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注十人书:伤寒论集注

伤寒论注十人书:伤寒论集注

伤寒论注十人书:伤寒论集注一般指伤寒论注十人书:伤寒论集注

《伤寒论注十人书:伤寒论集注》为明清著名医家张志聪撰著。张氏主张“维护旧论”,反对“错简重订”,首著《伤寒论宗印》,次著《伤寒论纲目》,晚年为“俾后之学者,因证而知气候之出入,因治而识经脉之循行,庶正路可由,不入旁门家伎矣”,遂潜心著书。全书尊成无己、张卿子两家,删去《伤寒例》,首列六经正文,次列《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痉湿喝》、《汗吐下后》诸篇,末列《辨脉》、《平脉》。汇节分章,用运气学阐释六经病机。

书名伤寒论注十人书:伤寒论集注

作者张金鑫 张隐庵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9月1日

页数276页

语种简体中文

开本32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伤寒论注十人书:伤寒论集注》汇节分章,用运气学说阐释六经病机。张氏对《伤寒》原文前后文互参,总结注疏,令人一目了然,故《伤寒论注十人书:伤寒论集注》不失为学习《伤寒》不可多得的一本参考书。

作者简介

作者:(清代)张隐庵

张隐庵,名志聪,生于1644年至1722年间,清代医家,浙江钱塘县人。自称为东汉名医张仲景之后裔,其11世祖游宦钱塘,遂定居于此。张隐庵从当时之伤寒大家张遂辰学习,得其传授。博览群书,对《内经》、《伤寒论》等研究颇深。有其独特的贡献。张氏构“侣山堂”,招弟子数十人,讲论医学,探究医理。当时学医者,大多投奔其门下,盛极一时。张氏一生著述颇丰,有《素问集注》、《灵枢集注》、《伤寒论宗印》、《伤寒论集注》等。张氏门生甚众,以高士式最为有名。张隐庵继承其师张遂辰的观点,主张维护旧论,提倡用气化学说解释并研究六经及六经病证,是“六经气化说”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对后世医家的影响甚大。

图书目录

伤寒论张隐庵原序
凡例
伤寒论卷第一
辨太阳病脉证篇第一
桂枝汤方
桂枝加葛根汤方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二越脾一汤方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干姜汤方
芍药甘草汤方
葛根汤方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麻黄汤方
大青龙汤方
小青龙汤方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
干姜附子汤方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桂枝甘草汤方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茯苓四逆汤方
五苓散方
茯苓甘草汤方
栀子豉汤方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干姜汤方
伤寒论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篇第二
小柴胡汤方
小建中汤方
大柴胡汤方
柴胡加芒硝汤方
桃核承气汤方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抵当汤方
抵当丸方
大陷胸汤方
小陷胸汤方
文蛤散方
白散方
柴胡桂枝汤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半夏泻心汤方
十枣汤方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附子泻心汤方
生姜泻心汤方
甘草泻心汤方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旋覆代赭汤方
桂枝人参汤方
瓜蒂散方
黄芩汤方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连汤方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方
甘草附子汤方
炙甘草汤方
伤寒论卷第三
辨阳明少阳病脉证篇第三
调胃承气汤方
大承气汤方
小承气汤方
白虎汤方
白虎加人参汤
猪苓汤方
蜜煎、土瓜根、猪胆汁导方
茵陈蒿汤方
麻仁丸方
栀子檗皮汤方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辨少阳病脉证篇
伤寒论卷第四
辨太阴少阴厥阴病脉证篇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加大黄汤方
辨少阴病脉证篇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麻黄附予甘草汤方
黄连阿胶汤方
附子汤方
桃花汤方
吴茱萸汤方
猪肤汤方
甘草汤方
桔梗汤方
苦酒汤方
半夏散及汤方
白通汤方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真武汤方
通脉四逆汤方
四逆散方
四逆汤方
辨厥阴病脉证篇
乌梅丸方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麻黄升麻汤方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
白头翁汤方
伤寒论卷第五
辨霍乱病脉证
理申丸方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
烧样散方
枳实栀子汤方
牡蛎泽泻散方
竹叶石膏汤方
辨痉湿暍病脉证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
辨可发汗病脉证
辨不可吐病脉证
辨可吐病脉证
辨不可下病脉证
辨可下病脉证
伤寒论卷第六
辨脉法
平脉法
伤寒论本义附卷末
伤寒六气会通论略

(0)

相关推荐

  • 清代张氏伤寒、跌打杂病杂抄药方书

    清代张氏伤寒、跌打杂病杂抄药方书

  • ​张姝艳:七绝十首(题名人名著)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海内外作者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文坛园地,奉献给所有高尚灵魂. 1.屈原 ...

  • 《伤寒论注十人书》诞生记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赐福给中国人并丰富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正确认识与了解中医药学的真谛,致力于中医药图书的出版,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做贡献是我们出版人责无旁贷的义务与使命. ...

  • 《伤寒论集注 第4部分》 清·张志聪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鞭,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旋覆代赭汤方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代赭石一两生姜五两甘草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此 ...

  • 《伤寒论集注 第3部分》 清·张志聪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鞭.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此节申明上义缓迟之义,寸口脉缓而迟,承上义而言也.上又云:卫气 ...

  • 《伤寒论集注 第2部分》 清·张志聪

    阳明病.心下鞕满者,君火神气虚微而病邪内结也,故不可攻之.攻之而利遂不止.则火气上虚,土气下泄,火土阴阳不相通贯,故死.若攻之而始虽下利,继则利止,土气得以渐升,火气不致殒灭,上下阴阳犹能交会,故愈. ...

  • 《伤寒论集注 第1部分》 清·张志聪

    伤寒论张隐庵原序伤寒论卷第一辨太阳病脉证篇第一伤寒论卷第二伤寒论卷第三伤寒论卷第四伤寒论卷第五辨公乱病脉证辫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辨痉湿喝病脉证辨不可发汗病脉证辨可发汗病脉证辨不可吐病辨不可下病脉证辨可 ...

  • 伤寒论三注 十六卷 周扬俊注

    周扬俊 清代医家.字禹载.苏州府(今江苏苏州)人.少攻举子业,屡试不第,年近四十,乃弃儒习医,钻研仲景书十余年.康熙十年(1671年)至京师,有医名.

  • 中医古籍鉴赏 増注类证伤寒活人书

    中医古籍鉴赏 増注类证伤寒活人书

  • 告诉你伤寒论第12条方后注的秘密

    单位:易县中医医院 作者:王海龙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