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之恶与荀子的政治哲学
1、善是人造的
荀子是中国第一位专业礼学大师。荀子之所以推崇“礼”治,是基于他对人性的看法。他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性恶》的论文,开头第一句就直奔主题:“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人的天性都是恶的,其善良的行为皆出于人为。注意,这个“伪”不是虚伪,而是人为,相当于英文中的artificial,人工的、人造的、整过容的。你看韩国的女演员长得都差不多,英文就是artificially beautiful,人造的美,绝非“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那种自然美。荀子告诉我们,世上的“好人”也是一个道理,既非天生,也非伪装,而是靠后天的教化而培养起来的。
2、欲是恶的根源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说,“人是什么?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在天使和野兽之间,人性之谜实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荀子说人性皆恶,恶到底是什么?
“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这是荀子性恶论的要点。换句话说,性恶论的“恶”就是人的欲望,一旦人类的欲望之门打开,就会发生无休止的争斗。你去看看现实生活的人吧,哪一个不想追名逐利?哪一个不想声色犬马?又有哪一个不想躲避危险?如果顺着人的欲望,不加节制,这个社会肯定会乱套。
人都有欲望,没错,但欲望是否都会变成恶?膨胀的欲望,过分的欲望才会变成恶。荀子说的恶应该是后一种,否则的话,他的理论前提就错了。不过,荀子这个理论影响其实是很大的,后来的人性论探讨都应该考虑过荀子的问题。唐朝的李翱认为“性善情恶”,人的本性是善的,但情感欲望是恶的。后来宋儒有“天理人欲”说,提出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看法,天地之性是生来就有的,是天理,是本来的善;气质之性是由于每个人气禀不同和外界的原因产生的,提倡要“变化气质”,回归天地之性。这其实是对孟子的性善论和性恶论的综合。
3、好人与坏人
人性除了有善根,也有情感、欲望,所以,性善论和性恶论都有道理。但是,如果有人非要问:荀子和孟子哪个最值得相信?你怎么回答?我的看法是:孟子看到一个人会说:“你这个人虽然坏,但本质是好的。”荀子看到一个人会说:“你这个人虽然好,但本质是坏的。”在荀子的眼里,没有一个好人;在孟子眼里,没有一个坏人。二人的境界确有不同。孟子看到了人的神性,荀子看到了人的魔性。天使和魔鬼都藏在人性里,孟子倡导给天使以玫瑰,荀子更看重给魔鬼上镣铐。
有一则这样的报道:
在澳洲的某监狱,狱警们为了让心狠手辣的犯人改邪归正,给每个犯人安排照看一只流浪狗。狱警们希望能借助这群狗来改造这些犯人。当狱警把这些狗带到犯人面前时,他们的眼神立马变得温和起来,甚至有一名杀人犯看到狗后流下了眼泪,一种同情心油然而生。这些犯人曾经都是独来独往,不懂得与人相处,关爱他人,动不动就大打出手,但自从有了狗相伴后,他们开始变得温和,变得有耐心、有责任感,决定重新做人,改邪归正。
人性本来是善恶兼具的,但有些人也许受过太多的刺激,看到满世界的人都是坏蛋,处处设防;也有人明知世界充满险恶,也曾上当受骗,但他仍然坚信世界的美好,相信坏人也有改过自新的一天。大概前一种人是荀子,后一种人是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