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钢琴改编曲何以充满魅力?
Die Rose – Lied von Fr. Schubert, S. 556ii (玫瑰 - 改编自弗朗茨·舒伯特的歌曲,作品556ii) Leslie Howard - Liszt: The Complete Music for Solo Piano, Vol. 33 – The Schubert Transcriptions III
浅谈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艺术魅力
导读:本文将从李斯特改编曲产生背景及影响因素出发,对标题音乐题材的把握和钢琴音色交响化及炫技性演奏技巧进行分析,以期待更好的把握和理解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艺术魅力。
一、李斯特钢琴改编曲产生背景及影响因素
(一)钢琴改编曲产生的背景-浪漫主义时期的产物
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艺术发展掀起一股热潮。而浪漫主义的音乐艺术通常侧重表现个人的主观感受,新的创作理念得以萌发。浪漫主义作曲家在这一时期更加关注音乐的表现性,而不是其结构和性质。
李斯特钢琴改编曲代表着19世纪音乐创作的一种新类型,之后乐坛将器乐作品、艺术歌曲、歌剧改编成钢琴作品,扩展了钢琴的价值和表现空间,使钢琴兼备器乐化和声乐化的特点。在当时风靡一时。
Lob der Tränen – Lied von Fr. Schubert, S. 557 (祝福 - 改编自弗朗茨·舒伯特的歌曲,作品557) Leslie Howard - Liszt: The Complete Music for Solo Piano, Vol. 33 – The Schubert Transcriptions III
(二)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影响因素
与肖邦的含蓄内敛截然相反,李斯特追求的是外在夸张的演奏效果。为了追求轰动的演奏会效果,李斯特越来越迷恋炫技式跑动和富有表现力的音响。与李斯特同时代的著名的小提琴家帕格尼尼那富有魔性、出神入化的演奏让李斯特受到极大的启发,他下定决心在钢琴上再现小提琴那出奇的效果。肖邦在表达钢琴音乐的抒情性方面,运用巧妙地手法让不善于歌唱的钢琴唱出了迷人的旋律线条,这音乐和创作技巧的独创性也让李斯特颇有启发。
与此同时,古诺、威尔第、瓦格纳的歌剧也成为李斯特改编曲的灵感来源。《浮士德圆舞曲》―对古诺歌剧《浮士德》第二幕结尾群舞场面的舞曲音乐的改编;《爱之死》―对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第三幕终曲的改编;《弄臣》―对威尔第歌剧《弄臣》第四幕四重唱《赞美你,爱情的女神》的改编等等,都无不透露出作曲家巧妙运用钢琴交响化织体的独特性,以及高难度华丽技巧将歌剧作品完美的钢琴化、器乐化。
18-19的欧洲社会受上层经济的制约,大多数社会成员仍无法接受到基本的音乐教育和训练,因此音乐受众群体的欣赏水平无法与音乐家们的创作水平并驾齐驱。而改编曲,特别是钢琴改编曲,其中的旋律多是欣赏者所熟悉或能快速接受的内容,这就让观众在音乐作品中可以更容易的找到共鸣,为高雅音乐的普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8. Gretchen am Spinnrade (第8首 纺车旁的葛丽卿) Leslie Howard - Liszt: The Complete Music for Solo Piano, Vol. 33 – The Schubert Transcriptions III
二、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音乐特色
(一)运用不同的钢琴织体演绎歌剧中人物的不同形象
例如在根据古诺歌剧《浮士德》改编的钢琴曲《浮士德圆舞曲》中,李斯特选取了几个具有典型人物性格的声乐艺术形象,在变化多端的伴奏织体,张弛有度的和声结构,跌宕起伏的情绪变化的结合下,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在原作歌剧《浮士德》中有三个重要的艺术人物形象:主人公“浮士德”―对人生真理快乐永恒不变追求的人物形象;少女“玛格丽特”―善良纯洁、憧憬爱情的人物形象;魔鬼的化身“梅菲斯特”―企图用金钱爱情和权势来收买浮士德最终失败的人物形象。
在李斯特的改编中,不仅将男女主人公的经典原作旋律保留,更在旋律中的每个音的节拍内加入和弦和副声部,不再是原作中的单一旋律,通过丰富织体来加强和声效果,使旋律听起来更加丰满,色彩性也大大加强。经过这样一改编,不仅将原作中重唱片段的人声演绎的惟妙惟肖,还把浮士德和玛格丽特的人物个性以及深情、羞涩的内心的波动毫无保留展露给听众。
(二)钢琴织体交响化
李斯特的改编曲大多坦率热情、绚丽夺目、技巧复杂、富有旋律化,极大地扩展了钢琴的技巧潜能。在李斯特之前的钢琴家,钢琴多用来演奏沙龙性质的音乐,音色和音量都缺少变化,比如肖邦的圆舞曲、夜曲等。贝多芬曾经尝试将钢琴作品朝戏剧化交响化的方向发展,但由于钢琴机械技术上的缺陷,许多尝试没有太大的进展。浪漫主义时期,随着钢琴结构上的革新与创造,在李斯特的改编作品中,钢琴已然成为能够基本做到集中体现交响乐队效果的独立乐器,具有丰富表现力、宏大音响效果的现代钢琴应运而生。李斯特大胆而超前的对他的钢琴改编曲进行了交响化的处理,在作品中尽量涵盖七个半八度的整个键盘,运用“全键盘和声”这种最丰厚的织体来体现交响乐队气势恢宏的音乐效果。
与此同时,李斯特在改编过程中也注重将原作品的色彩与节奏更加丰富化。他用不同的音色和音域来装点作品:用钢琴的低音来模仿管弦乐队中铜管和低音提琴危险又粗狂的音色;而钢琴明亮的高音区,则让人们联想起高亢激昂的乐队小号、小提琴等悦耳动听的高频音色。
4. Erlkönig (第4首 魔王) (Third Version) Leslie Howard - Liszt: The Complete Music for Solo Piano, Vol. 33 – The Schubert Transcriptions III
三、结语
华丽炫目的炫技技巧几乎是李斯特钢琴作品的标牌,尽管他本人也不喜欢空洞无味的华丽技巧,但在自己的钢琴作品中却从避讳炫技。他坦率地为作品注入了毫不刻意炫耀做作的炫技,对他而言更像是一种自然的气质流露。从上文的分析,让我更加感受到每一首李斯特钢琴改编曲都是构思精巧,技巧丰富,结构严谨的优秀作品,是李斯特创作理念的集中表现,具有很高的演奏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纵观李斯特的钢琴改编曲,它们不仅展示了李斯特独一无二的创作和演奏才华,更体现了他对其他作曲家和优秀作品的艺术评价与判断,对整个钢琴创作发展史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Be My Love (做我的爱人) Plácido Domingo - Placido Domingo - Be My Love