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什么是心灵鸡汤
论什么是心灵鸡汤
文/蔡朝阳
重提为什么要读经典这一老话题,实在是因为当下的读物中,心灵鸡汤太多了,消遣读物太多了,浅阅读太多了,碎片阅读太多了。于是,读经典这一本来不必强调的话题,才再一次凸显在我们面前。
我们都认为阅读是一种严肃而高贵的行为,但这一行为还是有一定的门槛的,或者说,识字并不意味着必然懂得阅读。这就像不得门径而入的哲学爱好者,初读玄学著作的情况一样——他认识每一个字,但他不知道作者究竟在讨论什么。是以,美国学者莫提默·J·艾德勒要写挺厚的一本书,叫做《如何阅读一本书》。尤其是经典。
那么,什么是经典呢?幽默如马克·吐温,他说,所谓名著,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都没有读的东西。这句话令人会心一笑,但事实上马克·吐温本人就是经典作品的创造者。了解马克吐温幽默的人,自然了解其嘲讽对象是谁。不能想象马克·吐温不读名著而专门创造名著。但这句话恰恰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名著,或云经典,在阅读这一行为中,还是有门槛的,甚至门槛更高。
卡尔维诺曾经写过14条阐述,讨论什么是经典。这14条,每一条都有精微的诠释。譬如第四条,卡尔维诺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第九条,卡尔维诺又说,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关于何为经典,卡尔维诺的14条阐释堪称经典,我总是一读再读,在每一次重读时,我都再一次发现其成为经典的经典性——正如上引的第四条所述的那样。
但就我个人,我宁可将全部的理由概括为一条:所谓经典,必然具有这样一种特质,不论你隔着多么悠久的时空,这些作品总能唤起你深沉而略带紧张的智力行为。
如果说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那么经典就是承载这些严肃思考的全部心智的集合。因此,经典往往是不苟言笑的,经典带着令人望而生畏的庄严;经典又是带有挑衅性的存在,始终在考验读者是否已经准备就绪。
经典不具备酸酸的甜甜的风格,经典是生涩而辛辣的。但归根到底,当你已经有足够的智力去寻觅经典,经典终将给与你无与伦比的馈赠。
我们来区分一下经典与鸡汤。
鸡汤文字,不挑战个人的阅读经验,而是迎合;
不挑战个人的智力极限,而让读者获得简单的安全感;
不是鼓励你尝试新的人生经验的冒险,而是让你懒惰地躺在既定事实上重复以往。
心灵鸡汤是一种献媚,一种轻佻,一种忽悠,一种营销……
心灵鸡汤之所以盛行于中国,是因为,归根到底,最适合中国人的方式,还是传销……
总而言之,心灵鸡汤所表现的轻薄与浮躁,其实是一种懒惰的愚蠢。心灵鸡汤不断加深这一愚蠢的症状,其最愚蠢之处便在于,让你处于愚蠢之中而自以为睿智。
然而,自有文明史以来,写作这一技艺的存在,从来都是为了彰显人类智慧的不断突破极限。一种书写若不是为了突破我们既往的成规,那么,这种书写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值得赞赏呢。
因为写作本来就是要人觉得不舒服不愉快的。写作不是让自己沉醉,而是让自己清醒;写作绝不是要让你舒适,而是要让你如坐针毡。写作的过程即便可以让作者饱尝甜蜜的幸福,但这种甜蜜首先是建立在痛苦、矛盾、绝望、悲伤等诸种情绪之上的。如果不能在智力上、技艺上、见识上不断挑战自己进而挑战别人,那么这样的写作又与鸡汤式写作何异?
正因为如此,经典才从不以一种可以令人亵玩的姿态呈现。经典作品总是在展现有限的人类向永恒索求意义的努力;总是在展现一个不完美的世界里,不完美的人类如何坚持天赋的高贵。回肠荡气,悲壮而卓绝。
因为写作的过程如此艰辛,直如在荆棘丛莽觅路前行的探险,于是对于经典的阅读,也正如新大陆的发现,每一次都是新的冒险。对既往全部阅读经验、生活经验的冒险,随时准备颠覆,随时准备重组。
然而,正如波兹曼指出,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鸡汤的泛滥与经典的疏离,乃是当下的常态。但令人欣慰在于,时间是最公正的评判者,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那些以生命的积淀而酿成的经典作品,终究会在历史的深处闪光。正如以往的历史告诉我们的那样,只要我们仍享受着思维的乐趣,经典就不会被抛开;只要人类仍渴望新知,经典仍将一如既往地指导我们去寻找世界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