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确诊的10岁男孩,一句话点醒了千万家长

2020年6月,新冠病毒反扑北京,牵动着亿万人的心。

10岁确诊男孩桐桐的一番话,在网上赢得了所有人点赞。

医生问他:“宝贝儿,(今天)怎么样了?”

他像个小大人一样回答:“没什么事儿,挺好的。”

记者问他:“网课还上着吗?”

他回答说:“上着,用手机上……”

爸爸在新发地买菜时被感染新冠病毒,桐桐也一同确诊了,父子俩双双被北京地坛医院收治。

因为身体没有明显不良反应,加上跟爸爸在同一个病房,桐桐一直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治疗之余坚持上网课,写作业。

“就是换一个地方学习呗。”

对于住院隔离治疗这件事,桐桐这么说。

被感染了也不害怕,多么积极阳光的孩子啊!

更难得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因为住院就放弃学习,还心心念念着重返课堂。

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就这么自觉呢?

想起不久前辽宁葫芦岛一位17岁男孩,马上要中考了还不愿学习,沉迷于手机游戏。

妈妈百般劝说无果,崩溃跳海轻生。

一边是以病体坚持学习,一边是临近中考还沉迷于游戏,家长怎么唠叨都无用。

不由得让人反思:到底是什么,决定着孩子的努力与否?

拥有内驱力的孩子
有多厉害?

《论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一语道破学习的三重境界:知——好——乐。

家有学龄期的孩子,我们希望他乐于学习、喜好学习,而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更不是为了逃避父母的责骂而学习。

心理学上将这种不需要外界驱动、主动自发做事的行为,称作唤醒了“内驱力”。

那些拥有内驱力的孩子不用大人催,将学习从“老师让我学、家长让我学”变成“我想学、我要学”的内在愿望。

比如前段时间刷屏的“屋顶男孩”小通,因为为了考上梦想中的浙江大学,他每天5点起床爬上屋顶听网课,只为蹭邻居家的网络。

因为目标明确,所以动力十足。

还有每天早上爬一个小时陡峭的山路到悬崖边上网课的杨秀花。

因为家中网络信号不好,她怕耽误功课,每天带着馒头、包子、矿泉水到悬崖边,吹着呼呼的山风、坐在冰冷的石头上学习,一坐就是一整天。

为什么舍得吃这么大的苦?

杨秀花说:“在当下,对于家庭贫寒的学生来说,读书是最好的出路。”

因为想考个好大学,所以再苦再难,也要奋力一搏。

被唤醒了内驱力的孩子,就是这么上进。

因为是发自内心地想要变好,哪怕家长没有要求,哪怕外界环境恶劣,都不能阻挡孩子自发努力的脚步。

更重要的是,那些被唤醒了内驱力的孩子,成年后依然不放松对自我的要求,不断迈向卓越。

李嘉诚坚持工作到90岁,王健林每天四点就起床健身。

内驱力是君主、篮球巨星、商界领袖等世俗意义上取得成功的人,在已经坐拥权力、名声和财富之后,仍然能推动自己前进的东西。

被唤醒了内驱力的孩子,不要任何外界的推动,也会主动自发地追求卓越。

别让你的“外驱力”
杀死孩子的“内驱力”

心理学学者李雪说:

“正常发展的孩子,天然会对各种事情充满好奇心。语文、数学、自然科学,其实都是孩子与生俱来想要探索的。”

所以,每个孩子天然拥有学习的内驱力。

可为什么我们教育孩子那么费劲呢?

很多时候,孩子没有做事的动力,其实是因为我们大人(包括老师)用过度的外在推力,伤害了他们的内驱力。

家有内驱力受伤的孩子,只会让家长累、孩子怨,两不相欢。

我小侄儿所在的幼儿园没开学时,老师会布置一些家庭作业。

一开始是做手工,比如做一个纸口罩为武汉加油,或者画一画新冠病毒,让小朋友养成勤洗手的习惯。

因为这类作业比较容易,而且大人会陪着孩子一起做,小侄儿觉得很有趣,完成度很高。

后来老师开始布置学科作业:指读课本,计算加减法,书写拼音字母。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太理解抽象的计算,而且学习本就是一个枯燥的过程,小侄儿学得很吃力,以至于一说作业就很抵触,找各种理由逃避。

爸爸便吓唬他:“如果9点前你还不完成作业,爸爸就揍你!”

