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陈文龙的海神传奇
4月25日是英雄陈文龙的殉难日
尚书庙的海神传奇
作者:孟丰敏
尚书庙里的海神是谁?陈文龙是也!陈文龙走上海神之路可谓十分传奇,生前事迹更是悲壮。
宋德佑二年(1276)12月,任兴化军知军的陈文龙派部将林华、陈渊去福州打探敌情。谁知,两个部将被降将王世强说服,认为兴化已守不住,不应该顽抗,要把城让出来,避免元军来屠城,兴化生灵涂炭。当然,他们主要不是为百姓考虑,而是算计了一下,觉得为陈文龙死守兴化毫无价值,而配合元军劝降陈文龙的结果会更好,因为大宋江山只剩下这兴化一角旮旯了,牺牲了自己的性命,也不能让大宋起死回生,还是要顺应变化,识时务为俊杰,给哪个皇帝卖命不一样呢?而且把陈文龙献给元军,自己还能在元朝当官。权衡个人得失利弊后,林华、陈渊倒像是顾全大局似的内心坦然,然后就谋划着如何带领元军进入兴化城,再把陈文龙押去福州,交给元将董文炳处置。林华的这个计谋很顺利地得逞了,因为陈文龙对他非常信任,没有想到部将有谋反之心。林华为何背叛陈文龙呢?
刚正不阿的陈文龙
陈文龙(1232--1277),初名子龙,字德刚,号洞真,别如心。他祖籍福建兴化(今福建莆田)人,幼年丧父,随母亲迁居福州市长乐县阜山,就读于明教堂。他自幼聪颖好学,母亲教导有方,让他知节义有志向,以英雄岳飞为自己的偶像,希望能精忠报国。
南宋宋咸淳四年(1268),陈文龙参加殿试对策,宋度宗十分满意他的答案,定为状元,更御笔为其改名为文龙,赐字君贲。由这改名、赐字可知宋度宗对他的宠信与给予的厚望。状元及第这一年,陈文龙已37岁,可谓寒窗三十载,饱读诗书,深明大义,在考试这条路上却也走得十分辛苦,对自己的仕途也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希望有所作为。他也想不到自己会得到时年28岁的年轻皇帝宋度宗的欣赏。
历史评价宋度宗是一个智商偏低、无能又荒淫无度的傻瓜皇帝,而且把军权都交给了贾似道,自己乐得逍遥自在,几乎不理朝政。但实际上宋度宗也是有才的。那天殿试结果公布后,宋度宗想到龙飞榜上的省试和殿试的状元名字中都有龙,就当庭出了一个对子考官员们,说:“朕有一联'龙飞取士,省元龙,状元龙’。”庭上参政马延鸾奏曰:“臣有一对,'虎帐总戎,殿虎帅,步虎帅。’”这说明宋度宗并非智商有问题,而且他钦定的状元陈文龙并没有错选,连贾似道也非常欣赏陈文龙,此后一直拉拢、提拔陈文龙。
陈文龙深受龙恩,自然更加忠君爱国,希望自己名副其实地成为“君贲”即皇帝的肱骨大臣。陈文龙人生理想如此,自然朝着这条路坚定地走下去。他为官清廉、深得民心,历任镇东军节度判官、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知枢密院事、兴化知军,但实际上他仕途坎坷,因为他不肯依附权贵,甚至和提拔他的贾似道之间也多次发生激烈矛盾,原因在于陈文龙反对贾似道推行的公田法。
贾似道认为国库空虚,推行公田法买朝中大臣和大户的逾限之田,租给无地或少地的佃户耕种,就可以对大官僚、大地主的土地兼并问题起到抑制作用,同时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毕竟这时宋度宗不怎么管事了,大事都由贾似道说了算。他自然把这事也当作自己的家事了,所以为了推行这个政策,就把自己的田地先捐出来以身作则,但他忘了这样做是在挑战已经成熟的封建土地私有制,且当时的官僚政体已经严重腐败到溃烂了,所以无法按照他的计划来实施。公田法的推行过程中,上层官僚抵制,中层执行者偷梁换柱地改变了做法,使公田法不但得不到正确的推行,反而误解条文规定,让其严重走样,结果是官僚、大户的土地没有被回收,中小地主和部分上层农民的土地被违法剥夺,致使浙西一带“六郡之民,破家者多”,民怨沸腾。