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辉丨顾册贞节牌坊—节烈坊(北京的贞节牌坊之二)

北京市房山区城关镇有个名为顾册的村庄,这座村庄最早形成于明代。顾册村原名固栅村,由于早年间为了村庄安全,沿村庄修建有一圈坚固的栅栏,故得了固栅的村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稀里糊涂的将“固”字置换了同音字“顾”,而“栅”被去掉了“木”,变成了“册”,终于一个改头换面的村庄顾册,出现在了房山县城南的郊野上。1949年北京解放时,顾册村与相邻的缸窑村、西坝村被合并,新三合一地名以大为尊,故改称为顾册里。说到顾册村之大,不仅是面积与人口在三个旧自然村中排行老大,而在名气上更是甩另外两村几条街,而给顾册挣来名气的,则是一座光绪皇帝亲赐的贞节牌坊。

这座牌坊并没有如国内安徽、河南等地区,将贞节牌坊建在道口通衢车水马龙之地,亦或村口市镇人烟簇集热闹之所,而是建在村西北僻静的一片树林中。清末建此牌坊时,其离顾册村有2公里远,但随着原缸窑自然村并入顾册,以及这之后村庄人口增加,面积扩大,现在这座牌坊也无形之中与顾册村拉近了数百米距离,大约距今天的顾册村仅有一公里多。牌坊所在地,现藏身在北京鑫宇绿洲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苗圃之内,北距马刨泉河左岸不足百米,但由于鑫宇绿化公司对苗圃实行全封闭化管理,整个苗圃被高高的铁网严实包围,加之此地林木茂密,无论是从路边河堤,还是乡村道路上,都无法看到这座贞节牌坊的身影。

顾册贞节牌坊型制,为最常见的普通二柱一间一楼,朝向为东北至西南走向,牌坊并不大,高约3米6,宽约5米,正间上覆盖仿木石庑殿顶坊楼,坊楼修建得相对较小,与整座牌坊相比有些头小身大,显得不太协调。楼上最显眼的是刻有两个金色大字“圣旨”。这个坊楼使用石材有些怪异,为白色大理石,与下面额匾的汉白玉石材并不一致。这有违常识认知,根据清廷牌坊建造的相关规范,刻有“圣旨”字样的部分,应该使用最上等的建筑材料,否则有对君王大不敬之嫌。显然,此坊没有这样做。同时,另一个疑点是,这个大理石坊楼与整个牌坊相比相对较新,与古朴风化后的牌坊所具苍桑感,差异相当明显。因此显然这个牌坊正间之仿木石庑殿顶楼非是牌坊旧物。后经向顾册村内老人了解,牌坊之楼原物早年间被不法之徒盗走,今之坊楼,是文物部门后来修繕补建之物。牌坊两根粗大方形花岗岩坊柱,下部有约一米高抱柱石,其石材与坊柱相同,均是含有黑色玄武岩颗粒的花岗岩,用一道铁箍加固,仔细观察,会发现柱上亦有个别部分损残被修复的痕迹。特别是,在石额枋隼铆出头处修补时,使用了与花岗岩颜色完全不同的深灰色大理石,与原牌坊材料花岗岩毫无共同之处,其缝隙尚可见到腻缝所用为现代建筑材料——水泥。这种粗糙修复令人多少会产生些遗憾!

两根坊柱托起一横枋额,横额枋内镶嵌有一块长约4米宽约0.6米的汉白玉石匾,匾上从右至左书刻四个大字:节烈可风。据当地人说,此四字乃是光绪皇帝亲笔所书。额两端浮雕为精美葫芦图纹。从石材书法等判断,此横匾显然是立坊时的原物。在此汉白玉额板背面书有立坊原因。浑厚稳重“节烈可风”四个字乃是本牌坊的核心。意思是,此牌坊主人为贞节烈女,是可以领风气习俗之先的。也就是说,此牌坊主人是妇女界道德模范,供大家学习的榜样。牌坊正面两根坊柱上刻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捐躯尽节生平愿;下联是:宠赐嘉名世代荣。对联显然是给予牌坊主人生平进行了高度评价和赞美。其意思是,为尽节而捐躯的行为了却了她的生平大愿,其行为得到皇帝亲赐节烈建坊褒奖,为其本人及家族赢得了世代荣耀。

