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顶魔法学院:是空想还是大计划?丨AMNUA艺术财经

按:上海和香港的相似之处太多,香港是世界贸易金融中心,上海是中国贸易金融中心。两座城市都曾有过殖民时期的黍离之悲,也都有着独占鳌头的辉煌年代。曾有媒体说香港是上海的明天,上海是香港的昨天,当然,时至今日,可能已经没什么明天昨天之分了。在各种文化交汇融合之下,上海的文化活力逐渐显露,所以即使今天不是艺术中心,那么假以时日也一定是艺术圈各类新现象的发生地。

随着第一批入驻的艺术机构如龙美术馆(西岸馆)、余德耀美术馆、上海摄影艺术中心、西岸文化艺术示范区的日益活跃,上海西岸完成了文化产业的初步尝试;去年,几家画廊相继宣布进驻西岸,成立于2014年的没顶画廊是其中之一,首家“徐震专卖店”于该空间开业。没顶究竟还有多少新花样?徐震到底是艺术家还是商人?我们采访了没顶画廊总经理金利萍(VIGY JIN)给我们解惑。

没顶画廊总经理金利萍(VIGY JIN)

南美小白:没顶公司的前身是比翼公司是吗?

Vigy:对,比翼艺术中心。

南美小白:当时徐震的身份是什么?

Vigy:其实比翼艺术中心1999年开始,是一个意大利人,叫乐大豆开的。当时只有3个人,我当时加入是以运营的身份加入,因为我没有艺术背景,徐震当时加入是艺术总监的身份加入的。

徐震,《天下》

南美小白:他那时候还是一个艺术家?

Vigy:对,艺术中心是中国第一家的当代艺术中心,所以没有任何经验借鉴,我们在里面工作,这些所谓的艺术总监也好、运营也好,都是我们自己想的,在当时我们没有任何的title,没有想过自己到底干什么,团队也很小,只有3个人,所以我们基本上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没有想过具体是怎样的身份。只不过到最近几年,才发现好像你当时做的事情是艺术总监的事情,你做的是运营。

2015年龙美术馆举办的徐震艺术大展

南美小白:我们知道艺术家一般都是由一个画廊来代理,再经过拍卖,或者艺博会之类市场往外推。但是徐震直接让自己的名字成为品牌,作为艺术家来说他这样的做法会不会符合市场的规律呢?

Vigy:不管是通过画廊推也好,通过拍卖也好,通过徐震品牌也好,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艺术家的作品,艺术家的作品在这里面是最重要的,还有艺术展览。很多艺术家往前推是靠好的作品好的展览,一步一步往前推进的,拍卖也好、画廊也好,只是辅助他往前推动的力,但是主要的原动力还是他的作品,他的展览。所以徐震品牌,不管是以品牌的方式做也好,还是其他方式。其实作为艺术家的身份他没有抛弃掉,目前为止,在国内外还是有好几个画廊跟他合作,包括国内的长征和香格纳,法国有贝浩登,美国我们也有项目合作的科恩画廊。其实一直以来都有画廊跟他合作,并不是说做了品牌之后没有往传统的道路去走,他还是有走,包括拍卖也会有涉足,可能拍卖不是我们自己拿货去拍,但肯定有这个过程,这也是我们自己比较看重的一块。

香格纳超市,2007

徐震品牌他不是单纯从销售和商业去考虑做品牌的东西,因为中国所有的艺术商业,大多是模仿西方的模式,但是它缺少很多西方的机制,比如美术馆的机制和艺术机构的机制。在中国这一块是缺失的。中国很多年轻艺术家,尤其是做观念的艺术家,在国内没有那样的美术馆和机构去收藏这类的作品。徐震做品牌更多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希望用中国人自己的方式,尝试看看在西方体制下面有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去做这样的事情。

徐震没顶公司出品 Xu Zhen ( Produced by MadeIn Company ), 没顶曲项瓶 MadeIn Curved Vase,2015

这两年,国内很多私人美术馆起来了,它的发展方式和国外的私人美术馆完全不一样,它有自己的一种发展方式,这跟中国的经济、国情都有关系。做徐震品牌,从我们自身的出发点来说不是为了商业,更多是为了艺术的推广,因为只靠画廊,只靠高端美术馆的展览,或者只靠拍卖的一些高价,还是在艺术圈一个比较狭小的圈子里面再消化,自给自足。艺术最终是为大众服务,我们希望艺术走到大众中去。所以我们在想,艺术能不能像奢侈品一样,开很多专卖店,让大众可以有机会去接触到它,而不是只有到美术馆里面才能看到这些东西。

徐振作品,《永生》

南美小白:超市和专卖店有什么区别?

