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四气五味
四气: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也称四性。
五味: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导致的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之间的偏盛或者偏衰。
中草药的自身所具有的四气五味我们称之为药物的偏性,作用于人的机体后发生的反应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温凉相对应,它可以纠正人体阴阳气血的失衡,可以消除病因,恢复脏腑功能,从而确定了中草药所具有的四性五味在临床应用的重要标志。
药物的偏性:性味、归经、升降浮、有毒、无毒等,统称药性。
中药药性理论,同样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饮食。
按照中医学理论,中药可分为寒、热、温、凉四性,以及介于四性之间无明显偏颇的平性。但是,中医理论习惯称之为四性。
❶ 寒凉药:
大多具有:滋阴、清热、生津、泻火、凉血、解毒、潜阳、等作用,可以保护人体阴液,减轻或消除热性病证。
如:黄芩、板蓝根、菊花、藕、梨、荸荠、绿豆、番茄、西瓜、萝卜、丝瓜、菱、冬瓜、白木耳、苹果、柚等。
寒凉药,适用于阳性体质和热性病证。
对素体阳虚的人,素体阴性体质的人则更伤人体阳气。
可能出现腹痛、便溏等不适。
❷ 温热药
大多具有:温经、散寒、助阳、活血、通络、等作用,可以扶助人体阳气,改善寒性体质,减轻或消除寒性疾病与瘀血等,
如:附子、干姜、羊肉、狗肉、生姜、小茴香、大葱、辣椒、胡椒、酒等。
这类药适用于阴寒体质和寒性病证。
对于阳性体质、实热证或阴虚内热者,会组成助热耗阴,导致或加重阴虚内热的症状。
❸ 平性药
作用缓和,寒热之性不甚显著,无明显副作用,应用范围较广,可用于治疗亚健康状态、神疲乏力、大便稀溏、水肿、小便不利等。
如:鲤鱼、猪肉、茯苓、薏苡仁、莲子、芡实、赤小豆、白扁豆、山药、黑豆、木耳、百合、香蕈、胡萝卜、无花果等。
在治疗原则方面,最基本的用药规律,就是——寒以热之,热以寒之。
五味 :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代表着药物不同的功效及应用。
五味的确定取决于两个方面:
一是与实际口尝感觉有关;
二是药物临床应用的归纳和总结。
按照中医学理论,所有的中药和食物均可分为:酸、苦、甘、辛、咸、淡、涩七大类。
但习惯上称为五味。
不同味的食物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作用可以用《素问·藏气法时论》中一句话来概括,即“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① 辛味药食
辛味往往兼有辣味和芳香味,辛“能散、能行”,是说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就是说辛味药具有发散、行气、化湿、开胃、活血等作用。
临床应用:
多用于表证、气滞血瘀、纳呆厌食、或者是,食欲缺乏、水肿、痰湿内停等病证。
发散解表的:大葱、生姜、芫荽、荆芥、薄荷、藿香等;
行气活血的:橘皮、薤白、洋葱、大蒜、川芎、郁金等;
祛风除湿温里的:花椒、胡椒、桂皮等,均标以辛味。
② 酸(涩)味药食
酸(涩)味药:多含有鞣质、有机酸等,“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生津止泻、涩精止遗、止血止带等功效;
临床应用:
用于肝气升发太过、虚汗、久泻久痢、遗精、带下过多、等滑脱之证;
如:乌梅、五味子、橘子、苹果、葡萄、酸枣、芡实、银杏等。
乌梅、橘子、苹果、葡萄、酸枣等尚有生津止渴、助消化的作用。
还有一些口味不酸,但具有收涩作用的药食,如:龙骨、牡蛎等,也可标以涩味,或酸涩并称。
③ 甘味药食
甘味即甜的滋味,多含有糖“能补、能和、能缓”。
甘味药具有补虚和中、健脾养胃、缓急止痛或调和药性等功效。
用于亚健康状态以及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运化无力等所导致的疾病。
如:山药补中益气、大枣健脾补血、甘蔗养阴生津、狗肉温肾助阳等。
④ 苦味药食
苦味药一般含有生物碱、苷类,“能泄、能燥、能坚”。
苦味具有泻下通便、清热燥湿、止咳平喘等功效。
用于热性体质或热证、咳喘、大便秘结、脑出血、胃气上逆等。
泄:通泄、降泄、清泄。
通泄(下焦)。如: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
降泄。如:蕺菜(鱼腥草)、杏仁适用于肺气上逆的喘咳。
清泄(上焦)。如:金银花、菊花、栀子、芦笋、香椿叶、莲子心、蒲公英,这些药清热解毒,适用于热盛心烦、痈疽疮疡等证。
燥:即燥湿。
用于湿证。
苦、寒、燥、湿热:(如:龙胆草、黄连)。
苦、温、燥、湿寒:(苍术、厚朴)之分。
苦能坚阴。如:知母、苦瓜、百合。
苦味的作用现已概括为燥、泄和坚阴三个方面。“苦能坚阴”即指某些苦寒药物能泻火而达到存阴的目的。
⑤ 咸味药食
咸:“能下、能软”。
咸味药:具有泻下、软坚、散结等作用。
用于肿瘤、癥瘕积聚、痰核、瘿瘤、便秘等病证。
如:海带、海藻、海蜇、紫菜、淡菜。
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等证。
另外,咸入肾,能补肾,如:海虾、海参等。
⑥ 淡味药食
淡有渗湿、利尿作用。
淡味药:具有健脾渗湿、利尿消肿等功效。
多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脾胃虚弱等病证。
如:用生薏苡仁、白扁豆、莲子、芡实、山药、南瓜健脾止泻。
赤小豆、冬瓜、黄瓜、茯苓、葫芦、荠菜等利尿消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