺藜10克、丹皮10克、益母草15克。药服五剂,经行量较前为多,吊阴痛大减。经净后予归芍地黄汤调理。以后经前服用自订川楝汤,并嘱怡情养性以配合。如法治疗3月,吊阴痛基本控制。
(二)偏寒证
经前、经期,阴道、乳房及少腹部牵引作痛。经期落后为多,经量点较少,色暗有血块,胸闷或有烦躁,腰痠尿频,形寒或小腹有冷感,脉象细弦,舌苔白腻。治疗当予温阳调肝,用川楝汤合橘核丸,或合艾附暖宫丸进退。
病案举例:顿某,女,40岁。患吊阴痛痛经剧烈已年余。以往月经正常,发病后周期稍有落后,经量尚可,色暗红有小血块,经前、经期少腹与前后阴抽掣性剧痛。小腹胀坠,腰臀痠楚,胸闷烦躁,形体畏寒,入冬尤甚,脉细弦,舌苔白腻。询之平时沉默寡言,性情抑郁,可见病属阳虚肝郁。治疗当以温阳解郁,以川楝汤合艾附暖宫丸治之。处方,柴胡5克、制香附1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元胡索10克、川楝子10克、橘核10克、吴萸3克、肉桂3克、川断肉10克、炙甘草5克、杜仲10克。经前、经期均服上方,经行之后,嘱服全鹿丸、逍遥丸。如法治疗2月余而愈。
【附】川楝汤:川楝子10克、小茴香3克,元胡10克、炙乳没(各)5克、青陈皮(各)5克、苏噜子1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白蒺藜10克、制香附10克、炙蜈蚣3克。
二、膜性痛经
膜性痛经是指子宫内膜整块排出时,子宫收缩增强或不协调收缩所引起的痛经。其临床表现:疼痛发生在行经第二天,阵发性剧烈性作痛,掉烂肉样血块,有时血块颇大,呈片状,月经量多,易与流产相混淆。瘀血与脂膜凝结,往往由于肾阳偏虚,或脾胃阳气不振,肝气不能宣泄,致肝郁气滞,影响冲任而成。在行经期治当逐瘀脱膜为主,用本院验方脱膜散(附后)。但必须配合治疗肾、脾阳气虚弱之证,甚至以温补为主。
(一)阳虚瘀浊证
经期落后,经行2〜3天剧痛,血块如烂肉,量多色紫。腰痠尿频,小腹冷痛喜热喜按,胸闷烦矂,纳差,脉细弦,舌质微红,或伴见头痛鼻衄,乳房胀痛,烦热口渴,失眠尿黄等症。治当益肾助阳,逐瘀脱膜,二仙汤合脱膜散加减。
病案举例:张某,女,26岁。经行小腹剧痛已二年。多在经行第三日小腹冷痛剧烈,有较多的内膜片(烂肉状块)脱出,经量多,伴有腰痠,形寒,头昏胸闷,烦躁,经前乳房胀痛等。舌质淡红,苔黄白腻,脉象细弦。此乃阳虚肝郁夹有瘀浊之症。现值经前二日,治以行气化瘀,逐瘀脱膜,并合温肾助阳法,脱膜散合艾附暖宫丸。
处方:当归10克、赤芍10克、莪术10克、五灵脂10克、牛膝10克、元胡10克、制香附9克、艾叶6克、肉桂3克、葫芦巴10克、川断10克、益母草15克,服五剂后经行。续服上方,腹痛减轻,烂肉样血块减少,经期由10天减至6天。经净后予以益肾养肝,宁心安神,用归芍地黄汤加入川断、巴戟、菟丝、狗脊等。平时并用仙灵脾、仙茅、鹿角之属,同时配用复方当归注射液。以后每至经前期,在温补肾阳的基础上加入宁心调肝之品,如合欢皮、广郁金、炙远志、白蒺藜、绿萼梅等;经来之际,续服上方。如此治疗半年,经行脱膜少而且小。腹痛基本控制。