Vigy:超市其实是徐震的一个作品,超市应该是2007年香格纳去迈阿密参加迈阿密艺博会,他们当时说想做一个比较好玩的作品,徐震就提了这个方案,让我们做一个超市,里面的东西都卖空了,当时的反响特别好。后来我们觉得这个作品在国内没有展过,在国外展过很多次,所以我们就想在国内也展一下,正好愚园路那边有这样一个机会,我们就在国内做一个真的超市,而不是在画廊或者美术馆空间里面做超市。

徐震超市,2016

专卖店是徐震品牌对外的一个窗口。这家是他第一家店,你也看到它跟传统意义理解的专卖店不一样,它没有很多种小型的作品,因为很多人一想到艺术品的专卖店就会想到艺术衍生品,像杯子、T恤、手机壳,或者雨伞、本子、文具。而我们概念中的专卖店或者产品,它的类别会更宽广,它不会局限在日用品上,可能专卖店可以大到有大型的原作,也可以小到有一个手机壳,都可能会有,所以它其实是徐震品牌的试验场,他会把不同的东西放在试验场里面,然后去看观众,其实我们希望这个店面对的是普通观众,我们想知道普通观众对艺术品牌的接受度,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接受度不停调整我们的方向,不停地调整我们的产品线,看看大众到底喜欢什么,大众的接受度在哪里。

《欧洲千手古典雕塑》 玻璃纤维混凝土,大理石粉,大理石,钢筋  304 x 1470 x 473 cm  2014   没顶公司出品

南美小白:在专卖店里面有没有卖出过产品?

Vigy:有,我们去年11月份开了第一家店,到现在销售情况还是可以的,特别是年轻一代起来以后,他们对这种东西的接受度蛮高的。

没顶画廊《偶发使命》参展艺术家合照 左起:佩恩恩、陈冷、莫少龙、UMA、丁力、夏云飞、陆博宇

南美小白:传统的画廊有相对固定的艺术家和相对固定的藏家群体,徐震品牌有没有这样的人?

Vigy:徐震品牌其实也有,徐震品牌的艺术家只有一个,就是徐震,他不可能做别的艺术家。我们有一次讨论,LV里面只可能卖LV的东西,不可能卖PRADA或是迪奥的东西,其实道理是一样,所以徐震品牌只能卖徐震的作品。我们这里有很多是原作,但是不可否认,要求大众进来直接购买一个原作还是需要时间培养去学习和接受的。所以我们专卖店也有一部分是已有的藏家群体会去收藏这些品牌下的作品。包括相关的衍生品,那个范围就非常宽广,我们现在有微店、淘宝店,有时候那些客人我们都没见面,都不知道是谁,会有什么人,因为他们都是直接在线上下单的。

陆博宇《无题》2016 单频影像 3分3秒

南美小白:我听说现在很多画廊都选择直接去参加艺博会,而不去办展览,你们对这个问题怎么想的?

Vigy:我觉得展览对于艺术家来说还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对年轻艺术家来说更是如此。当然现在艺博会很多,这可能也是一种节约成本的方法。但是我们在这方面还是比较传统,我们觉得艺术家需要通过一个展览去了解自己的作品,在展览中呈现的效果和他在工作室自己做出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他只有在展览中能够得到一些最真切的感受,而且通过展览我们可以邀请很多批评家、策展人,或者不同年龄段的艺术家过来,大家会产生一些讨论,这个讨论对艺术家是非常重要的。艺博会可能只有3天,画廊的人都在忙着做销售,没有人会去探究这个作品是怎样的。而一个展览的周期至少是一个月时间,这一个月时间里面有更充裕的时间让大家去讨论,让大家去感受和发酵,这个对于艺术家的发展是很重要的,我们也不希望为了节约成本而少了这个过程。

艺想天开
陈晓云,韩锋,胡介鸣,蒋鹏奕,梁绍基,徐震 - 没顶公司出品,石青,施勇,唐茂宏,向利庆,张鼎,朱加,周铁海

徐震 - 没顶公司出品 | 蔓延201009103

南美小白:我看到你们展览中的艺术家相对比较年轻,年轻艺术家的好处可能是有创造力、画廊可以陪伴他成长,价位不高也让画廊的资金投入没有那么多,但是他们给画廊带来的收效可能是在未来;当然也有一个风险,这些艺术家也有可能中途就不做了,选择年轻艺术家对于画廊来说是有风险的。

Vigy:是有很大的风险!我前面就说到我们还是有一个情结——做一个艺术中心的情结,我们当时做比翼的时候,所有合作的艺术家,基本上属于像现在90后的艺术家一样的状态,都是非常年轻的,很多艺术家的第一个个展都是在我们比翼做的。当时我们不会去考虑这么多,只是觉得他们没有太多的机会,他们需要这样的机会。当时只有我们一个平台的推广,艺术中心也不会去销售,只是纯推广的一种方式。确实我们做的艺术中心里面有一批艺术家出来了,反过来我们做没顶画廊的时候,我们也是要把机会给到年轻艺术家,因为年轻艺术家比成熟的艺术家缺少很多机会,就像你说的现在国内有太多的美术馆,太多的艺术机构,太多的画廊,成熟的艺术家不缺展览机会,而这样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正是年轻艺术家缺少的。

