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林斯顿人为何这么喜欢读书?
【留美学子】第2255期
7年国际视角精选文摘
教育·人文·名师·媒体生态圈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在普林斯顿小镇上倘佯漫步,心无旁骛, 随性驻足, 这样的心情又是许久未曾感受过了。
置身其中,放眼复望开去,街上除了咖啡店, 快餐店之外, 似乎满目都是读书人和莘莘学子不可或无的书肆,书摊。排列整齐的新书旧书, 有各种语言文字,分明来自世界各国,玻璃橱窗里摆得琳琅满目, 进入店里更是蔚为大观, 颇有些类似中国内陆的老成都茶坊, 老广州麻雀馆, 鳞次栉比, 一家挨着一家。
书店的店招也各有风情,大多古色古香,分外的亮丽, 仿佛让人又回到了古希腊罗马时期,在时空交错中,先哲们坐而论道时的炯炯目光在注视着你,吸引着你的眼球。
街道两旁的林荫道由高大挺拔的橡树列队组成, 威武雄浑, 熙风乍起的时候,在阳光下树影摇曳, 伴随着阵阵书香扑面而来,又是一道风景, 让人好不赏心悦目!
这里的书店多, 定有她多的道理, 原来世界顶尖高等院校, 普林斯顿大学就坐落在她的怀抱里。一种对读书知性的认同, 读书人的汇集, 造就了普林斯顿小镇, 也造就了普林斯顿大学, 两者相得益彰, 彼此辉映。
这让我想起了有着嗜书传统的德国人,阅读早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种习惯,这是到过德国的人,到过拥抱大学的德国各地小镇的人,对这个国家的共同印象。
如今在德国,读书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国民日常生活中须臾离不开的一件事情,没有书可读, 就象中国人没有麻酱可打, 他们会觉得日子很难过, 你可以看到咖啡店里, 啤酒馆里, 地铁车厢里, 路边晒太阳的读书人比比皆是,整个国家都弥漫着一股浓郁的书卷气息。因此可以说,德国确是一个崇尚阅读的国家,难怪她的整体文化素质就是与众不同!
普林斯顿小镇也不例外, 在这里我尽情感受着这个文化都邑所散发出的浓浓书香, 有着日尔曼民族的特征。这里的读书人,无论男女老少, 你或许会分不清他们的身份,看不出究竟是当地居民,还是校园里出来逛街的学子,教授,大师,泰斗抑或是游客。
但是你却能看得出他们的品味就是不同,倘若他们书卷在手,那专注的神情,一丝不苟,只有在大学图书馆文献数据库里的学究们身上你才能有幸看到,他们爱书读书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们才是真正的读书人。
这又让我想起了德国,去年参加法兰克福书展览时留下的印象。当走进许多德国人的家庭,你首先看到的是雅致的书架和架上满满的图书。
我在德国朋友黑格尔家中看到,他家的客厅、厨房、卧室甚至是洗手间,都摆满了图书,虽然有些杂乱无章,但却令我目不暇接,那浓浓的书香给人以一种清新的感觉,真象是走进了一座历史文化的长廊。
作为观照,有些同胞们的新潮家庭,尽管装修得富丽堂皇,但是却不一定有品味,没有那种只有读书人的书卷与睿智才能释放出的品味。
据说,普林斯顿人的乐趣,除了外出度假,就是读书。
在普林斯顿的这一天里, 我强烈地感受着这个小镇所散发出的浓浓书香。据黑格尔介绍,普林斯顿人经常举办一些诸如“朗读会”之类的家庭文化聚会,家庭成员在“朗读会”上,可以向家人、朋友朗读自己新近读到的好书中精彩的段落,也可以朗读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体现了“独乐不如众乐”的文化生活理念。
你若是赶上了节庆机会,还可以看到一道独特的景观,那就是图书跳蚤市场,各家各户的摊位上都摆满了书籍,人们一边吃着冷饮,一边逛摊淘书,如同“饭前一口汤”或“饭后百步走”,他们把读书当作了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精神生活充实, 实在令人羡慕。
普林斯顿人为什么这么喜欢读书?
