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观察|学习如何“学习”,从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开始
对于数字学习,不少小伙伴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云计算、大数据、精准教学、人工智能等热门关键词语,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胖胖老师越来越意识到数字学习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工具更好支持大脑学习的需求,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数字学习如何助力大脑科学地学习。
什么是有效的学习策略
我们时常会将学霸的学习行为进行反复研究,殊不知真正有效的学习策略其实更多是普通人掌握新知的大脑学习最优路径。大脑对于新知的习得路径研究,在不少海外学者看来主要有以下6种方式:
分布式学习:每节课学习较少,但更频繁
主动回忆:积极测试您的知识和技能
分布式召回:及时对测试进行反思,并根据情况调整
间隔交错:同时练习多个相关但不同的技能/概念
详细地询问(问和回忆):自问自答,并使用你学到的材料来回答这些问题
自我解释和费曼技术:用简单的术语解释你刚刚学到的东西
这其中尤其引起胖胖老师注意的是分布式学习的时间安排与间隔反复的学习方法,这也是目前海外学习脑科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其中不少实证研究令人深思,这里就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思考与体会。
(郑重声明:胖胖老师只是一个高中语文老师和草根学习研究者,不是所谓脑科学专家,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分布式学习为什么有效
根据Haley A. Vlach和Catherine M. Sandhofer(2013)在《Distributing Learning Over Time: The Spacing Effect in Children’s Acquisition and Generalization of Science Concepts(跨越时空的分布式学习:儿童科学性概念习得与生成的空间效应)》一文中对不同小学课时安排的调查研究,他们发现美国小学常常采用三种科学课程的排课设计:集中式(massed,4节课连上)、分段式(clumped,每天2课时)与间隔式(spaced,每天1课时),通过对学生成绩的评估研究,他们发现不论是在简单性生成性知识还是复杂性生成性知识的习得程度考察中,采用间隔式学习的学生总能获得更好的成绩。
无独有偶,Rawson, K. A.和Kintsch, W. (2005)在其《Rereading Effects Depend on Time of Test(重读效果取决于考试时间)》一文中同样提到,当比较学生在三种不同条件下的理解分数时,我们注意到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带来的测试结果是不同的。
阅读一次文本(single)
连续读两遍文本(massed)
在长达一周的间隔中,阅读两次文本(distributed)
当立即测试时,第二组表现最好。但是,当测试延迟两天时,第三组表现最好。
不仅如此,我们也可以在体育运动的习得研究中观察到类似的现象,因而当我们试图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开展学习的时候,第一步或许就该为自己的学习创建一个学习时间表,找时间每天或每隔几天练习一点,而不是将所有的学习塞进一天或几天内完成,这也就能解释为何习惯于突击完成作业或是第二天补作业的孩子,对于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总令人担忧,因为他们的学习过程没有“空间”和“间隔”。
如何科学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
胖胖老师推荐两个小应用来帮助大家科学规划自己的时间,一个是日程管理工具to-do(土豆列表),一个是番茄钟。
我个人使用microsoft to do,一款微软免费的日程管理工具,可以实现手机、电脑的多端互通,支持分组管理和文件云存储(除了同步慢点)。如果简单上手,自己手机上的日程管理也足够使用哦。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阅读这里:
番茄钟的小应用其实也不少,胖胖老师使用的是chrome小插件和实体番茄钟,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阅读这里:
学用系列|Tomato Pie“番茄钟”更新2.0了,最新功能早知道
下次我们将聊聊有关间隔反复的学习方法研究与工具推荐,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哦。
喜欢的记得来个三连(关注+评论+转发),谢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