汉白玉横匾额背面文字:从右端起,前后款字为竖写小字立坊时间,右端竖写小字为:“光绪三十三年”,左端竖写小字:“正月十五日立”。中间大字为双线刻竖写两字一行正文,内容为:“鸿胪寺序班廩膳生李仲之妻刘氏因夫故殉节奉旨旌表建坊入祠”,共27个大字。其中“旨”字为另起一行,以示以皇帝的敬意。从额匾上的文字可知,此牌坊建于光绪三十三年(即1907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为褒奖一名在鸿胪寺官职为序班官员李仲的妻子刘氏,表彰其烈女操守。李仲去世后,其妻刘氏不肯一人苟活于世,于是殉节自尽,追随亡夫共赴九泉。光绪帝为刘氏节烈行为所感动,故赐建此贞节牌坊旌表并赐其牌位入李家祠堂。

为了深入了解此牌坊,有必要了解一下李仲的背景。李仲是鸿胪寺序班廩膳生。人们肯定产生疑问,李仲应该是个低级官员,其妻殉节,这样的事情怎么能够惊动皇帝,还亲自赐予立坊入祠的恩典呢?据村民答疑称:李仲是皇帝的御厨,虽官卑职小,但是其厨艺高超,因此很得皇帝赏识,故而其亡故之事能够上达天听,所以出现了小人物大面子的传奇逸闻。事实真是这样吗?

为弄清事情来龙去脉,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李仲所就职的鸿胪寺,在大清朝廷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衙门?鸿胪,原义为大声传赞。传赞是什么?就是举办典礼仪式大型宴会时,给主持人当传声筒负责高声传递话语的助手人员,其职责是帮助引导仪节,使仪式能够正常进行。有关鸿胪寺这个衙门的设立,历史上最早出现于北齐,朝廷始置鸿胪寺机构。唐代时,鸿胪寺改称为司宾寺。其工作就是主管典礼仪式,招待外国使节等工作。南宋、金至元代期间,朝廷未设置此衙门。而到了明代此衙门被大明朝廷重新设置,直到清朝末年被废。在清代鸿胪寺工作职责有两项,一方面,主营业务是负责安排组织国家重大典礼活动,引导教习官员仪礼。另一方面,则同时也负责接待外国使团使节。因此可知,清代鸿胪寺有类似于今天的外交部礼宾司工作副业职责。古代由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内重大典礼、祭祀等责任显然高过今天外交部礼宾司,因此清朝鸿胪寺在内阁中的实际掌管的权力不仅很有分量,而且常伴皇帝左右。清朝鸿胪寺主官称为正卿,官阶为正四品,副主官为少卿,官阶为从五品,而序班是几品官呢?在大清朝“九品十八阶”的官吏制度中,鸿胪寺序班则是品级最低的从九品,即可怜的最末尾的第十八阶。唯一能够让序班得到心理安慰的,就是鸿胪寺中,还有一种没有品阶的职务,即低于从九品岗位,名为鸣赞。鸣赞虽然没有品,但俸禄则与从九品一样,这一官职清朝后期年薪俸禄63两纹银(按现代购买力约折合大约是人民币9450——13860元),外加禄米31斛半(约合今天6000斤左右)。李仲的官级就是个比芝麻绿豆都小的官员,实际上就是办公室的普通办事员。但由于其工作职责是参与安排国家大型庆典等活动事宜,所以能够经常侍候在皇帝左右,小小奴才近水楼台,跟光绪皇帝混个脸熟,使他家里发生的妻子殉节小事,被皇帝得知,并有幸成为了比他品阶高许多的官员,也梦寐难求得到万岁爷恩宠赐坊殊荣。

看来顾册村乡亲之间多年流传的说法,存在严重谬误。李仲并非皇帝御厨,但顾册乡邻为什么会产生此百年误解,并深信不疑呢?原来这与李仲额匾上描述其官职的“鸿胪寺序班”后面的“廩膳生”三个字有关。廩膳生实际上并非是李仲官职,而是他曾经的获取的功名。一般人都知道,皇帝吃饭叫用膳。因为李仲官职上有个廩膳二字,廩是仓库,膳是吃饭,于是村民觉得,李仲在宫内的差使,一定与侍候皇帝吃饭相关。望文生意,联想出了李仲是皇帝的御厨,附会出李仲因厨艺高超而得到皇帝另眼看待,才得到皇帝亲赐牌坊,这样令人羡慕妒嫉的离奇故事。