最后从上到下一致地反对公田法,倒贾的势力也如排山倒海一般。本就元军大举南下逼近临安,加上经济危机,穷途末路的南宋社会彻底处于动荡与漂泊的危机中。但贾似道感受不到这种危机,因为他没有到民间调查,即使去调查也得不到真相,而陈文龙深知百姓的困难,因此向贾似道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从而和一意孤行、刚愎自用的贾似道分道扬镳,甚至是分庭抗礼,令贾似道开始痛恨而排斥陈文龙。此后更因为襄阳和樊城之战失利失城,使陈文龙对贾似道用人不当一事更加愤慨。
威严正信的坚定立场
陈文龙才华横溢,可惜生不逢时。他所处的南宋末年国难深重、内外交困。为了勤王,他倾尽家产,最终以身殉国,而且弟弟、弟媳吊死殉难,母亲绝食病饿而死,从叔(或说从侄)陈瓒战败车裂而死,满门忠烈,牺牲极其巨大,远超过岳飞、文天祥诸位英雄。
为何陈文龙要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呢?因为他和文天祥都是饱读诗书的状元,深明大义,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们的原则和立场非常明确,就是不能当叛国者。何况陈文龙的名字是宋度宗御笔更名的。他是天下皆知的“君贲”,崇拜岳飞,认为哪怕像岳飞一样被国家党奸冤杀,哪怕牺牲全家性命,哪怕被屠城,都不能背国!背国就是不忠不义!这就是陈文龙读书后形成的人生信条、座右铭。这也是明清两朝皇帝不断为他加封,百姓为他建庙祭祀的原因。
陈文龙抗元最精彩的一幕是在他被元军押到福州元军营时,元朝右丞相唆都让董文炳劝降陈文龙,说他家有老母和幼子,不要顽抗。陈文龙毅然不屈,手指腹正色道:“此皆节义文章也,可相逼邪?”
董文炳说:“国家兴亡有成败,汝是书生,何不识天时?”
陈文龙答:“国亡我当速死。”
董文炳道:“非是相逼,朱子论三纲,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何错之有?”
陈文龙道:“曾子曰食人之禄,则忧人之事。张少傅命我守城,我须坚守到底。”
董文炳把陈文龙扶到座椅上,劝道:“大宋无德无能,不要个人尽忠义,害了全城百姓。”
陈文龙愤慨地说:“宋无失德,三位太后北狩,忠臣们到南方抗战到底。先皇三子骨肉南北分离。你们把我全家老幼都斩首,也改变不了我生为宋臣,死为宋鬼的决心。”
兴化是弹丸之地,同样是屠城,同样是许以高官厚禄,陈文龙的部将都投降了,原因和吕文焕差不多。他们不想再为南宋卖命,认为南宋腐败溃烂,高官之间尔虞我诈,忠良被陷害的事也频频发生,包括文天祥在福州同样被张世杰排挤出小朝廷。林华的利己主义思想占了上风,认为“识时务者为俊杰”,总不能让兴化百姓因为改朝换代而全部自杀吧?把财物和山水都留给元军,岂不便宜了元军。他们的理由是要顾全大局,个人失节就不足挂齿了。
福州知府王刚中来劝降陈文龙。陈文龙说他征求了兴化百姓的意见,百姓们表示和他血肉相连,坚决共同抗战到底。这是中华民族宁做刀下鬼,不做亡国奴的精神。陈文龙异常坚定的立场,任山河日月改变也动摇不了的坚定意志,十分令人敬佩。这种品质在国家动荡不安时尤显珍贵。当所有人都从个人实际利益出发,功利主义地考量大是大非的问题时,只有陈文龙这样对理想信念异常坚定,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的人才会义无反顾地为一场正义而持久的战争做出牺牲。
虽然他们最后是飞蛾扑火,但这样的正义壮烈行为和为国牺牲的英勇精神、坚定的信念,就是中华民族能几千年屹立不倒,精神源远流长的原因,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南宋需要陈文龙这样的人才,否则南宋会覆灭得更快一些。
陈文龙的神迹
