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不接纳一切 2024-05-04 14:28:53 “接纳”,是我们用得很顺溜的词,它往往意味着向积极转变的开始——正面的情绪在涨,负面的情绪在消。任何一个词汇,在用得很溜以至于不假思索就从嘴边滑出来,带着“包治百病”的架势时,是应当多给予些留意的。我们需要停下来推敲推敲,自己到底在说什么,想什么,接纳在什么情况下是好的?什么情况下是不好的?一个人丑、笨、懒、穷、粗心,诸如此类,哪些应该接纳,哪些不应该?乃至贪财、好色,撒谎成性,要不要接纳,和它“相处”?“接纳”有个前提:接纳的对象是真实的,不是虚妄的。接纳的是事实、真相,不是妄想、幻相。幻相没有办法始终接纳,可能你刚接纳,它就消失不见了。幻相之所以叫幻相,因为是幻化而成的。对变动不居的东西,你去接纳什么呢?当你接纳一个和先前接纳的事物相反的东西,与之前观念抵触的观念时,先前的观念实际上已经被抛弃了。头一天晚上吃火锅喝酒,觉得生活真好,第二天头疼欲裂,又赶上被裁员,觉得生活糟糕透顶,这两种见解哪一种是被接纳的?都不是。但都是被领纳的。领纳的核心是感受,叫“领纳现量”。“现量”,意味着它非常确凿,可以作为标准。佛教讲三种量:现量、比量、圣言量。其中,现量是最权威、最靠得住的,比佛陀亲口说过的圣言量还权威。佛陀说过的话还可能被曲解、误传,甚至杜撰,但“现量”不会。只是,问题在于,人们在领纳的当时,永远不可能注意到自己正在领纳,而当他回顾先前的领纳时,往往会发生错误的认知。当我们告诉自己要“接纳”什么,哪怕以为自己真的“接纳”了的时候,也很可能并不是“接纳”,只是“领纳”。领纳的核心是感受,而不是见解,尽管感受本身是“领纳现量”,确凿无疑,是可靠的,但由感受引发的见解,却一点也不牢靠——那见解往往不是现量,只有在正确的时候才是现量,叫“觉了现量”。一个人发誓要戒酒的时候,他的感受是真实的,回头酒瘾上来到处找酒喝的时候,感受也是真实的。这两种感受都是领纳现量。但他并没有接纳“我是戒不掉酒的”,或者“我是一定可以戒掉酒的”。这两种见解都是变动不居的,都是幻相。幻相不可以成为接纳的对象,或者说,不可以成为永久接纳的对象。如果一个人说,我接纳自己丑一秒钟,一秒钟后要不要接纳再说,这很好,这说明他起码接纳了“我的想法经常变”——这个接纳很重要,因为它接近真相。一个人要不要接纳自己的缺点?“缺点”是很笼统的说法,笼统的说法会掩盖事物的本质,让许多截然不同的事物之间的区分变得模糊。比如,“我懒”,懒是缺点,我要不要接纳它?假如我坐飞机,十次有五次都会迟到赶不上航班——过往经验证明如此,那我要不要接纳“自己就是会迟到”?假如接纳了这一“事实”,是不是下次再迟到就没有那么内疚了?问题是,这不是“事实”。你可以接纳过去十次坐飞机都没赶上航班,但不能接纳下一次,因为下一次还没有发生,不是事实。同样,“我有50%的概率会迟到”,也不是事实。接纳不是事实的东西,会带来非常大的麻烦和障碍。那么,“我长得丑”,是不是事实?不是。——通缉一个犯人,描述长什么样,用一个字:丑——这是胡闹。但如果把犯人的照片放上去,就更接近事实。“丑”是评价,评价总是带有主观色彩,和事实有差距。不过,对于并非事实的东西,很多时候可以加些限定,让它看起来似乎像事实,比如,“我5岁以前长得丑”“我整容前丑”,或者“某人觉得我丑”——加限定条件弥合了幻相与真实的差距,让它近似“局部的真实”。但实际上,不要说近似“局部的真实”,“局部的真实”本身就不是真实。这里说的真实,不包括“转瞬即逝的真实”,而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能长久保持的事实。换言之,是难以改变的。只有在一件事物难以改变的时候,以它为对象的接纳才有可能保持稳定。一个人刚接纳了“我这辈子就是穷命”,随后买彩票就中了一个亿,那他还怎么接纳先前的见解呢?很多时候,某些事情看起来是难以改变、不能改变的。比如一个人有先天疾病,后天不能治愈(以现有的技术),再比如后天遭遇永久性失明、截肢,看起来是不能改变的了,对这类情况,是不是最好的态度就是接纳?其实,仍然有探讨的空间。探讨的关键在于,需要接纳的是什么?是遭遇,还是缺点?“遭遇”和“缺点”不同。“遭遇”是说过去的事情,既已发生,不能再改变。“缺点”则不限于过去,是涵盖过去、现在、未来的。“遭遇”是叙述,而“缺点”是评价。