廩膳生是一种什么功名呢?大家知道,科举中各府县会考高中者为秀才,成为了秀才的生员,才能获得考举人的资格,中举之后的生员,才能有获得参加国家最高级别考试,争取更上一层楼,拿下进士及第的入场券。科举中秀才生员虽然是垫底的,但在清朝中后期,实际上这个垫底资格也是非常难以考取的。当代人今天比较看轻秀才,认为古时秀才满天飞,一抓一大把,实在是受到影视误导。大清在中期开始,朝廷把秀才录取权收归中央一级学政机构管理,核准确认手续十分繁琐苛刻,秀才过关率较之前大幅度降低。君不见才学出众的蒲松龄,始终在秀才生员上,原地踏步了数十年,而未能再前进一步,原因就是因为他只是个低端秀才,假设蒲松龄是个高端秀才廩膳生,其科举仕途命运可能就会完全改变了。因廩膳生有不经举人考试艰难跋涉之路,直接被越级保送进入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机会。大清秀才分三等,其中第一等被称为廩膳生或廩生,每个州府县一般只给一个名额,多是授予考试第一名。这是大清的一种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科举考试中秀才第一名列为特殊人才,进入国家人才培养计划,除有破格入国子监,成为天子门生的机会之外,还有无偿领吃国库(廩)粮食(膳)的特供福利(有点类似上学拿工资)。而这种优惠,二三等秀才是绝对不能痴心妄想的。这也就成为了读书人拿到社会上炫耀的一种资本。廩膳生并不是终身制,而是每年都有学政部门重新考试审核,一旦成绩不佳,会立即取消廩膳生资格,打回到低等秀才群里去。所以李氏家族在立坊时,将李仲官名与功名按惯例一并刻在匾上,也是一种光耀门楣告慰先祖行为。而给皇帝做饭的御厨与科举制中的廪膳则是风马牛不相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根本扯不上丝毫关系。另外有一点值得说明,中国科举制自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开始实施,经过1300年历程,就是修建顾册贞节牌坊之前的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正式走进历史,宣布终结的。也就是说,李仲极有可能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批廩膳生陪葬人之一。

此刘氏贞节牌坊,建坊目的为“旌表节烈”,因此按贞节牌坊分类,此坊当属贞节牌坊之中的节烈坊。

刘氏贞节牌坊被光绪皇帝御赐“旌表节烈”,那么“节烈”是什么意思呢?

前文已知,“旌表”是中国古代由国家制定和实行的道德表彰行为,国家通过旌表主导社会风俗教化,从而达到控制基层社会、稳定社会秩序的深化统治目的。旌表优秀女性,并成为国家一种成熟制度,自东汉时期就形成了。并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贯穿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沿用了将近二千年。而在清代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整个清王朝被朝廷旌表女性总人数超过一百万人,建立的贞节牌坊虽然没有准确统计,但数以万计或十万计可能性是存在的。所谓“贞烈”者,即主要指那些操行殊异贞节女性,是被旌表贞节妇女群体当中,最具惊心动魄的一种类型。按《凤凰厅续志》卷15所记载,当地共有180名受到旌表贞节者, 这当中,计有节妇157人,占80.7%;节烈5人,占2.78%;贞烈4人,占2.22%;贞孝7人,占3.9%;节孝7人,占 3.9%。上述分类中的“节烈”,是专指已婚妇女,为守贞节而自杀者,“贞烈”是指未婚女子为保贞节(贞洁)而自杀者,二者差别在于已婚和未婚,但其表现都是以残忍痛苦极端的自杀方式保全贞操的女性。从上述史料可知,其在全部旌表总数中,节烈贞烈可归为一类,共计9人,占旌表总数5%。这数字很有代表性,也就是说,在这个地区,因殉节而自杀死亡者当中,每20个守节妇女中就有一位。其比例之高,令人吃惊!假如全国获得旌表妇女都与此比例相仿,则大清朝获得旌表一百多万人当中,有5万妇女自杀成功,考虑到大多数守贞操妇女没有获得旌表荣誉,基数是获得旌表人数的几十倍、上百倍,在整个满清270年“贞节运动”之中,皇家人为制造的妇女道德光环之下,事实上无疑是给全国妇女制造的一场浩劫大灾难。为所谓的贞烈而死者,绝对数在百万以上!