福州地区是众多海神的造神区域。三国以降,福州百姓在征服海洋的过程中付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惨重代价。依靠海洋谋生的福州渔民不得通过造神来祈求神灵的庇佑。比如唐五代的临水夫人、白马王都具有护佑海上航行的职能。比如明万历年间的册封使萧崇业《使琉球录》里就提到了临水夫人陈靖姑也曾护佑他们的册封舟安全渡海。
福建海神文化兴盛,尤其省城福州。宋朝时,人们从福州出城都要走水路,而阳岐古渡(化龙道)是福州出城往南走水路的必经渡口。阳岐因此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的商业繁荣小镇。传说,陈文龙牺牲前曾脱下官服,咬破手指血书“效死勿去”。官服从杭州的岳飞庙里被一阵大风吹到了钱塘江里,然后顺流漂到了福州的阳岐。当地的福州百姓因敬佩陈文龙,就集资建庙,奉陈文龙为水神,称作水部尚书。供奉陈文龙的庙也因此名称“尚书庙”。
真实情况并非传说如此神奇。宋朝,兴化客商出入福州都要在阳岐坐船,就在阳岐化龙道码头设立了小庙妈祖亭,供祀海神妈祖。明初,聚集在阳岐的与水运商贸有关的商人和水上疍族渔民,需要忠烈勇猛的男性英雄作为神灵来镇压水里妖魔。据万寿尚书庙的清乾隆碑文曾提及陈文龙“数出入风涛间为涉险者助”。这意谓陈文龙逝世后化为神灵后曾在海上救助渔民。这一点类似海神妈祖。而且妈祖也是祖籍莆田,所以渔民们认为忠臣英雄的陈文龙就是护佑苍生的水上龙神,便拜陈文龙为“水部尚书”。因此在妈祖亭内并祀陈文龙。也就是说陈文龙作为神灵被膜拜是从明朝开始的。
后来“大水冲了龙王庙”,百姓只好把尚书庙从江中迁往陆地上的大王庙内。由于大王庙里原有守土尊王,坐在主位。因此信徒便按宗教仪式反复投柸请尚书公自定座位。生前贵为副宰相的陈文龙甘心在大王庙内屈尊偏位。这显然与陈文龙生前谦卑高尚的品格十分一致。但,百姓心中这座庙以主祀陈文龙为主,就叫作阳岐尚书祖庙。
其实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六部只有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从未有水部,更没有“水部尚书”职务。陈文龙生前的最高官职为参知政事,比部级的尚书品位高,不知先民为何如此为神封号?福建文史馆原馆长卢美松说,阳岐是港埠,埠和部同音,正确读法应是“水埠尚书”。无论如何,只能委屈生前是副宰相级别的陈文龙长久屈居尚书一职。
《明史·礼四·诸神祠》一节里则说明:“按祀典,太祖时,庐陵祀文天祥,婺源祀朱熹……福州祀陈文龙,兴化祀陈瓒……武宗时,真定祀颜杲卿、真卿,韶州附祀张九龄子拯,沂州祀诸葛亮,萧山祀游酢、罗从彦。皆历代名臣,事迹显著。”这段记载说明,明初把历代名臣作为官祭对象,并列入诸神祠。陈文龙、陈瓒和文天祥都是在明孝宗(弘治帝)时正式列入官方祀典。
不论官方如何敕封,陈文龙究竟有多少神迹,还要看民间怎么说。尚书公在世时忧国忧民,羽化成神后依然关心百姓疾苦,所以万寿尚书庙自古也是穷人避难处,更是落魄商人除夕躲债之所。民谣唱道:“富家过年嬉笑开,穷人年关最难挨,灯笼数簿觅无处,尚书庙里躲债来。”这首民谣佐证了除夕夜躲债民俗的真实性。欠债者只要进了尚书庙,便等于有了护身符,谁也不敢来此讨债闹事。尚书公有求必应,令躲债于此的落魄商人十分崇敬,因此成就了尚书庙的发财美名,更增添了一分神秘色彩。
陈文龙祖籍福建莆田,生前主要活动地在福建莆田、长乐、浙江杭州等地,最后殉难在杭州,但福州竟成为陈文龙神缘发源地和主信仰地。这说明福州百姓最崇敬英雄人物,给了陈文龙最虔诚的尊崇和最大的荣耀。福州因此成为忠臣、英雄陈文龙的精神故乡。
万寿尚书庙