《永生 – 北齐圆雕菩萨立像,亚马逊和野蛮人》 ,没顶公司出品

有一个好玩的事情,我们公司的结构和很多艺术家的工作室不一样,我们80%的员工都是各大艺术院毕业的艺术生,他们进公司有一个梦想就是做艺术家。所以徐震有时候会在公司开一些培训的课程,比如你有什么作品你可以给徐震看,徐震会给他进行指导。我们当时开玩笑,说我们可以做一个没顶魔法学院,就是专门培养年轻艺术家,告诉他你这个作品有哪些缺陷,哪些是不足的,你往哪方面改一改会更好。我们的这种热情和经验希望反哺到那些年轻艺术家身上去,所以我们会选择年轻艺术家来合作。

我们跟一般的画廊还是有点不一样,因为我们在艺术这一块还是比较强大的,我们在艺术职业道路发展的经验上可能比我们的销售更强,因为我们所有的人都是从艺术中心出来,所以我们知道怎么样跟艺术家沟通,怎么样对他好,怎么样让他的作品会做的更好,他的事业版图怎么样去发展,我们可以给到很多建议。当然如果他们中途决定不做艺术了我们觉得也没有关系,这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这个风险我们愿意承担,但是我们更希望把自己有的这些经验和资源嫁接给一些年轻的艺术家。

“信息雕塑公路”2016,没顶画廊现场

南美小白:西岸现在有一些海外画廊进驻了,应该还有很多海外画廊想通过上海试水中国市场,你觉得目前的上海画廊是怎样一个生态?

Vigy:过去,不少国际画廊会选择香港,那里有完善的免税政策,也是最接近中国大陆地区的,我们说“他们在门口等着”。如今,上海是中国商业化程度最成熟的城市,海外画廊愿意选择上海而不是北京,一个原因是因为上海对他们来说更有效率,商业的契约精神高。而且,上海各类专业的艺博会越来越多,一级市场的艺术产业链在稳定的发展,上海的艺术市场将会越来越良性发展的。

西岸艺术地图

南美小白:上海现在处于这么好的一个势头,你觉得未来北京和上海现有的艺术地位会产生变化吗?

Vigy:我不觉得会这样,北京和上海的差别可能跟两个城市的文化定位有关。北京的文化是典型的中国式文化,比较大。我对北京的印象是,它的文化尺度非常宽广,从业的人员数量巨大,他们跟我说黑桥拆了两万艺术家没有地方去了,可能上海所有艺术家加起来也没有黑桥这一个地方的艺术家人多。上海本来就是很商业的城市,它是包容的,最早接触国外的模式更多,上海这两年起来了,我去北京很多人说你们上海现在好热闹,其实上海热闹就是艺博会,品质相对好的艺博会和私人美术馆的进驻。不管从画廊的数量,艺术家的数量跟北京比,其实远远不够,只不过北京的领域更宽广,有时候就把它稀释掉了;上海做当代的就这么多,看起来是热热闹闹的,大家过来看就可以看到都浮在水面上,就觉得上海的当代艺术好像蓬勃发展起来了,但是它其实是一个小而精的模式,北京还是非常宽广的。所以感觉好像北京最近几年有点没落,其实我倒不觉得,我觉得可能过几年北京还是会起来,毕竟从业人的基数放在那边,基础也放在那边。

做艺术,唯一的评判标准就是艺术家,上海加起来只有5000个艺术家,北京可能有5万、10万个艺术家,这个基数放在那边,只要有一些配套好的美术馆、艺博会,或者拍卖做起来的话,它起来的速度会非常快,因为它有基础。

北京长征空间展示没顶公司的雕塑装置作品

南美小白:你们有没有想过会把专卖店或者画廊开到北京?

Vigy:画廊目前为止不会,因为我们做画廊跟别人不一样,画廊只是我们公司的一块业务,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希望打好基础慢慢来做,不要盲目的进行扩张。说实话这两年经济不是那么好,我们希望稳扎稳打去做每个展览和每个艺术家。专卖店不可否认有这样的计划,我们下半年应该在尤伦斯会做一个展示。专卖店很灵活,不一定在一个艺术的空间里面发声,如果资金量多的话,都可以去国贸开一个店。

UMA《偶发使命》参展作品

南美小白:说回艺术家和市场,艺术家需要市场,但是有时候市场的这种需求,或者市场的风向会导致艺术家跟着市场的潮流走,可能间接地就消耗了艺术创作的热情或者独立性。你怎么看?

Vigy:我觉得艺术家和市场的关系就像水和舟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一直说年轻艺术家慢慢来,你不要过早地去定型,就像你说的这个东西好像比较好卖,我是不是一直画这样的东西,其实我们希望艺术家对自我有所突破,不断地去探索,因为他的使命就是不断的去探索和突破自我,如果他只是纯粹在一个固定画的模式下,那他是一个画匠而不是一个艺术家。我当时开玩笑说其实现在有一批人叫艺术工作者,可以把艺术当做一个谋生的手段或者一份工作,市场需要什么,或者什么东西好卖就卖什么,这个无可厚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但是有些艺术家会比较坚持,我知道这个东西好卖,但是我不想做,我就做我自己想做的,这也是他的选择。但是可能最后会获得巨大成功的反而是后面的一个群体。所以我们的艺术家,我们一般会跟他们说不要太急,你有好的作品总归会有市场,你不要急着被市场给绑架,慢慢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