这样骇人听闻的空前“贞烈”人祸,那个所谓“贞烈”的定义又是什么呢?

“贞烈”在不同时代的解释是存在较大差异的。比如,汉代贞烈主要包括表现为两类行为,一是以死殉节,二是死不改嫁。观浩瀚史料,以死殉节而受到表彰妇女不绝于书。烈妇或烈女是贞节妇女范畴之内的一种类型,之所以称为“烈”,是因为其保持自己贞节(更是侧重于贞洁)的方式,走向了极端并充斥暴力与血腥。主要表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面对被逼迫改嫁时的表现勇敢,用包括自残、毁容甚至自杀、吞金、投井、自缢等特别痛苦行为与来自家族亲属逼迫其改嫁压力抗争,誓为亡夫保持贞操,绝不让步妥协。在这方面较为典型的如:春秋梁国“梁寡高行”,她为拒绝梁王聘娶,决绝改嫁拒做王妃,毁容而割掉自己的鼻子;三国时期夏侯令女,她为拒绝父亲逼迫其改嫁而自残“自截双耳”;而西汉终结者王莽,为达到把持朝纲目的,逼迫其9岁成皇后,11岁守寡的女儿王嬿,改嫁给刘婴,而深明大义的王嬿,以自焚的烈女行动,使王莽的政治婚姻操弄阴谋彻底破产。这此都是拒改嫁,为亡夫守节的典型节烈妇女范例。另一种情况是,节妇面对歹徒强暴用以死相拚血腥反抗,节烈表现更加极端,让人触目惊心。如: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山西夏县柴氏落入流寇之手,面对企图强暴她的歹徒,狠心的咬下自身肢体上被匪人碰触到的部位,看到用自己的嘴狠心咬下自己手、臂等处皮肉,目光凶狠的吐到地上,以示自身清白不可侵犯的柴氏,杀人如麻的流寇,被柴氏的气势吓倒,顿失强奸之心,焉敢再行非礼,在这样的烈女面前惊慌失措,急忙逃走。清朝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太平军攻入汝县,全县当天有43名妇女为保贞洁不被沾污而采用投河、上吊等方式自杀身亡。有些守节烈女,是用跳进污秽肮脏粪池的方式,让企图流氓调戏强暴者无法得逞,真正做到了肌肤脏秽臭,心灵纯净美。用这种上述方式确保守节成功的女性,会被皇帝依据该女性是否成婚被封赠为“烈妇”或“烈女”称号,并有得到建坊旌表荣誉的机会。

谈到贞节牌坊当中的节烈坊,国内以四川广元吴梅氏节烈坊最具代表性。在广元昭化镇县衙街立有一座清朝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烈女牌坊,是皇帝为旌表贞烈妇女吴梅氏所建。此坊高7.8米,宽5.6米,坊两面分别雕刻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两位中国大义母亲和“涌泉跃鲤”“唐氏乳姑”两个著名孝道故事图案。门楣上西刻“冰清玉洁”东刻“竹香兰馨”以表示对吴梅氏的高尚品德赞誉。从牌坊上记述了吴梅氏烈女事迹可知,吴梅氏坚拒32岁丈夫临终前劝其改嫁的叮嘱,丈夫病故后,立志为其守节,坚贞不渝。不料遇歹徒非礼,吴梅氏用铁锥刺颈自杀方式成功保住了贞操,使歹徒强暴行径未能得逞。道光皇帝闻知吴梅氏事迹后,大加赞赏,诰封贞烈,敕建立坊。