追求精神生活的殷实和文化生活的富足是一个重要原因。
一位在普林斯顿大学留学和执教多年的同道深有感触地说:“对很多普林斯顿人来说,最大的乐趣,除了度假,就是读些书。他们认为,哪怕远离纽约,生活淡泊,都会觉得至少我的精神世界还在,不愿精神生活被毁掉。在这一点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普林斯顿大学校园
精神与文化生活至上,这是大多数普林斯顿人的共识。在此共识的推动下,无数普林斯顿人把阅读当作一盏心灵的明灯,照亮着每个人、每个家庭乃至国家的前途。
笔者在这里的一家书店里还碰巧看到了一本中国小说, 书名《穆斯林的葬礼》, 过去因为涉及回教民族的文化敏感问题,曾为禁书,一直无缘买到,遂令我喜不自禁。
作者霍达是一位我敬重的女作家,还记得我读她的《穆斯林的葬礼》,感动到不忍心读第二遍。这也许是我对我所至爱的文学艺术的一种反应,在我看来达到至高境界的艺术本身是无法复制的,如同维拉斯断臂雕塑,蒙娜丽莎肖像,达芬奇自画像等等,当我们在享受仰望她们时,应该谦恭与敬畏,方可有所心语。
对于《穆斯林的葬礼》所张扬的旷世义理,大气磅礴,在我沉醉其间一遍以后,就已永远留驻在了我的心田、渗进了我的血脉里,她所能给读者心灵带来的愉悦与震撼远远胜过高行健与莫言两位偌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那些抗顶之作。
还记得前几年在温哥华的一家中文书店里,无意见到了《穆斯林的葬礼》的电影光盘. 我欣喜之余便买回家来,静静地观看。毫无例外,电影总是比不上原著精彩,不过我通过电影缅怀了那本难忘的书。
一边看着影像,一边浮现多年前阅读那本书时的情景,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电影摄于1993年,不知何故在本土却被禁了多年,当《穆斯林的葬礼》解禁时,我已移居到世外桃源般的加拿大温哥华。
在我阅读《穆斯林的葬礼》一书的时代,还远远没有网络。这本涤荡人灵魂的书,曾通过广播,让更多人听到。被感动的读者、听众,曾口口相传他们对这本书的偏爱。其中更有热心者写信给出版社和作者,表达对该书的深情。
二十年过去了,在当下这个网络时代,她的读者仍然久经不衰。由此可见,只有真正的现代中国文学作品才能有这么长久的生命力,走向了世界, 如同普林斯顿大学校园里的常青藤,岁岁长青长绿,永不凋零。
在我眼里,文学对一个民族来讲是母亲,戏剧是爱人,电影是情人,正如中国文学的母本来自于《诗经》,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学不宜过于严肃,因为她需要通过有人性的叙事话语(narrative)表达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
我很想推荐给我的朋友读者们,大家只有阅读精品文学作品才能不断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与个人品味。惮悟文学太需要人生的积累,倘若你没有时间留给阅读、感悟生命的意义、生活的磨练、心灵的锻造,人生似乎难以完美,仅靠崇拜权利和金钱,仅靠崇拜无厘头的文化垃圾是不可能达到幸福境界的。这就是阅读本身至今还无法问答, 但已确实能带给读者身心交融的激跃状态的原因。
我乐意看到更多的朋友们投入到真正的阅读中去。
一本书可以让人了解了一个民族的执着与顽强,
一本书可以让人感知人生的坎坷与艰辛,
一本书刻画了一个时代的剪影,
一本书浓缩了一群人的生活状态。
我终于没有懈怠的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泪眼婆娑,但心里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因此,我要想说一个没有精神和信仰的民族,迟早是要衰落,灭亡的,古往今来的历史自有轮回, 惨烈又悲壮, 而一个崇尚阅读的民族是不会落伍的,它会永远跻身于人类智慧之林,并大步走在前面引路,因为这个民族有它自身的精神文明,烁烁发光,照亮黑暗。普林斯顿小镇上飘荡的书香,就是读书人的墨香,就是读书人的心香。
2012年8月31日完稿于加拿大温哥华枫林谷
作者简介
桑宜川,加拿大华裔学者
加拿大枫叶出版社社长。原四川师范大学外语系七七级毕业,曾在四川大学外语学院教书多年,后赴澳大利亚留学。移民加拿大后,以治学为生,研究兴趣广泛,现为加拿大多家华文报刊专栏作家。近年来与国内数所大学开展学术交流,常回国讲课,并受聘为客座教授。
倾家荡产 我也要在美国讨回这公道!
名校之路
扫码加入【留美学子】公益分享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