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编译】蝶骨嵴内侧和海绵窦区脑膜瘤的治疗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Laligam N. Sekhar和Zeeshan Qazi撰文,总结此区域脑膜瘤治疗策略。论文发表于2018年3-4月的《Neurology India》杂志。
【Ref: Sekhar LN & Qazi Z. Neurol India. Mar-Apr 2018;66(2):335-341. doi: 10.4103/0028-3886.227292.】

引言

自从Harvey Cushing教授描述蝶骨嵴脑膜瘤并分类以来,随着影像学的进展,分类进一步完善。显微神经外科的应用和发展,陆续出现眶颧入路、前床突磨除和视神经管减压、血管搭桥和颅底重建等技术,促使蝶骨嵴脑膜瘤治疗长足进步。但蝶骨嵴内侧和海绵窦区脑膜瘤的手术难度仍较大,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Laligam N. Sekhar和Zeeshan Qazi撰文,总结此区域脑膜瘤治疗策略。论文发表于2018年3-4月的《Neurology India》杂志。原文刊载病例描述和丰富的解剖图谱,读者可参阅原文。现将治疗原则概况如下:

蝶骨嵴脑膜瘤

蝶骨嵴脑膜瘤分类:
①蝶-眶型脑膜瘤:肿瘤侵犯前中颅窝硬脑膜、眼眶组织、颞窝和翼腭窝等;并导致眼球突出、视神经受压和复视等;
②蝶骨嵴外侧脑膜瘤;
③蝶骨嵴中段脑膜瘤;
④蝶骨嵴内侧脑膜瘤,即前床突脑膜瘤:肿瘤侵入视神经管、视神经受压、包绕颈内动脉及脉络膜前动脉、或包绕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及其穿支血管,侵犯海绵窦外侧壁和海绵窦。

手术治疗:

多采用额颞入路开颅,全眶切除或眶后外侧壁切除,行硬膜外或硬膜下磨除前床突和视神经管减压术。确定大脑中动脉位置,再沿肿瘤追溯至颈内动脉。瘤内充分减压后,铲除肿瘤基底;切除海绵窦外侧壁,后行第III、IV、V神经减压。之后关颅,尽可能注意功能及美观。
复发治疗:
大多数此类肿瘤位于硬膜下,肿瘤与血管、神经之间存在蛛网膜界面。在复发病例中,肿瘤常粘附或侵蚀血管,为安全切除肿瘤常需行血管搭桥。

海绵窦脑膜瘤

海绵窦脑膜瘤分类:
海绵窦脑膜瘤可依据肿瘤起始部位、原发或复发、海绵窦内颈内动脉包绕情况分类:
①肿瘤原发于海绵窦或原发临近区域进而侵犯海绵窦;
②手术后或放疗后肿瘤复发;
③Sekhar-Hirsch分类:包括肿瘤仅侵犯海绵窦外侧壁;肿瘤部分或全部包绕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肿瘤侵犯导致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狭窄或闭塞;肿瘤侵犯海绵窦内、外侧壁。

手术治疗:

原发性肿瘤手术原则,包括:①尽量将海绵窦外肿瘤全切;②视神经、床突间隙减压;③海绵窦外侧壁颅神经减压;④Meckel,s囊内肿瘤全切;⑤肿瘤质地较软时,切除海绵窦内颈内动脉、颅神经和交感神经周边肿瘤;不能全切时可残留。治疗的首要目标是保留患者功能及较长的生存时间。

放射治疗:

以下情况可考虑放射治疗:肿瘤体积较小但有症状、55-60岁患者术后残留肿瘤、60岁以上患者肿瘤持续增长。60岁以上患者术后残留较小肿瘤,可定期影像学随访或根据患者意愿行预防性放射治疗。

复发治疗:

肿瘤复发往往意味着病理性或生物学特征的进展。患者出现全部或近全眼肌麻痹和功能受损。此时手术的目的是挽救生命。颈内动脉海绵窦段需切除时,必须行血管搭桥术预防脑缺血。手术分步进行,第一步是颅内-外血管搭桥,孤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和暴露海绵窦区肿瘤;第二步是切除海绵窦肿瘤及眶内组织;最后用带血管蒂筋膜瓣修补颅底。

组稿

赵天智 副教授

西安唐都医院

编译

裴喜乐 医师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审校

花玮 副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终审

陈衔城 教授

《神外资讯》主编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