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诗坛上的陈子昂
肖旭
初唐四杰,在刨作上逐渐摆脱了六朝时期形式主义的影响,而陈子昂则是自觉地反对齐梁诗风,高唱汉魏风骨,为唐诗高潮的到来扫清了道路。
陈子昂的思想性格及其经历跟他诗歌的内容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他出身富豪之家,受家庭影响,年轻时就具有的浪漫豪侠性格和从事政事的热情贯穿了他的一生。他二十四岁中进士,以后屡次上书指问政事,主张息兵、措刑、反贪婪、轻徭役,以安人保和。三十八岁时随武攸宜东征契丹,因为前锋大败,陈再三请求作前驱,不但没被采纳,反而降为署军曹,他痛感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主张不能实现,写下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登幽卅台歌》和《蓟丘览古》等著名作品。四十岁那年他辞官回家,四十二岁被诬害而死。
从陈子昂的生平可以看出,他胸怀大志,才情四溢,富有积极进取精神,但却始终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激起他深沉的不平,对理想的热切追求,以及理想不能实现的愤忾不平,就是贯穿他诗歌刨作中的主要内容。
下面分析一下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及他的创作实践,对唐诗韵发展有什么影响?
陈子昂的诗歌主张见于他的《修竹篇序》,他明确反对“彩丽竟繁,而兴寄都绝”的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以复古为口号,强调诗歌要反映现实政治。他在《修竹篇序》中提出“兴寄”、“风骨”这样两个鲜明的观点,兴寄——要有政治寄托;风骨——建安风力。“建安风骨”(指描写那种社会动乱,反映民生疾苦,歌唱自己的理想,歌唱自己的抱负,带有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诗风的诗歌),是值得提倡的诗歌方向,然而“汉魏风骨晋宋未传。”到了齐梁至隋唐时期,宫体诗盛行,更是“采丽竟繁”、“兴寄都绝”。陈子昂着重从“风骨”、“兴寄”提出问题,就是要从精神实质上变革五百年来的诗风,比起初唐“四杰”来,陈有更高的理想和更大的魄力。
初唐“四杰”和陈子昂都不满于当时的宫体诗,“四杰”是改造宫体诗,试图从中蜕变出一种新体诗歌,而陈子昂则根本抛弃了宫体诗,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为盛唐浪漫主义诗歌开辟了道路。陈的革新精神既反映在他的诗歌主张里,也体现在他的刨作实践上。他的《修竹篇》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桔颂》、建安诗人刘祯的《赠从弟》三首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又开了张九龄《感遇诗》中《江南有丹桔》、李白《古风》中《松柏本孤直》等篇目的先河。可见陈的代表作,大多是感于政事而作,中心内容是抒发个人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以及自己怕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慷慨不平。如《感遇》三十五,诗人塑造了自己的正面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自己的精神面貌,有理想,有热情跃跃欲试想做一番事业。“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兰若生春夏”这首诗,用“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这几句结束,慨叹美好理想的不能实现。其三十四首,写边塞英雄的不平,已经带有了盛唐边塞诗的情调。
另外还有些直陈时政的作品,如二十九首,对武后修建佛寺,浪费人力进行了讽刺。 《蓟丘览古》七首和《登幽卅台歌》是他《感遇》诗外的杰作,突出地表现出了他的雄图壮志和慷慨不平。一首《登幽卅台歌》成千古绝唱。他的浪漫主义光芒遥遥地照亮了盛唐诗坛。
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从屈原到李白,从来是集中地表现政治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反权贵的本质,举贤授能的开明政治理想,一直是浪漫主义中心主题。在这条浪漫主义大道上,陈子昂是一位有重要贡献的诗人,他的贡献就体现在他以自己的诗歌主张、创作实践,上追建安,下开盛唐,踏出一条浪漫主义的大道,通向了强烈的政治性、崇高的思想性和爽朗遒劲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诗歌艺术境界。
文/肖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