(二)气虚瘀浊证
经期前后不一,经行2〜3天脱膜腹痛,量多色红。面乏华色,形体消瘦,神疲肢倦,脘痞纳差,经期便溏,经前胸闷烦躁、乳胀,脉细,苔薄。治当健脾益气,逐瘀脱膜,方取举元煎或香砂六君汤合脱膜散治之。
病案举例:孙某,女,25岁。患者经行腹痛三年余,月经周期略有超前,量偏多,色红,有一大块内膜片剥脱,腹剧痛。体形瘦弱,神疲乏力,纳谷不香,经期大便溏泄,经前烦躁易怒,胸闷或有乳胀,脉细弦,舌质淡红。证属脾虚肝郁,瘀浊内阻。经前治当益气健脾,疏肝化瘀。
处方,当归10克、赤白芍各10克、太子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陈皮6克、柴胡5克、钩藤10克、广郁金6克、丹皮10克、川断10克、山楂10克,经行时服脱膜散加减,用五灵脂10克、肉桂3克、三棱6克、莪术6克、广木香5克、陈皮6克、益母草15克、元胡10克、党参10克。同时在经前、经后均注射黄芪针。患者于次月经期时,烂肉样血块减少且小,腹痛已减轻。连续注射黄芪针三月后,经期烂肉样血块消失,痛经已愈。
【附】脱膜散:肉桂一份、五灵脂、三棱、莪术各三份,按上述比例各取适量研细末,装胶囊备用。
三、经间期腹痛
两次月经中间期腹痛,规律性发作,短则一天,长则3〜5天。现代医学称此为排卵期腹痛。本病大都发作在两少腹或一侧,不少患者与慢性附件炎有关。其机理属于气滞血瘀夹有湿浊,不通则痛的范围。治宜疏肝化瘀,利湿通络,如少腹作痛,偏向一侧,胸闷烦躁,偶有乳胀,白带增多,质粘滑犹如蛋清,腰痠,脉细弦滑,舌质暗或有紫瘀点,方取金铃子散、桂枝茯苓丸。如并发盆腔炎,可用当归、赤芍各10克,败酱草、红藤、苡仁各15克,木香5克,炙乳没(各)6克,延胡索、苏木、山楂各10克(此为笔者习用方)。如属结核性附件炎而疼痛剧烈者,需加炙蜈蚣、地龙、全蝎等虫类走窜镇痛之品。
病案举例:吴某,女,35岁。经间期腹痛三年,规律性发作,妇科检查:左侧慢性附件炎,其他未发现异常。以往月经正常。曾服逍遥丸、橘核丸、越鞠丸等,获效不理想,转用桂枝茯苓丸,疼痛反见增剧。来我院诊治时,适值经后十天,左小腹已有痛感,疼痛剧烈时亦以左少腹为主,如针刺状,历三日始已。痛时白带多,色清而如蛋白状。伴胸闷烦躁,脉细弦,舌质偏红有紫点,苔根腻。证属瘀浊相交,痹阻少腹经络,虽有气滞,实以瘀血为主。用温通而剧者,良由湿浊蕴伏化热,兼之少腹经络与肝有关,肝经气火易动,治当清化通络,兼以利湿。
处方,当归10克、赤芍10克、制香附9克、延胡索10克,金铃子10克、橘核10克、山楂10克、败酱草15克、炙乳没(各)6克、苡仁10克、茯苓10克、苏木10克,服药五剂,疼痛减轻,续以原方减其量而服之。下次经净,转服滋肾生肝饮(即六味地黄丸合逍遥丸),经间期再服上方。如是治疗3月,疼痛基本控制。
按:以上辨治方法,仅是举例而已。临证时应当按照不同证候的病机特点,灵活遣方选药,不可拘执从事。
本文摘自《江苏中医杂志》198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