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里的智慧,一字千金! 2024-05-09 22:00:02 《吕氏春秋》是在战国末期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组织门客编写的道家著作,又称《吕览》。成书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夕。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贯穿全书始终,融合阴阳、儒墨、名法、兵农等诸家学说,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据说,书刚刚编完时,吕不韦下令把全文抄出,贴在秦国都城咸阳的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这就是成语“一字千金”的来历。《吕氏春秋》以道为主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体现了道家的优点与特色。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刻舟求剑'的故事就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于战国时期的大作,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遗文佚事和思想观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察己可以知人,察古可以知今。大意:考察自己就可以知道别人,研究历史就可以了解今天。感悟:人性都是一样的,了解自己也就是了解别人。鬼谷子有言曰“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了解别人要从自己开始,了解了自己才能了解别人。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也说:“高明的人,先要自知,然后才能知人。老子更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别人,还比较容易做到;世界上明白自己的人绝对不容易找到。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明白人,那就开悟了,开悟也就是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本来面目。 2.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xiá)瓋(tì)。大意:一尺高的树一定有树节,一寸大的玉石必有瑕疵,比喻事物各有所短,不可能十全十美。感悟:世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人生难免有缺憾。梁启超劝告弟子徐志摩说:“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当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之妙味矣。”季羡林也说:“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只有不求圆满作为生活哲学,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滋味。人生不求圆满,小满足矣! 3.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大意:想要战胜别人,必定要先战胜自己,想要评论别人,必定要先使自身没有缺点,要想知道别人,必定要先知道自己。感悟:民间有句俗语,“老鸹(乌鸦)落在猪身上,只看见别人黑,看不见自己黑!”人往往只看到别人的毛病,看不到自己有更大的错误和缺点。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人最大的心魔也是自己。 4.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大意:石头可以击碎,但不能改变它坚硬的性质;朱砂可以研成末,但不能改变它赤红的颜色。感悟: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贵有志向和操守。 5.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大意:善于学习的人,能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感悟:三人行,必有我师。如果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那么任何人都可以做我们的老师,因为任何人都有长处! 6.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大意:使河流干涸而捕鱼,难道会没有收获吗?但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怎么可能打不到?但是明年就没有野兽了。感悟:人类对自然的索取一定要适度,过度索取就是破坏,而人类最终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为人处世也是如此,凡事留有余地,《菜根谭》中说:“凡事当留余地,五分便无殃悔”, 行不可至极处,至极则无路可续行;言不可称绝对,称绝则无理可续言。为人处世,进一步,也应留三分,凡事留余地,益处则无尽。 7.以绳墨取木,则宫室不成矣。大意:如果木材要完全合乎绳墨才取以为材,那是极少的,真那样,宫室就建不成了。感悟:人才不是“全才”,若求全求备,则天下无人才可用。历来“德才兼备”的少,所以历史上曹操比较“重才”,曾国藩则“重德”。曾国藩认为“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不可动辄说“天下无才”或“无人可用”,所以人才只能是使用中慢慢培养,“人才以培养而出,器识以磨砺而成”。 8.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大意:流动的水不会腐恶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生虫朽烂,这是由于不断运动的缘故。感悟:封闭、静止的环境会走向停滞,甚至崩溃,所以人要终生学习,不断更新、升级自己的知识系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朱光潜说:“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生机,便不免感觉烦恼。” 9.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大意: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善于相马的伯乐;得到十把利剑,不如得到善于铸剑的欧冶;得到土地千里,不如得到一个圣人。感悟:古人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无论古人打天下还是现代人创业发展,招兵买马的时候,普通人才的招聘并不难,难的是找一个能统率千军的将才。 10.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大意:要知道平直,一定要依靠水准墨线;要知道方圆,一定要依靠圆规矩尺。感悟:若无规矩和准则,则人无所适从;若无诚信,不遵守契约,则无法形成秩序。大自然按照固有的秩序万古常新,一个国家按照一定的秩序建立、发展,每个人也应该要做内心有秩序的人。如果是非不分、混淆黑白,人云亦云,没有判断力,谈不上内心有秩序。如果心态不平衡,对什么事都抱有成见,凡事抱怨,遇事就失了分寸,也谈不上内心有秩序。 源自:诗词世界 赞 (0) 相关推荐 共读国学 | 6644、言之易,行之难。——《吕氏春秋》 6641.不才者进,则有才之路塞.--<新唐书> 此句大意是:不才的人得到晋升和重用,那么有才之士就不会得到施展. 6642.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资治通鉴& ... 国学经典中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吕氏春秋》精选名句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 ... 《吕氏春秋》里的智慧,一字千金 <吕氏春秋>是在战国末期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组织门客编写的道家著作,又称<吕览>.成书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夕.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贯穿全书始终,融合 ... 那些藏在成语里的智慧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千年的历史与文化中,始终保有旺盛的生命力. 究其根本,则是成语里蕴含的古人的智慧仍然启迪着当代人.快来看看成语里的智慧吧! 1.忙里偷闲:"偷懒&quo ... 一言一诗一心境 一山一水度余生 古诗词里的智慧 曾有哲人说: 生活,绚烂之极趋于平淡. 它虽淡如水,却总能泛起细碎的涟漪.一朝一夕,一山一水,从从容容,都是惊喜. 生活不是赶路,而是去感受路.在每一个清浅的日子里,愿我们不争不抢,却有岁月打赏.愿我 ... 《三国演义》里的智慧:聪明人,三不问 看轻出身,方能坚守初心:看轻成败,方能一往无前:看轻得失,方能无怨无悔.晚安. May 19 2021 by: 公社君 来源:十点读书 作者:不雨亦潇潇 历史的天空 毛阿敏 - 三国演义 电视剧原声带 ... 《战国策》里的智慧(19)职场中人典范 战国时,王公贵族养士成风,著名的孟尝君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招揽门客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扬名,通过众多门客的交口称赞形成舆论力量,提高自己社会名望.同时,养士的行为更类似于投资人才,通过资助人才而获得人才资源 ... 《战国策》里的智慧(20)赵威后的“民本思想” 我国古代一直是男权社会,重大的历史事件,精彩绝伦的谋略几乎都是以男性唱主角.所以,当长河之中偶然泛起闪烁着女性光辉几朵水花,就会显得那样耀眼夺目.今天我们来看看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的故事,她用最朴素的语 ... 《战国策》里的智慧(21)如何化解权臣谋夺民心的举动 自古以来,大权在握.功劳盖世的大臣一般有两个方向,为了自保而不断自污,或者不断收买民心以求实现更大的野心.前者一般是因为王权强大,无法挑战.而后者则是对自己实力十分自信,认为自己足以取而代之或者至少在 ... 《战国策》里的智慧(22)“狐假虎威” <战国策>是汉代刘向收集整理的先秦纵横家们的事迹,这些人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在诸国兼并的舞台上各显神通,或威胁或利诱,或以情理打动人心,或以寓言剖析人性.我们现今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就有许多出自 ... 《战国策》里的智慧(23)认清自己的“立身之本”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当人平白受到重用时,一定要想一想自己因何收到不一样的待遇.正确分析自己的'立身之本',才能更加清晰的认清自我价值,从而趋吉避祸,始终避免出现不利境地.今天我们来看看,究竟怎么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