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记忆更久远——河南西峡庞氏溯源

最近央视播出的《跨过鸭绿江》里,有西峡人庞坦直。

庞坦直,出生于1913年。30年代中期,庞坦直是西峡地下党员之一。公开身份是南阳抗敌自卫军司令部副官,司令为别廷芳。

身份暴露后,跟西峡地下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的陈少敬取道蒲塘、西安到延安。

在抗美援朝期间,庞坦直起初担任38军113师副参谋长、参谋长,后期担任38军后勤部部长。1955年授予大校军衔。

之后在后勤学院任教研室主任。

1967年12月庞坦直为中共中央派驻农业部第一军代表。

忽然想起来去年给《西峡县域庞氏家谱》写的序言里,提到过庞坦直。因而把这个序言发出来,纪念一下庞坦直。

比记忆更久远---《西峡县域庞氏家谱》序言

一个人的记忆不可能久远,一群人的记忆也不可能久远。一个家族的记忆,不被文字记录下来留给后来者,也不会久远。

为了家族的记忆更久远一些,便诞生了家谱。

《西峡县域庞氏家谱》的编纂,也是为了让西峡庞氏家族迁徙和繁衍的历史,镌刻给后人。

甲骨文庞

庞氏在华人中间不属于大姓,在全国排名101位,人口235.3万。在西峡,庞氏却属于大姓,8200户,近3万人。西峡46万人,庞氏所占的比例是不小的。

追根溯源,庞氏与中国人的祖先之一有巢氏联系紧密。有巢氏,让中国人有了房子,开始了定居的生活。作坊由此产生,生产力也由此发达起来。

庞字本身,就是高大而华丽的房屋。而在这个房屋里,居住的是龙,也就是君王和帝王。中国很多姓氏是以国为姓以地为姓,庞氏以光昌华丽的房子为姓,是独树一帜的。

也有研究者认为,庞氏的祖先,是为国王盖宫殿的人。

西峡庞氏来自内乡的庞营,内乡庞氏来自山东成武县的庞楼。楼本身就是两层以上的房子,山东的庞楼,大概就有一座很高的楼房吧。

庞氏在襄阳,隶属于贵族阶层。喜欢修建高大的房屋,显赫于人世。他们的房子,被襄阳人称之为“庞高屋”,而后襄阳这一个群体,就以庞为姓。

庞氏到了西峡,本初4个大的支系。一曰内乡庞营,一曰内乡瓦亭,一曰平顶山汝州,一曰湖北郧阳。4个大的支系,又分为14个小的干支,14个干支,又分为100多个分支。一个家族,就是这样生生不息的。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西峡这块土地上生活,构建了自己的村庄和历史。然后,3万个姓庞的西峡人,各自构筑着自己的生活。

丁河的奎文和丰山两个村庄,以庞姓居多。特别是奎文庞姓,在西峡很是著名。西峡两个举人最有名,一个是重阳疙瘩营的李鹏程,别廷芳地方自治时期,当内乡修志局局长。一个就是丁河奎文的庞掌运,被称为庞翰林,病故于镇平县知县的位置上。做个知县,竟然没有钱埋葬自己,奎文人倾家移尸还乡。

庞掌运画像

庞掌运的父亲庞建本,是嘉庆年间的举人,庞掌运是咸丰年间的举人。父子皆举人,在西峡的历史上,是熠熠生辉的。举人是考取的,西峡民间对于考取的功名,是高度认可的。

由于庞掌运父子的双中举,在丁河有句民谣:奎文出官儿,宣沟出先儿。就是说,在历史上丁河奎文出官员,丁河宣沟出教书先生。

民谣很多时候,是很靠谱的。在上世纪30年代,西峡地下党在白羽中学影响很大,读书的学生出现进步七君子,就有奎文的庞坦直。庞坦直和陈少敬去了延安,建国后庞坦直在后勤学院做教研室主任,陈少敬做旅大的市委书记。

庞氏来到西峡,首选奎文作为安居地,大概与奎文的民间历史有很大的关系。攫宝者说,奎文要出一斗三升芝麻那样多的官员,就把奎文关的关隘挖开了,把奎文的地气挖漏了。但是漏下的,还会荫泽后人。庞掌运父子和庞坦直,大概就是受到了荫泽的人吧。

直到如今,奎文人说起庞掌运父子和庞坦直,还是津津有味如数家珍。在北京做官的庞坦直,到老都没有忘记庞掌运,写的祭祀碑文,不但彰显了文字功力,也彰显了他对庞掌运的崇敬情感。

庞掌运书法

毛泽东在诗词里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个民族如此,一个家族也是如此。西峡庞氏家谱的编纂,也是建立在泥古而不唯古这个基础之上的。家族里值得记忆的都是过往的人物和事件,西峡庞氏家谱记载这些事件和人物的同时,更记载每一个庞氏家族每一个分支经年累月地繁衍生息,孜孜不倦地勤谨生存,不折不挠地砥砺前行。因为,西峡庞氏家谱里记载的人,是不分宏大和渺小的,他们都是家族的继承者和开拓者,他们都是平等的个人。

西峡庞氏家谱的编纂,宗旨是记录拥有3万人口的庞氏家族在西峡生存的历史。在某一个分支的栏目里,每个庞氏的个人找到自己名字的时候,就知晓自己的祖父的祖父来自哪里,自己的祖先来自哪里。一个家族在寻根的时候,不分贫富贵贱,历史的渊源都是相同的。

西峡庞氏家谱首页上编纂委员会的一群人,为家谱编纂和出版努力工作了,甚至是出钱出力了,但是这些人姓庞,在家谱里,只分几世几世,作为人,地位都是相等的。唯有如此,家谱才有意义。

让西峡庞氏家族繁衍生息的历史比个人的记忆更久远一些,是《西峡县域庞氏家谱》编纂者的初衷。这个初衷成为庞氏家族集体的认可,这部家谱就相当成功了。

不才之言,是为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