妈妈语重心长地教育他:“你得好好写作业啊,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考好大学,有好的前途,不然你这辈子就毁了。”

奶奶则用物质引诱他:“只要你好好学习,我就给买零食。”

结果呢?小侄儿一直到现在都没养成主动写作业的习惯,而且不买零食就不写。

看似引导孩子写作业,却给他造成这样的印象:学习是为了避免挨揍、为了以后生活不那么惨、为了得到零食。

孩子自己对知识的天然探索能力,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被外界压力、诱惑替换了,内驱力转化为大人的“外驱力”。

大人越用力地驱动,孩子越不愿意配合。

这种矛盾对抗到一定程度,那个一直被动的孩子慢慢就会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

到了青春期(14岁左右)之后,他也许会用更叛逆的方式反抗这种被动。

前不久,杭州男孩强子因为在家玩手机被爸爸训斥“不上进,不够努力,将来没出息”,感觉很受伤,留下一张纸条便离家出走了。

警方用了4天3夜才追查到强子,原来他为了证明自己“有出息”,去一家电动车商行打工了,打算混出点名堂再回去。

所以你看,孩子本身是有上进心的。

只是家长教育方式不当,孩子反而放弃了学习,转而用别的方式证明自己。

教育学者尹建莉说:“一个没有机会进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学会自我控制。”

能为自己做主的孩子,才能唤醒自己内心的力量。

而在外界因素逼迫下不得已努力的孩子,动力不足,学习效果打折扣不说,长时间的逼迫会让那个被逼急的孩子,越来越叛逆。

那么如何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呢?我总结了以下3点经验。

1、让孩子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完成

前几天,篮球少年张家城受邀参加CBA复赛,再次引起轰动。

张家城5岁时失去右臂,但他却喜欢打篮球,仅用左手就能灵活完成胯下运球、背后运球、突进投篮等动作,被NBA球星库里、利拉德、塔克、易建联等点赞。

独臂打篮球,想想都很难,可父母却支持他追梦。

因为喜爱,因为“爸爸妈妈永远支持”,张家成练球热情很高,每天练球一两个小时,每个动作做30个左右,高难度动作做100多个。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无论孩子喜欢篮球也好,喜欢画画也好,我们给孩子最好的支持,就是接纳他,尊重他,让他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完成。

孩子不喜欢数学,那就用游戏的方式辅导他,让他在愉悦的氛围中重拾对数学的兴趣。

孩子不喜欢背古诗,那就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他,让他理解故事背后的深意后自觉学习。

给孩子主导的权力,他才能驱动自己内心的马达,向着梦想进发。

 2、将孩子放在一个“好的圈子”里 

刷朋友圈时,看到一个孩子从不爱写作业到爱上的历程:

孩子不愿意,家长怎么唠叨都没用。

可他身边有一个主动自觉的好孩子,他不自觉就会受到影响,慢慢变得上进。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所以,与其用“你看别人家孩子……”刺激孩子学习,不如给他找一个好的学习伙伴,让他在良好的氛围中得到启发,唤起斗志。

 3、即使用外力逼孩子,也请用正面激励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将内驱力分类三类: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驱力。

其中,“附属驱力”是为了赢得长者们或权威们的赞许和认可而主动做种事的动机。

比如孩子会为了赢得家长的表扬而做某事,就是被唤醒了“附属驱力”。

虽然这种方法略显刻意,但的确能刺激孩子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最终激发其内驱力。

易烊千玺一开始学舞蹈时,并没有表现出多强的兴趣。

但他无意中发现,很多动作别的孩子完不成,自己却完成得很好,为此很是得意,便越发刻苦练习,不知不觉爱上了跳舞。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说:人类天然“有对优越感的追求”。

哪怕孩子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善举,大人都要给予及时鼓励、表扬,孩子会因此变得开心。

为了让这种开心延续下去,孩子会做更多更好的事,以期获得更大的鼓励。

这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做好事——得到表扬——做更多好事——得到更多表扬。

当孩子不断地被允许、被肯定、被鼓励,驱动他不断变好变强的力量,便开始生根发芽了。

美籍华裔教育专家画云博士说:

“爱孩子和爱其他的珍爱物件或宠物不同,珍爱的物件或宠物要保留在身边,欣赏爱惜。

可是爱孩子却是为了有一天让他们离开我们,并时刻为他们的离开做准备。”

当孩子成年后,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闯荡世界时,联结父母和孩子纽带的,不仅是血缘关系,更是他从原生家庭里得到的精神力量。

那些被唤醒了内驱力的孩子,即使离开了父母,也能找到自己热爱并愿意为之付出奋斗的东西。

你的孩子,有一天终将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