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洞明”之后
“世事洞明”之后 作者:李新宇
1
《红楼梦》里宁国府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虽然脂砚斋给它的评语是“此联极俗”,但其实是修养的一种境界。
当然,宝玉可以对它不予理睬,黛玉也可以对它不屑一顾,但承担着家庭职责的贾政、贾琏和凤姐们,却不能那么任性。因为要在社会上混,无论是混官场、混商场还是混什么,只要是在人群中混,想有所成就,就不能不在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方面努力修养。 这当然不容易,因为不但要知人性、通人情、知世事、懂道理,还要特别了解制度和文化,明白人际关系,明白种种规则和潜规则。潜规则不摆在台面上,却往往是约定俗成,了解和把握它,往往很费工夫,需要阅历。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这是一种知识失语的现象:一些事和理,一些游戏规则,没人告诉你,教科书不告诉你,报纸刊物不告诉你,广播电视更不告诉你,生活中却需要遵守。对此,一些人是经一事长一智才逐渐明白的。
明白了这一切,明白了社会的形形色色,明白了种种丑陋和阴暗,才算是世事洞明。所以,世事洞明之后,人是容易变坏的。与狼共舞,自己难免沾染狼性;为适应某种恶环境,也就往往适应了恶;前后左右都极丑,你不丑反而成了怪物,于是,天长日久,你自身的美可能也就不复存在。
2
每个人都有成长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走向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从天真到不天真,从幼稚到不幼稚,往往也伴随着从单纯到不单纯,从洁净到不洁净。这是一般规律,所以许多人都会原谅自己,把自己的不良变化推给社会。但是我想,我们还是应该努力在世事洞明的同时保持我们的纯洁,让灵魂不那么污浊。
世事洞明,自然能看到人性的阴暗,自然能看到人的贪欲,也自然能看到一般人的愚昧和无知。世事洞明,自然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矛盾,知道不同人群的不同欲求。问题在于看明白这一切之后做出的选择。比如,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差别本身就蕴含着矛盾,有矛盾就可能会有冲突。这一切你都看到了,洞察之后的选择却划出了灵魂的美与丑、人格的高与低。你看到了差别和矛盾,是致力于缩小差别、调和矛盾,还是为个人的私欲而利用这些差别和矛盾?打个比方吧,邻居小夫妻这几天一直在吵吵闹闹,你看得清清楚楚,矛盾的焦点和问题的症结你都明白。这时候,是做些工作让小两口相互妥协、和好如初,还是添油加醋、煽风点火,让两人越斗越厉害,直到分居或离婚?
3
知识可以助恶,这是常被忽视的。有些所谓读书人极坏,因为他有知识,坏起来远胜过一般大众。那是因为他们没有道德感,缺乏自律。我们通过读书明理,掌握了知识,看透了世事,即使不能造福于人,至少不能相反。
因为种种原因,好人常吃亏,坏人反而占便宜。流氓横行,斯文扫地,甚至是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处于权术和阴谋之林,人们会有特别经验,自然会败坏世道人心。不过,我仍然相信,如果算人生总账,好人未必吃亏,坏人也未必占便宜,整天算计别人者也许得不偿失。一个明显的事实是,那些耀武扬威的权贵,能善终者有几个?得享天伦者有几个?能睡安稳觉的有几个?所以,无论东西南北风,明白人都应该洁身自好,远离血腥与污浊。
无论时代流行什么,都能守住自己的标准,是修养的一种高境界,也是读书人的终身修行。
摘自《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