顾册村的刘氏,为亡夫殉节自尽事迹,亦获得光绪皇帝“节烈可风”赞誉,但其所立贞节牌坊,无论是在规制尺寸还是雕刻装饰诸方面都大大低于吴梅氏牌坊,二者之间相差甚远。

由于儒家的男尊女卑思想,使“女不入祠堂”写入诸多家族的家训家规当中,家中女性死后不准入祠堂是中国多地传统风俗。但是受到皇帝旌表的女性家庭成员,为家族赢得了荣誉和声望,同时,一些贞烈女性,也为家族获得了诸如赏赐田地等现实利益,是对家族做出了精神与物质双重突出贡献者,不仅可入祠受祭,而且是各家族特殊重点祭祀对象。顾册刘氏入李氏祠家族堂更是光绪皇帝亲赐,为李氏刘氏祖上争光,让家族在乡里露脸,这样的特殊女性不仅可以入李氏祠堂,而且还是李氏家族炫耀的资本,每年祭祀的重点。

在顾册刘氏节烈牌坊柱背面,也刻有另一副对联:浩荡皇恩嘉烈妇,从容节义厎完人。从对联来看,仍然也是对刘氏的赞美之词。上联意思很明确,皇恩浩荡将嘉奖赐予了烈女刘氏,而下联是对刘氏夫死殉节的从容完节进行了赞颂。在下联中,有一个生僻字,则是注释此句的关键节点,那就是“厎”字。“厎”字今不常见,字型类似于底字,但广字无点换成厂,厎字下面的点,经查阅古书典籍,可知原点本为一短横。因此字生僻,很多人都将其误读为“底”。但实际上,这是个多音字,一般至少有四个读音,但都不念“底”。不同的发音,其字义也不相同。此字第一发音为:指。念“指”音时,有三种解释。第一,根据《说文》中解释其意指柔石。可以为砺,可以解释为是将刀剑箭锷磨锋利的磨刀石。用于此下联“厎完人”的意思就是刘氏一生为尽节守妇道,有铁杵磨成针的精神,她仿佛是妇女道德的磨砺石,与英雄不可是一日成长起来的意思相近,成为节妇烈女,也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坚强的毅力、持之以恒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下足铁杵磨针功夫。终于成就其完美人生。第二个含义为“定”的意思。“厎完人”则是盖棺定论,刘氏用自己的殉节,确定她是一位道德高尚完美之人。第三个含义为“砥”的意思,我们知道,黄河三门峡江心,有个中流砥柱。用在此联中“厎完人”,就是赞美刘氏就是恪守礼教妇道之路途上,不为市俗风浪动摇,恪守妇节坚定,可称之为中流砥柱式的先进典型。“厎”字第二个发音念“低”。实际上念此发音时,其与“底”的意思有些相近,是指低到极至的意思。“厎”字第三个发音念“致”,是代表到达极致的意思。用于此联“厎完人”则表示刘氏的节烈义举,道德完美超越常人,达到了极致程度。第四个发音念“帝”,也是极致的意思。所以在此处“厎完人”与念“致”的解释基本相同。

从上述可知,“厎完人”之“厎”字,在此下联中,念“指”、念“致”、念“帝”这三个发音都可以,解释为柔石、确定、磨砺、极致、崇高、完美等都是正确的,但不能念“低”。

为什么不能念“低”呢?两点理由:首先,念成“低”与国家旌表其风的宣教大义不相符合。其次,念成“低”则低变为了平声字,违背对联创作规范要求。结合上联尾三字“嘉烈妇”为“平仄仄”,下联尾三字必须相对应写成“仄平平”,念成“低完人”,下联尾就变成了“平平平”的三连平。这是对联创作的大忌,属于致命伤。刘氏作为清朝廩膳娘子,是不应该在咬文嚼字这方面出现失误,怡笑大方的。

顾册这座贞节牌坊,看似结构简单、装饰简约、隐于密林、默默无闻,即使是附近农村许多年轻居民,也多对此牌坊一无所知,但其包含了大量历史信息,更是一个特殊时代的实物见证。是北京地区不可多得的罕见文物。站在顾册贞节(节烈)牌坊前,抚今追昔,让人感慨万千。