福州市台江区下杭路三捷河畔的万寿尚书庙,大门上额直嵌“敕建尚书庙”、横嵌“敕封水部尚书”青石匾额。庙内建筑面积约两亩,由戏台、天井、大殿、天后宫组成。天井两侧有双层侧楼。殿堂内供奉主神水部尚书陈文龙,另有陈文龙部将及福州府下辖的十县城隍及城隍二十四司官、琉球国将士(番将)。走进门内,信徒虔诚的念经声从天井一侧的厢房里传出。这里香火鼎盛,雕梁画栋的彩漆也透着香火的红光。大殿的各扇门楣上悬挂着历朝历代皇帝敕封的匾额,正中间一扇匾额是康熙皇帝所赐的“朝宗利济”。大殿右边有一条逼仄通道往后堂的天后宫。
万寿尚书庙建于何时呢?据福州文史专家李林洲考证,当年万寿尚书庙的大殿后庭左右两侧各立五块与庙里历史有关的石碑,其中多块石碑明确记载万寿尚书庙始建历史的石碑。比如两块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的官方功德碑便有相关记载。这块碑乃时任福建承宣布政使杨廷祥撰写。他褒扬庙僧等募资修复万寿尚书庙,便决定长年拨款资助香灯等,同时提到陈文龙死节后“英爽不泯,数出入风涛间为涉险者助。前明太宗嘉公伟烈,特与褒封崇祀,始建庙于南台泗洲之域,迄今三百余载。”这说明福州万寿尚书庙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
万寿尚书庙如今在福州的影响力超过了阳岐的祖庙。这其中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下杭路作为旅游景区,地处闹市;二是万寿尚书庙的活动多。两年一度的正月十八“尚书公出海送官船”活动则是万寿尚书庙最热闹的活动,让意犹未尽的春节增添了一个新的活动高潮。每当这个节日来临前,福州各个商帮、商号及广大民众捐资,建造一艘精美的官座船为尚书送行。船上挂满商号敬献的袖珍型名牌产品,琳琅满目、争奇斗艳。活动当日,尚书庙内演闽剧、讲评话、唱伬艺,庙前街上摆满各种风味小吃,还有舞龙灯、拍狮马、踩高跷表演。当队伍通过闹市时,各商号燃放烟花爆竹,尽情欢乐。而整场活动中,“尚书公出海送官船”是整场表演活动的重头戏。“尚书公出海送官船”的寓意是尚书公巡安四海。活动当日,身穿南宋官服的表演者肩扛一艘20米长的彩色木船即尚书公的“官座船”,在民众的护送下,边走边模仿划船的姿势,口中齐喊“尚书顺风顺水,一路平安”,场面喜庆、感人。夜幕降临后,在民众的护送下,这艘官座船从三捷河直达闽江“出海”。2015年,此项活动被列入台江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尚书庙的琉球情缘
清朝的琉球册封舟上供奉尚书公陈文龙。因此,万寿尚书庙中有康熙、嘉庆、道光皇帝赐下的三块匾额,分别是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册封琉球正副使海宝、徐葆光奏赐陈尚书的匾额“朝宗利济”,嘉庆十三年(1808年)齐鲲奏赐陈尚书的匾额“效顺报功”,以及道光十八年(1838年)册封使林鸿年、高人鉴奏赐陈尚书的匾额“护国佑民”。万寿尚书庙保存的10多块纪念石碑中,有四块石碑与琉球有关。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是嘉庆五年(1800年)、嘉庆九年(1804年)、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和道光十八年(1838年)。
历代册封琉球使的《使琉球录》中并没有全部介绍或详细说明他们祀奉的所有海神,所记载的皆以妈祖为主,还有萧崇业时提及临水夫人。清朝时,齐鲲的《续琉球国志略》则记载了三位海神,分别是妈祖、陈文龙、拿公,但没有供奉在同一艘船上。齐鲲写道:“國朝冊封琉球,向例:請天后、拏公神像,供奉頭號貢船;請尚書神像,供奉二號船。此次猝遇風暴,化險爲平。二號船來往俱早到半日。臣等恭摺奏聞,與天后、拏公並請賜御書匾額。得旨允行。”这说明二号册封舟上贡的海神是水部尚书陈文龙。而正常惯例正使坐一号船,副使坐二号船,李鼎元坐的就是没有龙骨的二号船,船上有不少他的从客,包括名僧寄尘。不说福州到琉球,这没有龙骨的船顺利到达了琉球,而说从琉球回福州的路上,他们遭遇了倭寇的袭击,船只也安然无恙,可见船上供奉的海神水部尚书一直在保佑他们。所以,李鼎元应该特别感谢尚书公才是。
