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字靠下蹲、下字往上挺……书法有定法

上下,上字靠下蹲、下字往上挺

在书法中,上和下是两个非常常用的字。在书写上要求“上”字要重心下沉,写出的感觉是往下蹲;而下字却要写得挺拔,重心要上移。这是与其结字有关联的。
(一)上。《说文解字》: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凡丄之属皆从丄。上,篆文丄。
在甲骨文的造型上,上,就是一竖一横地倒“T”字结构(如上图1),而小篆则将上边的竖演化成一个带弯的曲线,同时增加了一个小横画,比较接近现代的写法了(如上图2)。
由此,这个字在书写时就需要将重心下移,重点放在最下面的长横上。欧阳询在写这个字时往往将上边的小横写作一个挑点,很俏丽。无论是写作小横、还是写成挑点,都不宜过于靠上,反而往下写不会出问题。
(二)下。《说文解字》:底也。指事。下,篆文丅。
同“上”字完全相反,下,在甲骨文里就是一个“T”字,而小篆也大致同“上”。但是,在楷书规范写法上,因为这个字的主笔变成了竖笔,就需要将其写得挺拔舒展,也就是说竖笔可以写得比横长,但一般不要将竖写得过短、而将横拉得太长,那样整个字就会感到压抑。
写好这个字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最后的“点”一定要靠上写,欧阳询在书写时甚至将“点”放在横竖的交叉点上,显得紧凑而利落。

左右,左字横短撇长要身高,右字横长撇短须体扁

左右也是一对姊妹汉字,打眼一看字形差不多,但在具体书写时,其笔顺、结构差异却很大,如果掌握不好,写出的字就会有问题。
1、相同的部首其实是有差别的。《说文解字》里,左和右都与“手”有关联。在现代楷书中两个字上边的偏旁虽然都是一横一撇的结构,但在甲骨文里却是两只相反方向的手,'左”上的手是左手,“右”上的手是右手。
2、相同的“撇”画长短是有差别的。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甲骨文里一左一右两只手,都有一个斜向下的长弯笔,代表的是胳膊。在汉字的深化过程中,这只长胳膊,在“左”字中深化为长撇,而在“右”字中深化为长横。所以,“左”字撇长横短,“右”字则要横长撇短。
3、相似的结构字形是有差别的。左,因为横短而撇长,写出来就需要字形瘦长挺拔,类似的字还有如“灰”;右,因为横长撇短,写出来就需要字形扁方肥腴,类似的字还有如“有”。
4、从外观上看“左右”两个字的字头是一样的,但在笔顺上却是不同的。左字头,要先写横、再写撇;右字头反之,要先写撇再写横。

大小,大字不能写太大,小字也不能写太小

大和小两个字除了笔画都不多以外,没有多少相似之处,在书写上也没有多少太大的难度。这两个字有时写不好只是因为控制不好字形,就会显得比例失调。
大,有两种书写方法,主要体现在最后的捺笔上。遍览古人书法,大多数都将捺笔写作正捺,舒展而流畅。但赵孟頫却喜欢用反捺,写出来也很美观。书写这个字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横画一定不能写得过高,大约在整个字的一半偏上就合适,赵孟頫写这个字往往把横画写在居中、甚至偏下位置,反而显得很稳定。
小,这个字要写好需要注意三个要点:一是因为笔画少且小,书写时要加重笔画力度;二是因为笔画零散,所以要左右呼应,两个点尽量俯仰连贯;三是因为两个点不可能写长,竖画就不能写得过长,否则就会不协调。

凹凸,全部由横竖笔画组成,却不能写得横平竖直

凹凸,是一对双胞胎字,全部笔画都是横和竖,书写时往往会很呆板,没有灵气。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笔顺。凹,从左向右,依次是:长竖、横折、小横、小竖、横折、长横;
凸,从左向右,依次是:小竖、小横、小竖、横折、横折、长横。
二是笔画。这两个字所有笔画都是横和竖的组合,但一定不要写得过于横平竖直,横画要有左低右高的姿态,竖画要有左右向背的变化,否则就会呆板木讷。

多少,两个字精彩之笔都在于最后的撇画,要写得舒展飘逸

多和少,这两个字也是不好写的一对姊妹字,书写的难度在于重心失稳或者比例失调。
(一)多
1、上边的“夕”要往上写,且不能过大。如果在垂直方向上划分成三等份,上下两部分的比例大约是1:2的关系;
2、垂直方向上四个交叉点要对正。两个小撇起笔和两个点的收笔要在垂直线之左,并对齐在垂直线上;
3、最后和撇画要拉长,写得舒展飘逸,不能拘束萎缩。
(二)少
1、上半部分是一个“小”字,要尽量向上提,不能向下蹲;
2、“小”的竖钩不能直上直下,而应该稍向右下斜,以更好地同末笔“长撇相交。颜真卿有时将这一笔只写成斜竖,看起来就更加紧致,颜公在这个字时的巧妙之处也在竖画收笔有向右下倾斜之势,更好地同最后的撇相交呼应;
3、”小“的竖或竖钩一定要同最后的长撇粘连,否则就会显得松散;
4、最后的长撇也应该拉长,写得舒展飘逸才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