评价距离真相要比叙述远一点。“截肢”是遭遇,是限于“过去”的表述;而“少了一条腿”不是遭遇,是描述,这种描述不限于过去;说一个人截肢,是说他过去截肢,不是现在,也不是未来;而“少了一条腿”,则是说过去、现在和未来。“截肢”是不能改变的——因为发生在过去;“少了一条腿”则未必不能改变,因为涉及到尚未来临的时间。相对来说,截肢更是事实,而“少了一条腿”是“局部的事实”。如果说“少了一条腿”可能改变,改变是从哪里开始呢?从思考“什么是腿”、腿的定义。同样经历过截肢的人,有人会装上假肢,或者计划在未来装上假肢,甚至有人会在装上假肢后去跳舞,去参加田径运动会;而有人会一辈子坐在轮椅上。如果说腿所发挥的作用,可以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代表腿的话,我们就能看出“少了一条腿”的表述与事实的偏差——有人在右腿被截掉后,还可以得到0.5条右腿,甚至0.8条,即便目前没有得到,也可以在将来有望得到。而有些人,则丧失了这种可能性。他把与事实有差距的见解当作事实去接纳、确信了。“基本属实”的见解不是事实,哪怕它大体上应当被接纳,但它与事实存在偏差的那一部分,也不应当被接纳。我们已经非常习惯把“接纳”当成积极的词汇来使用。它确实在很多时候能发挥作用,那种时候是:假如你“不接纳”,你就会去抗拒,但抗拒的事情是无法改变的,于是努力的结果成为徒劳,徒劳又引生更深的痛苦。接纳会让你放弃无谓的抗拒,不再和不能改变的事物较劲。这可能是“接纳”所有积极的意义。而接纳的这种功能,完全可以被“正确的认知”替代。当你对事物不可改变的部分有了完全明确的认知时,就算不接纳,也不会再去付出无谓的努力。另一方面,接纳的消极意义在于,在不能明了地区分事物可以改变和不可改变的部分时,我们会把原本可以改变的部分打包在看似不可改变的“整体”里去“接纳”。尤其典型的是,以过去的有限经验为依据,以寡少的样本为依据,给久远未来的无限可能设限。比如认为,懒是我的特点、我天生就笨、我有拖延症,等等。这些都不是事实。一个很懒的人,叫他打麻将、斗地主,他勤快着呢。一个大家都说笨的人,可能在某些方面有过人的优势,比如上学不行,但干木工活特别巧。另外,这些也都是可以通过后天习得而至少改变一部分的。局部的事实不是事实。当一个在很多方面都挺懒的人,发现了自己在某些事情上并不懒的时候,或者在很多事情上觉得自己挺笨的人,发现某些方面自己一点都不笨的时候,那种地方就有可能从原先他生活的极小一部分扩展成他生活的大部分。以接纳的名义设限,会阻碍迁善改过的空间,排除让事情变得更好的可能。在佛教看来,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一辈子不能改变的东西,长劫下也可以改变了。不过,改变不是没有原因的,原因基于行为,而行为基于认知。因此,一个纯正的佛教徒,实际上(胜义谛上),是不接纳任何事物的。因为不可能接纳任何错误的认知,把实际上不存在的幻相当作事实去接纳,把不是自己的事物当作自己的一部分去执取。不过,在世俗谛上,他也随顺世间说接纳。他说的“接纳”其实是“接受”。他从来没有打算接纳任何事物。这和世间盛行的“接纳”说法相反。二者的不同,根植于对世界的基本认知:到底有没有自我?佛教认为,“非我”是真实,而且是唯一的真实。那么,“建立自我”“保持自我”等等,就只能是虚幻。幻觉不会马上破,有些幻觉足以持续累劫的时间。因此,也就有世俗谛,有随顺世俗说接纳这些、那些,说某些事情是不可以改变的。其实,只是省略掉了附带条件——暂时不能改变、某种情况下不能改变。因此,说的是接纳,其实不是接纳,而是接受。无论对什么进行接纳,都有个基础:萨迦耶见,也叫“有身见”或“身见”。这是流转生死的根本。有时候,也说无明是流转生死的根本。这两种说法是一致的——身见的根本在无明。如果身见能破除,无明迟早会破除。“接纳”不是“接受”。接受是转瞬即逝的。接受一个东西并随手扔掉,也叫接受,但不叫接纳。“接纳”是认为某种事物、某个特点是自身的一部分,自身要与它共处,乃至长久共处。“接受”不是,接受是认为某些事物会在适当的条件下相逢,也会在适当的情形下分别。接受的东西不是紧紧和自己捆绑在一起。它是能扔掉的。哪怕现在没有办法摆脱,假以时日,总有一天可以摆脱。而接纳,则认为它是不可以摆脱的。那么,好的东西呢?比如说,优点,我并不想摆脱它,难道接纳优点也不行吗?