齐鲲出使琉球时,就特别感谢水部尚书陈文龙了。他在日志中记载:“臣等封舟,閏五月十一日放洋。十四日將至姑米山,北風暴起,船身欹側,舉船惶恐。臣等焚香,叩禱天后暨拏公像,默祝平安。回日當據實奏聞,恭請御書匾額,以答神庥。瞬息間,仍轉東南風。次日即過姑米山。聞同日二號船遇暴亦然,文武員弁虔叩尙書神像前,乃免於厄。按:尚書陳姓,名文龍,福建興化人。宋咸淳四年廷對第一,官叅知政事,知興化軍,爲賊所執,不屈死。明時顯靈,護救封舟,封水部尚書,立廟閩省南關外。”
他简单介绍了陈文龙被敕封为水部尚书的原因是在明朝时显灵护救封舟。可见陈文龙在明朝册封舟上确有祀奉,只是具体时间不详,明朝的册封使也不见相关记录。至于文中说立庙在闽省南关外,这也许是阳岐的水部尚书祖庙。因为当年阳岐渡口是福州南主驿道的官路,且在福州城南关外。
清嘉庆年间,万寿尚书庙的原址则设在台江区后洲街道玉环路。那时庙里还祭祀了一位特别的神祗,就位于尚书庙的大门内。只要抬腿跨入尚书庙,就要先拜这位神祗。他就是琉球的金将军。金将军字伯通,是琉球国唐营(俗称久米村)人,即华裔的琉球人。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琉球国王尚元遣使上表请求册封。嘉靖四十一年(1562),时任琉球国将军的金伯通奉命护航。贡船至闽江口时忽遇狂风暴雨。金将军翻船落水,遗体随潮水漂流至闽江边的远洋村江边。乡人虽积极营救,但已无力回天,只获随身腰牌一面,始知为琉球国金将军,便上表朝廷。此后,乡人保存其遗体,在遗体上覆以灰土,将其塑成神像,故名“肉身将军”,并建庙祀之。由此足见福州十分特殊的海洋民俗信仰文化。今天的鼓山镇远洋村里还有金将军庙。2005年,凤洋琉球金将军庙被列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琉球人民也十分崇敬陈文龙。他们把福州尚书庙写入他们学习中国话的课本——《官话问答便语》中,因此陈文龙忠君爱国的思想对琉球人民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清末,当日本以武力吞并琉球时,在中国留学过的林世功,以陈情通事官身份渡海来榕,最后学习陈文龙自尽殉国,以全臣节。林世功可谓是19世纪琉球版的“陈文龙”。
笔者为杭州陈文龙文化节主题曲作词作曲《丹衷昭天地》。歌词:
轰轰忠肃,敢誓丹衷。
志欲擎天,气吞朔庭。
忠义状元,铁血英雄。
丹心一颗,节义满腔。
丈夫耻作负恩生,孤城如斗犹百战。
龙虎可羁不可扰,怒气吹人山亦倒。
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树降旗。
一门百指沦胥尽,惟有丹衷天地知。
副歌部分的歌词来自陈文龙的诗《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
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
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
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竖降旗。
一门百指沦胥尽,唯有丹衷天地知。
4月25日是英雄陈文龙的殉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