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康熙历狱”,中西文化隔阂所产生的诬陷案
清史:“康熙历狱”,中西文化隔阂所产生的诬陷案
关键词:徐光启、汤若望修订《崇祯历书》、南怀仁替汤若望洗刷冤情
前因
徐光启、汤若望修订《崇祯历书》:公元1629年,礼部侍郎徐光启成立历局,与传教士汤若望一同编修《崇祯历书》。
▲《崇祯历书》
后果
南怀仁替汤若望洗刷冤情:公元1668年,传教士南怀仁与钦天监杨光先比赛测试日影移动,南怀仁胜出,替汤若望洗刷冤情,“康熙历狱”正式落幕。
▲汤若望德国科隆人(1592年—1666年)
详细过程
一、康熙历狱
公元1666年,钦天监官员杨光先上书,斥责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的新历法出现多处错误,汤若望等一批传教士于是惨遭牢狱之灾,史称“康熙历狱”。明朝末年,汤若望来华,与徐光启编纂《崇祯历书》。就在《崇祯历书》准备颁布之际,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思宗崇祯皇帝被迫上吊自尽,明朝灭亡。
在李自成占领北京的这段日子,李自成的军队在城内奸淫掳掠,汤若望躲在自己北京的寓所,哀求入城的起义军放过自己,也许是因为汤若望身份在中国无足轻重,起义军并没有拿他开刀,于是保住了性命。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
后来,清兵入主北京,赶跑了李自成,再度给汤若望带来了危机。当时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下令,北京内的汉人居民都要三日之内搬到郊外,让旗人入住城中。汤若望知道后,不知道哪儿生出的勇气,上疏朝廷说:“我是一名专修历书、不触碰朝政的传教士,还请清朝网开一面,让我留在北京治学。”
多尔衮收到汤若望的上疏后,认为一名外国来的传教士,确实不足以对清朝构成威胁,所以特准汤若望等传教士留在北京天主堂,还命清军不准骚扰他们。于是,汤若望不仅保住自己的性命,还保住了《崇祯历书》与许多珍贵的天文器材。
清朝政府上台后,多尔衮认为新的王朝应该带来新的气象,于是命钦天监编修历法,颁行天下。但是,由于明朝的时候《崇祯历书》没有颁行,钦天监只能继续使用明朝的大统历与新疆的回回历,却如同崇祯皇帝在位时一样,出现多次测量上的纰漏。
▲汤若望
二、多尔衮申请居留在北京的汤若望进宫
多尔衮认为,这样实在太影响清朝的威望,一定要找方法决。于是,多尔衮想起了申请居留在北京的汤若望,认为汤若望是个可用之材,就让汤若望主持历法事宜。
汤若望入宫后,在多尔衮的命令下,与其他钦天监用三种历法计算日食时间,结果只有汤若望的西洋历法算得分毫不差,多尔衮就决定采用汤若望编纂的《崇祯历书》,赐名《时宪历》,颁布全国,汤若望也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相当于天文局局长)。
汤若望任官之后,经常进出宫内宫外,被年幼的顺治多次撞见。顺治觉得这些外国人长得很神奇,就偷偷跟踪汤若望,看汤若望是怎么吃饭、工作的。不久,顺治与汤若望便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顺治不仅常常亲自到汤若望的府邸促膝畅谈,喊汤若望“玛法”(满语的爷爷),还特许汤若望可以随时进出后宫,汤若望的地位就提升得越来越高。
▲幼年顺治帝
汤若望受宠之后,却让不少人的眼红,其中为首的是一名汉人官员杨光先。杨光先是传统的士大夫,非常讨厌天主教,也一向反对天主教借用儒家的学说传教。看到汤若望如此受宠,他十分不屑,就处心积虑想要将汤若望搞倒。汤若望任钦天监监正后,进献了他自己制作的浑天仪、地平晷[guǐ]等仪器,教导官员西方的“地圆说”。
杨光先知道后,偏偏要跟汤若望唱反调,汤若望说地球是圆的,杨光先就说地球应该是方形的。因为只有这样,海水才能被盛住,不会掉落可是,顺治因为对汤若望太过喜爱,根本不理睬杨光先的反对。
▲鳌拜(约1610年—1669年,满语:Oboi)
三、杨光先顶替了汤若望
1661年,顺治英年逝世,康熙上位,由顾命大臣鳌拜代为执政。杨光先是鳌拜的党羽,深知鳌拜会站在自己这边,就向朝廷献上了自己撰写的《摘谬论》和《辟邪论》,对汤若望等传教士进行抨击。
鳌拜看了之后,决定让杨光先与汤若望比赛测试日食,两方一口答应。由于汤若望身患中风,无法动弹,所以传教士这一边,派出了另一个传教士南怀仁作战。最后,由南怀仁精准测出了日食。
鳌拜得知这个结果后,不愿相信,且为了显示自己在朝政上的一手遮天,下令将汤若望等人凌迟处死。就在处刑之前,北京发生了地震。
▲孝庄文皇后(1613年3月28日-1688年1月27日)
孝庄太后认为是不祥之兆,前来阻止,说汤若望是先帝信任的官员,怎么可以杀掉呢?汤若望于是被释放,但是其他人就没那么幸运了,李祖白等一众钦天监都被问斩,南怀仁则与另外两位传教士利类思与安文思被鞭笞流放。
后来,杨光先顶替了汤若望,成为了新任的钦天监监正。汤若望虽保住性命,但是久患中风的他,在牢狱之灾与亲友蒙难的双重压力下,出狱不到两个月,就病重逝世。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
结论
“康熙历狱”是一场由中西文化隔阂所产生的诬陷案,守旧党反对用西法制成的历法,进而在鳌拜的带领下对汤若望污蔑陷害,导致传教士与奉教人士受到打压,大大影响了天主教在清朝的传播。
参考资料:《清十二帝疑案》《中国近代史.上册》《康熙传》《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