佛教是这样理解的:所谓“优点”,其实是“缺点”消除后的呈现。就像“房间保持干净”,并不是有个“干净”放在房间里,而是把垃圾、灰尘打扫掉,剩下的状态。“不垢不净”,“不净”并不是垢,是说净和垢一样,都不属于我,不是自我的组成部分。就像上完厕所,把马桶里的排泄物冲走,修行者对“自身瑕疵”,也都是这样的态度。从来不接纳,坚决不接纳。“自身瑕疵”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它不是被理解成“自身的瑕疵”,而是被理解成“自身即瑕疵”。这是相当激进的见解。然而,事实就是这么激进,真相就是这么激进。因为我们不敢直视真相,从而觉得真相“激进”。不是“自我的缺点”应当舍弃,而是“自我的一切”都应当舍弃,“自我”本身应当舍弃。因为自我是幻觉。这里的“自我”不能狭隘地理解为身体、心识或者寿命。在一期寿命结束之后,由于“自我”的存在,仍然会续起另一期寿命。“自我”的舍弃不是通过命终而完成,而是通过见到确确实实没有自我——通过看清真相。什么时候看得清清楚楚:世间的一切,只是五蕴的聚积、苦的聚积——这时,自我就舍弃了。任何最细微程度的“接纳”,都是“取”,是导致流转、在流转中不断受苦的原因。 赞 (0) 相关推荐 做一个普通而自信的人 本文共有 5000 字 如果觉得页面很长 那是因为留言很多 前阵子看到一个网络热词,叫做「普通却自信」. 说实话,当我发现这是一个贬义词的时候,我是很困惑的.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能够做到「普 ... 王路:“闻、思、修、证”是怎样定义的? 证,是证果.证必须以修为前提,没有修,就不可能证果.而修,是不可能上来就"修"的,不是拿个蒲团腿一盘就叫"修"--那时候是思,修也必须以思为基础.而思,又以闻为 ... 《读书》新刊 | 王路:周礼全先生的四本书 编者按 今年是周礼全先生诞辰百年,王路教授撰文纪念乃师.本文介绍了周先生的主要著述,概述其学术脉络,并兼及周先生的生活故事.同时,作者也谈到自己的学术研究既延续师承又寻到自己的路,几十年的哲学研究之路 ... 王路:智慧断烦恼的三个关键 断烦恼靠的是慧.那为什么很多挺智慧的人断不了烦恼呢? 三个原因. 第一是行相. 也就是观察的角度.或者说,把智慧用到什么地方.就像一辆车,性能非常好,跑得很快,但到不了目的地,因为不知道目的地在哪儿. ... 王路:观苦与渴爱 前一篇聊到观苦,底下有读者说:"我因为经历了一些事情,就会觉得众生皆苦,自己也很苦,现在不观呼吸,就是偶尔坐在那里想,或是看一些新闻都会觉得苦,我该怎么继续?" 这不是观苦.观苦, ... 王路||海南掠影 2021年第033期||总第672期 艺海风│672期 海南掠影 王路 3月中旬,海南岛上椰风阵阵,白浪逐沙滩,游人如织,一派祥和景象.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尽情地享受着这亚热带的旖旎风光. ... 王路:贪的种类及对治办法 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想戒烟,就不要给自己创造有烟的条件.家里.车上,都没有烟,也没有火,想吸烟吸不成.时间长了,就戒掉了.另一种说法是反过来:要戒烟,就特意把烟摆在桌子上.手边,锻炼意志--我就是不吸 ... 王路:色界天人的身高和寿命是多少? 依<俱舍>,聊聊色界天人的身高和寿命. 要聊这个,得先知道色界有多少天.部派间说法不同,本文依<俱舍>来说.色界的天数,有一个颂: 三静虑各三,第四静虑八. 初禅.二禅.三禅, ... 王路:什么是因果? 这篇依有部阿毗达磨,简单介绍一点因果的基础知识. 介绍"因果"是很难的,因为里面的概念太复杂了.不过,这其实是教理的核心.经常听到一种说法,"所谓因缘果报,因是根本原因, ... 『雕塑头条』王路欣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2021届本科毕业生推介 ▲ WANGLUXIN 本期推介 王路欣 指导老师丨董书兵 毕业作品 GRADUATION WORK <模样>系列 材质丨综合材料 作品阐释丨<模样>系列的三组作品以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