注:图片来源作者及网络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纪晓辉,微名“纪源”,北京人,1963年出生,北京交通管理部门工作。原“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会员、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野人’考察研究会”会员,曾受聘担任北京大学等机构举办的“全国首届二十年会馆文化突出贡献人物评选”监察委员。现为《中国会馆》采编部主任、电视新闻评论员。三年来,在多种报刊传媒发表各类文章、诗词、评论、论文等约50万字。

赞赏功能有变化,文章的赞赏暂时发放给袁海英,但赞赏金还按投稿须知发给作者。

(0)

相关推荐

  • 婊子与牌坊

    婊子就是婊子,或站街卖笑,或青楼吟唱,或妓院卖弄,但无论站着.躺着,还是坐着,都还是婊子,即使以后赎身以良,也改变不了曾经是婊子的身份. 当婊子有些是情非得已,为了生活,无奈之下沦落风尘.比如,明未的 ...

  • 肇庆有座200年前的“贞节牌坊”----“旌表节孝牌坊”,为谁而立?

    漫步肇庆街头,寻觅肇庆历史古迹,发现康乐中路的路中间,有一座"贞节牌坊",名叫"旌表节孝牌坊". 旌表节孝牌坊,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距今已有200年 ...

  • 纪晓辉丨历史纵横与文化特色(北京的贞节牌坊之三)

       中国历史首座贞节牌坊建造于2221年前,其建造者是开创中国皇帝史的秦赢政.这有些令人吃惊,因为秦始皇是对妇女极具偏见,甚至可以说是仇视女性的人,这样歧视女性的人怎么成为了以表彰女性为主旨的贞节牌 ...

  • 纪晓辉丨杨六郎的三关与长城(之二)

    三.功勋卓著话延朗,战神威名传四方 刘延朗初上战场征战是在宋开宝五年(汉天会十六年,保宁四年,也就是公元972年)那时,他只有15岁.19岁时随父守代州,(公元979年归宋之前,属于存在不光荣历史问题 ...

  • 纪晓辉丨眺望超级明月,细说两位后羿(二)

    泻地银光大望冲, 踮足翘首影重重. 适逢今夜超亮月, 后羿才知亦朦胧. "后羿"混淆为那般? 中国民间(也包括部分史料文献)当今将"射日"与"代夏&q ...

  • 纪晓辉丨北京的贞节牌坊(之一)

    牌坊由来 所谓牌坊,实际上是中国特有的源于古代状似大门的高大建筑,常被用于公示.表彰.纪念或地物标识.牌坊这种建筑物最早的雏形,据说与四千多年前舜时期的衡门有关,即两根立柱加一横梁,但其后期的发展,则 ...

  • 纪晓辉丨杨六郎的三关与长城(之一)

    杨六郎的三关与长城 杨六郎是家喻户晓的抗辽英雄,镇守三关口的杨延昭,是诸多传奇戏剧影视作品的主角.有关他的故事,历来为民众所津津乐道.但这些精彩的传说,美好的故事,有多少是历史的真实?又有多少是人们的 ...

  • 纪晓辉丨读焦爱民《母亲》所想到的

    真正的贵族,美神的化身 读焦爱民老师纪念文章<母亲>,点击查看原文(焦爱民丨母 亲)开篇至掩卷,始终被文章中的母亲的形象所感动着,焦母的感人故事让我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母亲的善良.勤劳 ...

  • 纪晓辉丨感悟生命拥抱爱

    ‍‍ "炭烧人"毛兰事迹说明 1973年5月27日,一场塌天大祸降临在年仅两岁半的幼女毛兰身上,意外火灾,让这个可怜的孩子烧伤总面积达到98%,其中三度烧伤面积达到94%,合并重度 ...

  • 纪晓辉丨马刨泉《之三》

    神州遍地马刨泉,内涵丰富蔚大观 生命之源的水,对于人和任何生物的生存,其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绝对第一位的.人们生活离不开水,马也同样.在面临极度干渴的时候,对于人与马来说,尽快找到水源是悠关生死存亡的 ...

  • 纪晓辉丨马刨泉(之二)

    ----昌平流村马刨泉,见证悲壮薄云天 无独有偶,北京另一处马刨泉,也与杨家将有关.所不同者,这眼马刨泉,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珍贵的水,更让人震憾的是,站在这眼马刨泉边,你仿佛能切身感受到一种爱国情怀,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